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梦参老和尚:略释华严经题

[金刚经的入门] 发表时间:2019-06-04 18:00:15 作者: 阅读次数:

  略释华严经题

  上梦下参老和尚

  倒过来讲,经、严、华、佛、赝、方、大,经是教义;“严”是总说,庄严佛的果德;“华”是因,因为有这个因,才有如是果,“华”是形容词,因能严佛的果德:“佛”是成就的人。

  “经”、“严”、“华”这三种是约法说的。“广”是用,是佛的大用,是化身佛。用就是利益众生的事业。“方”是相,相就是“大”的相,“大”的本性所具足的相。这个相不是象我们想的有形状,它是没有形状的,我们再回来说,大、方、广就是佛的自体相用。佛在因地所惨的因华,成就了佛果的依报庄严。依这个教义来摄化一切众生,这七个字都有两种义,我们先解释大的两种义:大具足了常义、遍义。大是广博,无边无际的。拿虚宝来形容,虚空遍  切虞。遍到一切众生。这个众生不只是人类,包括畜生道、地狱道、饿鬼道,即六道,六道众生都具足有法性,在一切诸法叫法性,在一切有情叫佛性,它无穷无尽,没有形相可得,不论遇去现在,常如是。大者不是相对的,相对的就有大有小。这个大是指性体,性体不变。虚空不被所染,永远常时清净。形容佛的境界、体性的境界,是没有染污的,说有不可以,说无也不可以,渊深莫测,说非有非无不可以,说亦有亦无不可以,这叫离四句绝百非。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只能用意会来体会,用言语表达不出来,无言说相,无思让相,永远寂静如是,所以说佛的境界不可量,因为要让众生领悟、让众生进入,所以才有法可说,但是这个有法可说,让众生体会到说即无说,不要执着说。

\

  “方”是相。诸佛所修证的。 利益众生的、无量的功德相。功德相是无相之相,是体性本具,不偏、不违,正大光明,即正法。不偏 、不违,不断、不常,不一、不异,叫正。能使众生生起觉悟,轨生物解,任持自性。就是法凡夫没有觉悟,不能解,佛才令正法住世,读他生起觉悟。一切诸法无所住,不可执有、不可执无。悟到此,能见到自己的本身,法身。这是“大”、“方”。

  “广”是用,即体之用,离开体没有用,用还归于体。所以说它周遍,能够包容一切、能够遍满于一切。所以拿虚空来比喻,譬如虚空,含着一切相,它没有分别,也不为诸相所转,遍于一切国土,平等进入。这个相是成体之相,无所不包,随着性遍故,广和用也就遍了。刹那际, 一念间,它包容无尽。这就是体、相、用。这部经总的大、方、广、谁的体、相、用呢,咱们每个人都具足的,不过还没有修成;佛是已经证得。证得的也不多  分:咱们虽然没证得,咱们也不少一分。证得是原来的。开示大、方、广,就显示佛。佛是觉,具足说是佛陀耶,翻觉、明,能觉悟的是佛,所觉悟的就是大方广。但是,约三谛来说,就是三种道理,谛就是理。总的说来,大、方、广就是佛的体、相、用;分开来说,觉者就是用,觉悟了,用它利益众生,这个觉是指世间法说的。觉悟世间,就是觉上的用,觉悟世间就是度众生,这是世谛法。世间的真谛。世间的真谛不是真谛,是显示世间随缘的。体是真谛,用是俗谛,真谛、俗谛这是二边,二道不契于中。相呢,中道义,觉上的相是觉中道义。三谛兼容,三谛无碍,三觉也无碍,达到进入妙觉,大、方、广、佛,华呢,因感果,华是因,果是果德。因为在修行之中,利益众生,修得成就了,修因契果。因与果契了,成就果了,修困的时候,修咸了,契台于果了。因一般是用蓬花来形容的。举例说,莲花是莲果同时、因果同时,桃花、李花不行,“桃三李四”,桃树得经过三年,李树得经过四年才能结果,有的先因后果。成就佛果之后,他有无量性功德,除了性功德外,还有修成的功德:报身千丈卢舍那、化身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种种的神通妙用。

  严是庄严的意思,象我们人身上庄严、用金属庄严、用花蔓庄严 ,用衣服庄严,这都是形容万行的,佛修成了,用万行庄严。庄严什么呢?庄严体、相、用、庄严大  方、腐、所以修得万行功德,成就佛果庄严的本体。佛成就了,不是世俗相的庄严,而是福德 、智能的庄严,他度 一切众生是万行的功德,成就了无上的智能,光明遍照。经字,“大、方、广、佛、华、严、经”,经是贯穿意。贯穿因果的妙理,摄受法界一切众生,因果同时,因华严佛的果德,再加上利益一切众生、摄受法界一切众生。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