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大悲咒释文,大悲咒84句全文解释

[大悲咒开示] 发表时间:2019-06-14 17:32:05 作者:未知 阅读次数:

49.那啰谨墀

观音示现龙树尊 普摄群机离火坑

返本还原成正觉 微尘剖出法界经

“那啰谨墀”:也是梵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叫“贤爱、贤首”;言其为圣贤之首,在圣贤里头,他是头一个。又有一个意思叫“善护、善顶”;言其善能护念一切众生,善能度脱众生到最高的果位。

这个手眼叫“宝瓶手眼”,又叫“净瓶手眼”,又叫“壶瓶”;也就是观世音菩萨甘露手眼里,那个装甘露水的净瓶。这个净瓶,可以祛时间上一切的污秽;因为它祛一切的污秽,就包括能把一切众生的病痛也都给解除了,所以叫善护、善顶。修这一个手眼的菩萨,他善于护念一切众生;所以若修成了宝瓶手,也可以帮助一切众生,解除众生一切的灾难。

50.地利瑟尼那

项挂人头念灵文 手执铁矛日夜巡

唤醒众生行诸善 苦海无边莫沈沦

“地利瑟尼那”:这一句咒,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坚利”。坚,是坚固;利,就是锋利,非常快。又翻译成“剑”,就是非常锋利的一把宝剑、

这个手眼就是“宝剑手眼”。这个宝剑手眼有什么用处呢?以前我教你们四十二手的时候,我说过,宝剑手眼能降伏一切的魑魅魍魉、鬼神等;你把这一个手眼修成功了,所有的天魔外道、魑魅魍魉,就都老实了,因为他们怕你这一把宝剑。这一个手眼是很厉害的,它能摧毁一切天魔外道,降伏一切天魔外道;无论那一个天魔外道,他若不听你的教化,你就可以用这把宝剑把他斩了,所以这是很厉害的。

51.婆耶摩那

跋折啰杵镇群魔 莲华数珠念佛陀

雷声惊醒痴迷者 梦觉原来一字多

“婆耶摩那”:这梵语翻译过来,有很多的意思。第一就是“名闻”;因为他的名,可以十方世界都听到、都知道。又有一个意思叫“喜称”;因为十方诸佛都欢喜称赞你的名字。又有一个意思叫“成名”;成就你的名。又有一个意思叫“一切义成就”;一切的事情都可以成就。

这个手眼叫什么呢?叫“宝箭手眼”。你修这种手眼,可以令你很快就遇到一切善的朋友。

52.娑婆诃

息灾增福妙吉祥 佛法僧宝放毫光

观行一心无相礼 是大菩提化万方

“娑婆诃”:这是很要紧的。你看大悲咒上有十四个“娑婆诃”,每一个娑婆诃,都有六种意思;所以你记得,无论在任何的咒上,有娑婆诃,就有这六种意思。

这六种意思:第一个意思是“成就”。你念这个咒,一切所求、所希望得事情,都会成就。不成就,就是你没有诚心;你若有诚心,就会有成就。你对这个咒,里面稍微有一点点不信心,将信将疑的,就不会成就;你必须要有真信心,就会有成就。

第二个意思是“吉祥”。你诵这个咒,一切不吉祥的事情都会吉祥,但是你也要真信心;你若没有信心,也不会吉祥的。你诵咒的时候信不信,菩萨是知道的。啊!你有真信心;你有一半一半的信心;你有少一半的信心,多一半的不信心;菩萨都会知道的。你想得到这一种成就,就要有信心。你想吉祥,也必须要有信心。你求一件什么事情,譬如我父亲有病,我希望我父亲病好,我诵一个咒;但是你要有真信心,诵才有感应。或者说是我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很久也没有见了,我希望见我这个好朋友;你诵这个咒,有信心,也就会很快见面了。或者说是我没有一个好朋友,我希望有一个好朋友;那么你也要有信心诵持这个咒,诵久了,也就会得到一个好的朋友。甚至于你想要的到一个善知识,也会成就的。

还有一个意思叫“圆寂”。本来在比丘往生、涅盘的时候,都叫圆寂;但此处这个“圆寂”,并不是说死了。那若我念念这个咒就念死了,就“娑婆诃……娑婆诃……”,啊!圆寂了,圆寂就死了,那我念这有什么意思啊?人人都是不愿意死的,我知道。不是的。这个圆寂是“功无不圆”,你的功是圆满的;“德无不寂”,德行也到极点,不是一般人可知道的,只有佛菩萨知道你的德行。还有第四个意思叫“息灾”。啊!灾难休息了,就是没有灾难了。第五个意思是“增益”:增加你的利益。你念“娑婆诃”,你的利益就增加了,就对你有特别的好处。

第六个意思,我相信你们没有人知道。如果有人知道,可以告诉我。为什么没有人知道呢?因为这“娑婆诃”以前没有讲过,现在是开始讲。其实我也给你们讲过了,不过你们不知道在这个地方可以用得着。叫什么呢?叫“无住”;就是《金刚经》上“感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那个“无住”,无所着住。什么叫无所着住?就是什么也不着住了,也就是怎样都可以。这是一种无为法,无为而无不为;无住也就是无为,无为也就是无住。可是无住身心,身心又要无住:不要住到烦恼的地方,不要住到无明的地方,不要住到贪心上,不是住到嗔心上,不要住到痴心上,不要住到慢心上,不要住到疑心上。无住,就是叫你若是有这种心,就赶快把它降伏了;降伏了,就是无住。用什么降伏?就用刚才所讲的宝剑手眼。你可以这样讲:

你说你有贪心吗?我把你的贪心给杀了;有嗔心的魔吗?我把嗔心的魔给斩了;有痴心的魔啊?我把痴心的魔给剁碎了;用这个金刚王的宝剑,也就是智慧剑,把这些个天魔外道都降伏了。你降伏天魔外道,先要降伏你自己的妄想;你若把自己的妄想降伏了,外边的天魔外道也就降伏了。你自己若没有妄想,外边的天魔外道也不会来;它就来,也没有办法。这是“娑婆诃”的第六义。

以下所有的“娑婆诃”,都有这六种的意思。

53.悉陀夜

美妙相好庄严身 通达一切诸法门

普度有缘生极乐 常寂光土真又真

54.娑婆诃

恒河沙数诸菩萨 耸立鳌头笑哈哈

法海汪洋无不度 众生与我离自他

55.摩诃悉陀夜

放大光明照世间 胎卵湿化离倒悬

九界众生成正觉 常乐我净品自高

56.娑婆诃

神通变化属第一 金锡杖救世间稀

地狱众生蒙恩受 离诸障难发菩提

“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悉陀夜娑婆诃”:这两句也都是梵语。头一个“悉陀夜”翻译过来,第一意思是“成就顿吉”第二意思是“成办”;第三意思就叫“成利”;第四个意思是“成一切义”,一切义都成了;第五个意思是“所恭赞叹”。

什么叫“成就顿吉”呢?因为我们借着这个咒的力量,能成就一切所欢喜的事情;你欢喜什么,即刻就会得到。说:“那我也念这个大悲咒,为什么没有即刻得到呢?”这个念,是要功夫相应了,你的功夫没有相应,所以就没有成就;要是相应了,你所求如意,所愿遂心,所以就叫“成就顿吉”。又叫“成办”,你做什么事情,就会得到圆满的结果。又叫“成利”,能成就你的利益。第四是“成一切义”,无论什么事,都可以成就的。那么第五个意思,是一般人“所恭赞叹”,大家都来赞叹,都说你好。这是“悉陀夜娑婆诃”的意思。

第二句“摩诃悉陀夜娑婆诃”。“摩诃”我们都知道是“大”。这一句咒的意思,你能成就种种大的事业,你能成就种种大的功德,你能成就种种大的道业;所有一切的事情,都是成就得非常之大。

这两句咒合起来,叫“宝经手眼”;宝经,就是一部宝贵的经典,也就是法宝。你修宝经手眼,所得到的利益,是无穷无尽的。这个宝经手眼。在四十二手眼里边,是第三十七手眼。你修宝经手眼,将来你的智慧、你的记忆力特别强,所谓能“博闻强记”。

我们的记忆力怎么这么差呢?啊!离了“拐杖”,就不能行走——意思就是说:书上的东西,我们读了之后,就记不清楚;以后如果用这种学问的时候,还要到书上来查,也就是要看看笔记,,然后才能想起来昨天所讲的什么。为什么你记忆力这么不好呢?就是因为你没有修过宝经手眼。

你若修宝经手眼,就能博闻强记。博,就是广博;闻,就是听闻,也就是多闻。阿难不是多闻第一?相信阿难尊者对这个宝经手眼,一定在过去无量劫修得很圆满,所以一历耳根,永远也不忘了;甚至没有历耳根,他都可以想起来。为什么这样说呢?阿难尊者是释迦牟尼佛成佛那一天生的,二十岁出家;那么在没有出家以前,这二十年佛所说的法,阿难尊者都没有听过;为什么由一开始佛说法的时候,这一切的经典,都是阿难尊者来结集呢?因为阿难尊者在诸大弟子那儿,听来释迦牟尼佛以前讲过的经典,阿难尊者一听就记住了;或者有的诸大弟子没有说的,佛又亲身为阿难尊者说了一遍。所以,阿难尊者对佛所说的经典,都完全记得。他所以能记得的原因,也因为他对宝经手眼,一定是修得很圆满,才有这样的记忆力。

有的人问我说:“怎样才能有记忆力?”“你就是要修宝经手眼;你若修宝经手眼,就会有记忆力,就会有多闻的能力了。”我们谁对经典记得很清楚,这大约和宝经手眼都有因缘。

在图上,这是放光菩萨手里拿着一个幡;你看这放光菩萨,全身都放大光明。放光,也就表示你开大智慧,你记忆力强、多闻、广学这种的功德。

57.悉陀喻艺

随类化现度诸天 同事利行接有缘

舍己为人真无我 誓愿众生成圣贤

“悉陀”:梵语。单单这两个字,翻成“成就利益”。“喻艺”:翻译“无为”,也叫“虚空”。

58.室皤啰耶

菩萨示现天女身 因机逗教指迷津

循循善诱诲不倦 慈悲平等摄群生

“室皤啰耶”:翻译成“自在”。这一个手眼叫“宝箧手眼”,室第二十二个手眼。这一句咒的意思就是说,在你的自性理体上面,自在成就一切功德。

59.娑婆诃

消灾免难除病魔 宝钵妙用不可说

遂心满愿施无畏 揭谛揭谛娑婆诃

60.那啰谨墀

微尘相海无量身 六度万行勤耕耘

回小向大菩提果 自度化他般若心

“那啰谨墀”:翻译成“爱护”,就是能爱护一切众生;所以也就是一种慈悲的意思。这一句是“宝瓶手”。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