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脱发的8大原因和应对方法

[早吃素] 发表时间:2022-09-28 21:28:27 作者: 阅读次数:
脱发的8大原因和应对方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额头的发际线也越来越高。有的人甚至提前脱发频频,使得自己疲惫之态或老态凸显。究竟是哪几大幕后高手在操纵着脱发呢?面对这些高手,我们又该拿出哪些方法来对付它们呢?

1、幕后高手——肾阴虚

症状:头发大量脱落,并伴有黑眼圈或眼袋加重,晚上起夜(起来尿尿)的次数增多,口干,喝水量增多,经常口腔溃疡,胸口烦热,难以入睡,睡着后盗汗(睡着以后出的汗为盗汗,盗就是小偷的意思,盗汗就是说汗象小偷一样,等你睡着后偷偷出来),还有睡着后踢被(踢掉被子,双腿伸到被子外面),容易疲惫腰酸。


应对方法:买一台豆浆机,买一斤黑芝麻、一斤黑豆、一斤绿豆。每天将这三样宝贝各抓一小把,放在冷水里浸泡8个小时,然后放入豆浆机里,榨成豆浆。豆浆倒出来后,晾到可以喝的温度时,每喝一杯就加入一小勺蜂蜜,搅匀一起喝。喝豆浆的当天,肾阴虚的相关症状就会得到改善。坚持一个星期,症状几乎会消失。其实这个豆浆的口味非常好,成本便宜(每次才5毛钱左右/约5大杯)。肾虚脱发的朋友,和想保养肾的朋友,应该长期坚持喝。还要每天按揉左右脚的太溪穴各15分钟补肾。

2、幕后高手——贫血

症状:头发大量脱落,没有脱落的也变得枯萎而没有生气。整个人面色萎黄没有血色,经常伴有头晕乏力,视力变得没有以前清楚,月经量减少,肌肤干燥。

应对方法:买一台豆浆机,买一斤红枣、一斤黑芝麻、一斤黑豆。榨豆浆方法同上,只是每次要把红枣先去核,再跟豆子黑芝麻一起放入豆浆机中榨豆浆喝。每天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和足三里各10分钟补气血。

3、幕后高手——缺钾

症状:头发大量脱落,四肢软弱无力,软瘫,腱反射迟钝或消失,严重者出现呼吸困难。神志淡漠,目光呆滞,嗜睡,神志不清。恶心,呕吐,腹胀,肠麻痹。心悸,心律失常。

应对方法:一日三餐炒菜时,应选择添加钾的食盐。平时多吃香蕉,香蕉里面含钾相当高。每天用茶叶泡茶喝(茶叶中含有大量的钾,绿茶、花茶、乌龙茶、普洱茶皆可),还要多吃海带、 鲜蚕豆、土豆、山药、菠菜、苋菜、紫菜、黑枣、杏、杏仁、核桃、花生、青豆、黄豆等。

4、幕后高手——脂溢性脱发

症状:还没到大量脱发的年龄,头发却已惊人的速度脱落。并伴有头发油腻,一天不洗就黏糊糊的耷拉在脑袋上,显得很脏的样子。非常容易起头皮屑,头部也容易瘙痒。

应对方法:选用去屑洗发水,天天洗头,保证头皮的透气性和干净性。每晚用生姜榨汁,涂抹整个头部,然后戴上浴帽睡觉。坚持一个月,就会长出毛茸茸的新头发。

5、幕后高手——雄性激素分泌过于旺盛

症状:头发提前脱落,伴随有ru房发育不起来,比较小。月经不调,时少时多,时间也不规律,有时候好几个月都不来。上唇有细小的胡子,心烦气躁,脾气急,容易生气发闷。

应对方法:每天喝一杯无糖黄豆浆,或是用黄豆煮粥吃。因为黄豆中含有的大豆异黄酮,可以令激素变得平衡,改善以上症状。

6、幕后高手——肝肾两虚

症状:平时用脑过度,特别爱操心,特别爱琢磨事,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表现为头发逐渐大量脱落,眼睛干涩,听力减退,或伴有耳鸣。腰膝酸软,口干,烦躁,或郁闷,胸中有一股无名火,总想找人发脾气。脸上色斑增多,特别是两颊,肌肤颜色发暗没有光泽度。有时候脑袋晕晕乎乎的不清爽。

应对方法:买一台豆浆机,一斤黑芝麻、一斤枸杞、一斤黑豆、一斤核桃。榨豆浆的方法同第一条。每天按揉左右脚的太冲、太溪穴各10分钟补肝肾。

7、家族遗传性脱发,以及放射性脱发(长期接触放射线者),都可参考第六条的调治方法。

8、幕后高数——梳头不当 有的人长期用尼龙梳、塑料梳子来梳头,这样做的结果是损伤自己的头发。因为这种材质的梳子会让头发起静电,变得毛毛糙糙的。最好是选用木梳、玉梳、牛角梳、砭石梳等材质的梳子。选择时要注意,梳子的齿不能太尖锐,梳子齿太尖锐会损伤毛囊,造成脱发。齿尖宜选用圆滑流畅的为好,梳头时从发梢开始逐渐往发根的方向梳理开来,把脱发的根数降低到最少。如果拥有一头长发,每天梳头时从发根处开始梳理,极易导致头发打结,然后就是梳理不开,头发被扯断。梳头动作不要过于猛烈,要轻轻的梳。豆浆可以参考第六条喝。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