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往生论注》序

[往生论注大意] 发表时间:2019-06-24 15:43:50 作者: 阅读次数:

《往生论注》,全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亦称《无量寿经论》。

《往生论注》,二卷(或作一卷),中国北魏释昙鸾(476~542)撰。

\

《往生论》系公元五世纪时,印度世亲晚年依《无量寿经》作《愿生偈》二十四偈,并造长行引申述释,具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亦称《无量寿经论》。北魏普泰元年(531)由菩提流支译成汉文,僧辨笔受(据《历代三宝纪》和《大唐内典录》)。随后昙鸾于梁大通中(527~529)在洛阳见菩提留支,留支授以《观无量寿经》,昙鸾遂专宗净土而注释此论,并大宏净土念佛法门。

本书分两大部分:上卷解释偈颂,为总说分;下卷解释长行,为解义分。

总说分释五念门,即是往生净土的业因:一、礼拜门,二、赞叹门,三、作愿门,四、观察门,五、回向门。偈颂第一行四句偈含最初三念门,第三行尽二十三行是观察门,末后一行是回向门。全书重点在观察一门。其中初观察器世间清净,有十七种庄严功德成就。其次观众生世间清净,其中观阿弥陀如来有八种庄严功德成就,又观诸菩萨有四种庄严功德成就。弥陀净土具备了上述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

解义分立十科:一、愿偈大意,二、起观生信,三、观行体相,四、净入愿心,五、善巧摄化,六、离菩提障,七、顺菩提门,八、名义摄对,九、愿事成就,十、利行满足。

本书在净土教义中提出以下几点较为特殊的见解:

一、论体用。说明众生往生的净土,为报身报土。

二、论实相和真智。本书论观察佛土、佛、菩萨三种功德成就入于一法句,即清净句,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真实智慧即实相智慧,无为法身即法性身。

三、论止观。在一般涵义外,解奢摩他为止另有三义:(一)一心专念弥陀愿生彼土。(二)生安乐土后自然止身口意恶。(三)由弥陀正觉住持自然止息趣求声闻辟支佛心。解毗婆舍那为观也有二义:(一)行人观想三种功德庄严,即得如愿往生,(二)往生见佛,得证平等法身。

四、重视他力本愿,开创称名法门。作者一开始便据龙树《十住毗婆沙》求阿毗跋致二种道中的易行道加以发挥,而以阿弥陀如来为增上缘。

五、十念即成。说明临终具足十念相续,便得往生。念有三义:(一)禅定忆念,(二)时间的念,(三)口唱的念。作者但取忆念一义。

六、二种回向。说明修行人须要有二种回向:一是往相回向,一是还相回向。以自己的功德回施一切众生,叫做往相回向。生净土之后得到奢摩他和毗婆舍那(止观),成就方便力,回入生死稠林,弘扬佛法,叫做还相回向。

昙鸾原是研究北方通行的四论(《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涅槃经》的学者。因此在本书中留下了许多旧有思想的痕迹。第一,本书处处运用双即双非的中道论点,这显然是受了四论的影响。第二,本书也继承了四论的实相观。此外,本书有的地方也曾运用老庄哲学思想。如说:“若有众生不成佛,我不作佛,而众生未尽成佛,菩萨已自成佛,以后其身而身先故,名巧方便。”又说“知进守退曰智,智空无我曰慧”等等。

本书很早就流传于海外。在日本庆安年间(704~707)就已有了刻本。净土诸家都重视它,注解很多。

ad8
推荐阅读
ad10
精彩推荐
ad5
推荐内容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