"

菩提树

"

传说在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当初还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的年青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他为了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去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有一次他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终于获得大彻大悟,修炼成佛陀。

红财神——萨迦派密法中功德无比的财神、招聚人,财,食功德

红财神——萨迦派密法中功德无比的财神、招聚人,财,食功德

菩提树的宗教色彩


菩提树是什么树?

相信很多师兄都是知道菩提树的,这是佛教的无上圣树。不过很多人都听说过菩提树的,但是却不知道菩提树是什么树。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菩提树的介绍。

菩提树是桑科榕族榕属的大乔木植物,别称思维树,传说在20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的,在印度,无论是印度教、佛教还是耆那教都将菩提树视为“神圣之树”,政府更是对菩提树实施“国宝级”的保护,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菩提树在中国也有深远的影响。

菩提树幼时附生于其他树上,高达15~25米,胸径30~50厘米。树皮灰色,平滑或微具纵纹,冠幅广展。小枝灰褐色,幼时被微柔毛。叶革质,三角状卵形,表面深绿色,光亮,背面绿色,先端骤尖,顶部延伸为尾状,基部宽截形至浅心形,全缘或为波状,基生叶脉三出,侧脉5~7对。叶柄纤细,有关节,与叶片等长或长于叶片。托叶小,卵形,先端急尖。

榕果球形至扁球形,直径1~1.5厘米,成熟时红色,光滑。基生苞片3,卵圆形,总梗长约4~9毫米。雄花、瘿花和雌花生于同一榕果内壁,雄花少,生于近口部,无柄,花被2~3裂,内卷,雄蕊1枚,花丝短。瘿花具柄,花被3~4裂,子房光滑,球形,花柱短,柱头膨大,2裂。雌花无柄,花被片4,宽披针形,子房光滑,球形。花柱纤细,柱头狭窄。花期3~4月,果期5~6月。

菩提树是什么树?

菩提树喜光、喜高温高湿,25℃时生长迅速,越冬时气温要求在12℃左右,不耐霜冻,抗污染能力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肥沃、疏松的微酸性砂壤土为好,幼林在热带地区(水分充足的地区)生长迅速。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多为栽培,日本、马来西亚、泰国、越南、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坦及印度也有分布,也多属栽培,但喜马拉雅山区从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至不丹均有野生。

菩提树对二氧化硫、氯气抗性中等,对氢氟酸抗性强,宜作污染区的绿化树种,是优良的观赏树种,宜作庭院行道的绿化树种,枝干上流出的乳状液汁可提出硬性橡胶,枝叶可作象、牛等牲畜的饲料,木材心、边材区别不明显,适宜做砧板、包装箱板和纤维板原料。而且,菩提树是治疗哮喘、糖尿病、腹泻、癫痫、胃部疾病等的传统中医药,另外对抗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炎性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寄生虫感染等都有显著效果。

在印度,每个佛教寺庙都要求至少种植一棵菩提树,而且非常讲究菩提树的“血脉”,并以当年佛祖顿悟时的圣菩提树直系后代为尊。按照印度教的说法,菩提树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的一种化身,因此具有特别重要的宗教色彩。印度教还认为菩提树是神仙们居住的地方,毗湿奴和妻子拉克希米女神在每月初一的那个黑夜就居住在菩提树上。毗湿奴住在树根,拉克希米住在树干,纳拉扬住在树枝,哈里王住在树叶,而所有的神都住在菩提树的果实里。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菩提树在中国也有深远的影响。唐朝初年,僧人神秀与其师兄慧能对话,写下诗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看后回写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对师兄弟以物表意,借物论道的对话流传甚广,也使菩提树名声大振。

菩提树是什么树?

上面就是关于菩提树的殊胜介绍了。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而且我们若是可以的话是可以将这些佛经背诵下来的,这样也是功德无量的一件事情了。


...查看更多
菩提树在佛教中代表什么

菩提树下的觉醒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知道菩提树的,这是非常殊胜的佛教的无上圣树。“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南怀瑾大师为我们开示的菩提树。

今年正月间,一位老朋友萧先生来看我,临走时问了一句话:“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最后抬头睹明星而悟道,他悟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是别人问,倒没有什么重要;但萧先生研究佛学多年,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却是不比寻常。

根据经典与传记的记载,释迦牟尼佛刚生下来,便具有与众不同的禀赋。因为过去多生累劫的修持,才有这一世出生时的各种瑞相。他抛弃了王位,又出家求道十二年。大家要注意这“十二年”,因为很容易把它忽略过去。

现在我们把重点放在释迦牟尼佛修持的十二年来讲。当时印度的宗教,有各宗各派的修持方法,这些修法,在释迦牟尼佛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当时释迦牟尼佛学了各种苦行,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修炼。他不像我们现在人学佛,三心两意的,东面去拜个老师,西面去拜个老师,这边去套几句话,那边去套几句话。而释迦牟尼佛每一次都是诚诚恳恳去学,该下的功夫,他都做到了,然后他认为那些都不是道,不是究竟,于是自己又到酷寒的雪山上去修苦行,经过六年,认为苦行也不是道,只好又离开了。后来在恒河边菩提树下打坐,发誓非成无上正等正觉不可,否则便死在那里,最后终于睹明星而悟道。

其实这一段大家都已经知道了,我再讲一遍的原因,是要提起大家的注意,也就是要大家知道,释迦牟尼佛在这十二年中,做了些什么,又是如何修持的。我们看了他的传记,只看到他学无想定三年,最后“知非即舍”,往往忽略了他在这十二年当中,认真修持的一面。

我们先来说一说,什么是“无想定”?这是印度的古法,中国及世界各地都有,也就是修道人想学到的那个“莫妄想” ——没有妄想。

比如我们大家打坐,能不能做到盘起腿来没有思想?绝对做不到。我常说笑话,只有两种人可以做到,一种是还没有出生的人,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除了这两种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得到。刚刚有位比利时的同学,也与我讨论到这个想与不想的问题;我们也谈到释迦牟尼佛,在学无想定三年以后,发现那不是道而丢掉,并不是他没有修成,而是修成后丢掉了它。因为那不是道。由于佛经文字简单,我们容易看过去而忽略了。

佛学的“非想非非想定”,这个名词很美。“非想”,不是我们普通惯性的思想境界;但是“非非想”,不是思想,勉强就说它是一种灵感吧!是一种超越思想的灵感。现在有一种“超越冥想”,其实,也还不是这个“非非想”。

菩提树下的觉醒

“非想非非想定”与“无想定”的这个“定”,完全不同。无想定是把思想完全灭除掉,而这个非想是“绝对没有思想”,可是又不像无想定般什么都不知道。它不是没有知觉,没有灵感的一种功夫,这是当时所标榜的最高修炼方法。释迦牟尼佛以三年的时间,达到了这个境界,但发现它不是道,所以又丢掉不要了。大体上,佛经传记所讲的佛的修炼经过,这是很重要的两点。

为什么不提其他的修炼呢?原因是这两种修持的功夫、实验,已经涵盖了世界上很多修持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所以释迦牟尼佛其他的修学,都可以不必再细述了。例如,佛在学道前,对于数学、武功、文学,都达到了最高明的境界。出家后,又学成了这两种最高的法门,但是认为还不是道。其实,假如你真能做得到,天天在那里一动都不动,即使你没有道,别人也认为你有道,皈依弟子也都来了。

大家注意,释迦牟尼佛认为这个并不是道,当时他再也找不到明师,只好自己到雪山去修苦行了。他一天只吃一个干果,当然饿扁了,饿得不成人形了。他这样修,是要找出一个真理来,但是六年之后,他认为苦行也不是道,然后就下山去了。

释迦牟尼佛到了恒河边,牧羊女供养他很好的乳酪;因而摆脱了父亲派来的五个紧跟着的年轻人。因为这五位认为佛放弃了修行志向,所以离开了佛,这五个人后来就是佛在鹿野苑最先所度的大弟子。

这时一般人也都认为他“退道” ——退票了。因为大家都认为,出家人应该苦行,于是那些跟他的人自然退会。可是有一点我们要注意!他因为得到了营养,恢复了体力,才睹明星而悟道。所以我经常提醒出家人,要特别注意身体健康与营养,因为没有健康的身体,是无法修道与证道的,这是一个事实。有关身体的健康与营养,以及与修道的关系,我们都要一步一步提出来研究。

佛接受了营养,恢复了体能,才渡过恒河到菩提树下。那时,他没有办法找到一个能够指导他的明师,只有靠自己,到菩提树下打坐、发愿。

这简单的几个字,很容易被忽略过去,看的时候,意思似乎懂了,可是没有深入体会。佛当时的誓愿,推开了宗教,推开了庄严的辞句,等于说发了誓、赌了咒——这一次如果我不成道,就在这里死掉算了。不起此座,就是这句话,他求道就是那么的专心。

根据释迦如来应化史集的记载,佛在六天之内,先得四禅八定,再得意生身,而后陆续一夜之间证得六神通。第七天的凌晨,抬头一看,注意啊!释迦牟尼佛打坐不像我们那么呆板,头也不敢抬,他大概也要休息休息,抬头一看,看到天上的明星,而证悟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这里岔开一句话,想到了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般认为,这也算悟道了吧!

刚才唠唠叨叨的,说明释迦牟尼佛悟道的经过,就是要说明我的老朋友萧先生问的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佛睹明星而悟道,悟了个什么?

你说这一下抬头悟道,悟道了以后,前面那些修持都浪费掉了,那十二年的功夫都白作了吗?换句话说,他悟道时不过三十岁左右,弘法时也不过三十二岁,弟子们比他的年龄都大多了。他从小所受的教育,以及出家后,各种的修炼、修苦行,是不是白干了?我当时回答我的老朋友萧先生说:“他悟的就是那个缘起性空。”萧先生说:“嗯,对了!”推开门就走了。

不晓得你们大家注意到没有,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他走了以后,一个念头来了,萧先生研究佛学很多年了,别人问这个问题还没有关系,他问这个问题就严重了。换句话说,他问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依照道理,释迦牟尼佛悟了性空缘起,缘起性空,这个道理很简单,而在当时为什么那么难?难的是什么?佛十九岁出家,修持了那么多年,才懂得这个道理,而现在我们大家都懂,看一遍佛经的人都懂,对不对?这有什么稀奇,如果悟到了这一点缘起性空,就一而贯之,一切通达了,那么这是什么道理?假定他悟的这个道理对,那前面功夫又怎么说?又如何交代?

第二个问题,我们现在学佛,看到了佛法就晓得自性本空,性空缘起,虽然这个道理都明白,为什么我们还要修持那么久?而且我们自己,不要说做不到菩萨,连初步的小乘罗汉都做不到,尤其令我感叹的,在现在这个时代,连证到半个果位的人都没有看见。

所以萧先生一走,一个念头使我心境不安,感叹今天世界的文化,国内外搞宗教的,搞神秘学的,各类各式的花样,都非常的发达,但社会也更乱了,文化的思想也更模糊了,越来越不对劲了。由去年年底到今春,同学们出国写回来的信,所看到的资料,修道的也好,搞什么的也好,到处一片混乱。唉!真是无一不乱,无人不乱,此所谓乱世也。

因此我心中非常不安,再加上萧先生这一问,问题在哪里?注意!我们大家学佛,有点颠倒因果。怎么说呢?“倒因为果”,也就是说我们大家都在倒因为果。是的,我们都晓得自性本空,晓得都是因缘等等。但是,这些学理和道理,不是我们的,而是释迦牟尼佛苦行那么多年以后,对弟子们的回答;人家把这个回答记下来以后,我们看了才懂的。事实上,不是我们懂,那不过是佛经的增上缘,我们拿到佛的成果,加以接受而已。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答案是:我们也应该走修行的路子。要学释迦牟尼佛一样,走禅定的路子,向真正的修持路上去求证,自己去证到那个缘起性空。

因为我们懂得这许多道理以后,往往会误以为自己的成果,尤其最近多年来讲打坐的,一个个道家也会、密宗也会,满口的行话,但是看看他那样子,又一点都不像。至于说有没有功夫,有没有求证到,也一望而知。如宋朝大慧杲禅师说的,你有没有开悟,你站在那里我就知道了,哪里还需要等你说。可是现在这些人,满口的道理,尤其什么奇经八脉,这里通,那里通,热闹得很。我说“你不要把身体通乱了”,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先学了佛经上的那些知识,把前人修持的成果,拿来倒果为因,倒因为果。

释迦牟尼佛这一大藏教,是理也罢,是经验也罢,他只怀疑生死问题,生命的问题。他追求的是人生怎么样“了”。

我们知道,一般讲修证功夫,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前人修持的经验和累积的见地,拿来倒因为果,然后就变成佛学了。结果我是我,佛学是佛学,两个是对立的,对于修持一无用处。所以我经常说,佛法——修持的方法,与佛学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

菩提树下的觉醒

上面就是南怀瑾大师为我们开示的内容了。我们平时若是能够认真的念诵修行佛法的话肯定是很好的,但是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我们无法理解,这个时候我们是可以看一看法师们讲解的佛法,这个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

...查看更多
菩提树,为何被视为“圣树”?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了什么?

我们都是知道佛陀是在菩提树下成道开悟的,所以菩提树也成为了佛教的无上圣树,“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佛祖既然是在此树下“成道”,那么佛祖在菩提树下证悟了什么?

佛陀所证悟的是:“我现在知道的和世间上的人所知道的不一样,我认为美好的,他们认为不好,我认为道是至真至贵的,而众生畏苦裹足不前;我体悟到欲念的痛 苦,而众生贪爱趋之若鹜。”佛陀所证悟的是什么道理?现简单地将之分为四点来说明,但实际上真正的证语是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只能通过实修实证去证得:

一、佛陀感到过去的人和事都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历史上的种种都历历如绘地展示在眼前,过去、现在、未来,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三个阶段,时光流年,被一条细长 的环索,绵绵密密的联缀在一起,原来无始无终的时间,是在当下的一念,这一念之下已具足了三千大千的风光霁月,说明了佛陀的修证已经超越了时间的限制,佛 的法身存在于一切时中。

二、佛陀感受到远近的世界,慢慢地向他靠拢而来,山河大地在他的眼前,散发出五彩的光芒。过去污秽的,现在转变成清净;过去丑陋的,现在是多么美好;过去 黑暗的,现在呈现着一片的光明。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了什么?

从青山的翠碧中,他体悟到了佛性真如;从溪涧的涓流里,他证验了无我的真谛,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恒。世界的远近,对佛陀好像 已经没有了隔碍。这说明了佛陀所觉悟的已经超越了空间的有限性,遍一切处而常转FALUN。

三、佛陀觉悟到世间上的烦恼不如意,只是假名而已,而众生无知,执假为真,计较人我是非,妄起贪瞋痴,以圣者的智能来看,实在是百无聊赖,甚为可悯!佛陀 证悟到生死无非假相,众生随着业力,在生死之流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常人不知,信以为实。其实生死不是两个,而是同一件事。

表面上看起来,生命的诞生有种种的形相,种种的欢喜;生命的殒灭,有种种的伤感,种种的悲哀。以悟者的心智观察,则一切皆为虚妄,死亡只不过如同旧屋残破剥落,搬了新家而已,身体好 比房子,损坏了,换一个好身体,如是而已。

事实上生就是死,死就是生,生并非真正的生,死也非真正的死,吾人之所以贪生厌死,乃“我执”在作崇,一旦有了我执,世间上的纷扰、动乱、痛苦就如影随形般逼迫而来。去除了我执,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生死一如,表里不异,当下就能得大解脱,获大自在。佛陀此时的心 情,恰如般若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除去我执,证得我空,因此能够度一切苦厄,超脱生死轮回。

四、佛陀觉悟到我和一切的人类、万物,原来没有对待、差别,虽是草木砂石,也具有菩提道种,皆为平等。佛陀发出震撼古今的宣言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 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而不能证得。”

一切众生,本自具足佛性,只是众生因为妄起执着,一念不觉,遂沉沦于生死海中,佛陀证悟到人生也好,宇宙也好, 一切都被包含于万法缘起的理则之中。所谓缘起,即待缘而起,没有独立性,恒常性,所谓缘起者,即相互因成,物物之间,互为因缘,关系密切,人我本为一体, 我和你非二,乃至一切万物皆无差别,生命彼此是贯穿在一起的,融合在一起,彼此没有隔阂,没有障碍。

一切的生命皆由如来藏中所引发,菩提种中所生,我即众 生,众生即我,因为万物一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帮助你,非帮助你,而是爱护自己。我仇恨你,即仇恨自己,如果能够了解此理,则人人彼此应该互相尊重, 共容共成,佛陀由于证悟了实相,因此兴起大慈悲心、大平等心,运用大智能来救度和他一体不二的众生。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了什么?

上面就是南怀瑾大师为我们开示的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了什么的内容,我们平时若是能够修行佛法的话肯定是很好的,这个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修行都是很有很大的好处的。

...查看更多
佛之信仰-菩提树

见证佛陀成道的菩提树

诸位师兄肯定都是知道菩提树的,这是佛教中无上的圣树,而且菩提树也是见证佛陀成道的。两千多年过去了,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

在佛陀成等正觉的无上圣地菩提场,有一棵耸立在金刚座旁的大菩提树。这棵树直径近3米,遮天蔽日,如一把大伞稳稳地插在地面。这棵菩提树栽种于1880年,至今已逾130岁,虽不是当年的古树,但也同出一源。

《大唐西域记》说:佛在世时,菩提树高达数百尺,经过多次砍伐,仍有四五丈高。树干是黄白色,枝叶青翠,冬夏都不凋零,颜色不会变化。每到如来涅槃的日子,树叶全部掉落,片刻后又恢复如故。在这一天,各国君王、僧人、百姓都会聚集在此,用香水、香乳浇灌洗涤,以音乐、香花、灯炬竞相供养。

后来这棵菩提树的一根树枝被阿育王之女僧伽密多带到了斯里兰卡,在那里落地生根,成为至今为止最古老的圣树。今天我们看到的菩提树就是从斯里兰卡的树上引种过来的。菩提树的根系发达,常常破坏建筑物的根基,但是这棵大菩提树枝繁叶茂,紧挨着大塔,对塔基却没有丝毫的破坏。也许因为这里本是它的家园,它是圣树的“儿孙”。

菩提树又叫毕钵罗树,因为佛陀在此树下成道,因而名为“菩提”。当时,释迦太子决定去往金刚座后,帝释天化为一位割草人,向太子献上吉祥草,太子接受之后来到树下,将吉祥草铺在石头上,结跏趺坐,发出坚定的誓愿:“不成佛道,不起此座。”此刻大地出现了六种震动,连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的宫殿,也震动得异常猛烈。

魔王以天眼观察,发现释迦太子于菩提树下发出成佛的誓愿,便心生嗔恨,意欲破坏。他先派遣三位魔女,以种种媚态恼惑太子,并用甜言蜜语劝请太子回宫绍继王位,享受荣华。太子不为魔女所动,以神通力用手一指,魔女顷刻间变成老妪,个个发白面皱,丑陋不堪。

魔女用尽神通,也无法改变丑态。她们心生恐怖,全都下跪忏悔。计谋不成,魔王波旬内心更加忿怒,亲自带领魔兵魔将来到太子面前:“悉达多!你为何将我的魔女变成老妪?”太子再次显示神力,以手指波旬,说道:“我过去久远劫来广修功德,供养无量诸佛圣贤,福德智慧不可思议,并非波旬汝之魔力所能摧毁。”

话音刚落,魔王便刹那倒地。魔军见此情形,诚恳哀求忏悔,愍念其痴昧无知。看到魔王父女既知弃恶从善,太子使她们恢复了容貌。据玄奘大师的记载,在菩提场东门侧建有窣堵波,以纪念释尊降魔之事。

《大唐西域记》里提及菩提树曾被多次砍伐,也发生了很多奇迹。

见证佛陀成道的菩提树

阿育王尚未信佛前,曾破坏佛迹,并亲自带兵将菩提树砍得粉碎,令婆罗门焚烧以祭天神。谁知余烬中又长出两棵新树。目睹奇事,阿育王大悔,便用香乳浇灌残根。到天快亮时,树又长成原来的样子。阿育王欣慰不已,亲自供养,乐而忘归。

阿育王的王妃素来信仰外道,见阿育王供奉菩提树,就派人半夜砍了树。第二天阿育王见到树被伐,内心非常悲伤,又再祈请,以牛奶灌溉,不久又长回原状。

数百年后东印度金耳国的设赏迦王信奉外道,诋毁佛法,破坏寺院,砍伐了菩提树。他命人掘到地下水层,仍掘不尽菩提树根,于是下令放火焚烧,再用甘蔗汁浇灌,想把它烧焦泡烂以消灭遗芽。

几个月之后,摩揭陀国的补剌拏伐摩王,听到此事后感慨地说:“智慧的太阳已经隐没,只剩下这棵树,如今连它也遭到摧残,生灵还能看到什么呢?”于是他用几千头牛的奶水去浇灌,经过一夜,树又长出一丈多高。他唯恐后人砍伐,就在四周垒起二丈多高的石墙。所以玄奘大师见到的菩提树隐没在石墙中,树梢露出石墙二丈多。

《大唐西域记》中对菩提场周围圣迹的记录正是以菩提树为中心展开的,其中重要的有这样几处:

菩提树北是佛经行处。如来成等正觉后,七天之内保持寂定。此后起座来到菩提树北,于东西向经行了七天,所过之处,异花开放。后人在这里垒砖砌起墙基,有三尺多高。玄奘大师听前辈说:这里的墙基,可以代表寿命的长短。如人先至诚发愿,再来丈量长度,墙基的长度会根据此人的寿命而有增减。

菩提场西北不远处有一座名为郁金香的塔,高四十余尺,是过去漕矩吒国商主建立的。这位商主最初轻蔑佛法,不信因果。有一次,他和其他商人一起出海,遭遇风暴迷失了方向,在海浪中漂浮了三年,所备粮食都已耗尽。同船的人祈求他们所敬奉的天神,可是无济于事。

突然他们见到前方有座大山,有两个太阳照耀山间,十分光明。大家纷纷互相安慰,而商主说这不是山,是摩竭鱼,山岭是鱼须,太阳是鱼的双眼。他听说在危难时称念观自在菩萨名号可以转危为安,故而带大家一起归命称念。不多时就见到有一位威仪庠序的人手持锡杖凌空而至,在他的救度下商人们很快回到了本国。此后,商主笃信佛法,信心坚固,建起大塔,用郁金香泥涂遍塔壁。所以这座塔以“郁金”为名。

菩提场东门外二三里,有一间盲龙室。这里曾有一条龙因为宿世业报而天生眼盲。释迦太子从前正觉山去往菩提树时路过龙室,龙忽然双眼明亮,对他说:“您不久当成等正觉。我眼不能见,在这里已经很久了,如遇有佛兴化人间,我的眼睛就会明亮。贤劫过去三佛应化世间时都是如此。您今日到此,我的眼睛忽然明亮,所以知道您必将成佛。”

见证佛陀成道的菩提树

我们平时若是能够认真的念诵修行佛法的话肯定是很好的,这个对我们来说是有很大的功德的,我们每天都可以坚持念诵修行佛经咒。

...查看更多
结语

红财神,有能招聚人,财,食等诸受用自在富饶之功德。修习红财神法,持诵念咒,可获得红财神护佑,财源茂盛

相关新闻
相关专题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