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三十三集)

[入门知识] 发表时间:2023-02-01 09:24:52 作者: 阅读次数: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三十三集)

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新年好,阿弥陀佛!我们在兔年伊始,第一次聚会讲《无量寿经》。这过年期间我回家探亲,而且到新疆去讲了一个论坛,然后路过北京的时候,也给公安部的一千多名官兵讲了一堂孝道的课,昨天晚上赶回来。不知道大家在过年期间修学得怎么样?我们上一回临走的时候,说到希望大家能够在过年期间至少找一天「有空闲时,端正身心,绝欲去忧,慈心精进」,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做?有做的请举手?好,谢谢。

念佛法门虽然是非常的容易、方便,在众多的法门当中称为是易行道,可是虽然说是易行道,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还是有一定的标准。那么普通来讲,这标准在《阿弥陀经》里面蕅益大师给我们标出来,信、愿、行,这是往生净土的三个条件。在本经,就说了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跟信愿行是一致的,真信切愿求生净土,这样的心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是行,这三个标准我们一定要努力的去达到,不可以马虎、随便,错过了这一生。

上一回我们讲到「三辈往生第二十四品」,这一品的经文非常非常重要,我们上一次只是开了一个头,讲到上辈往生的条件,那么我们继续把这一段经文念一念,这是:

【凡有三辈。】

从这里开始看起。

【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先看到这里。我们这一小节的经文还没有讲完,讲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停了,那么这一段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段。这「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八个字,上中下三品往生都有把它列出来,可见得它是往生净土的最重要的条件。如果没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哪怕是下下品往生都达不到。那么今天我们来说说发菩提心,这个是最为关键的,不仅是净土法门要求发菩提心,其实大乘宗派都要求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成佛的正因。我们有没有发菩提心?修净土,首先就得发菩提心,菩提心都没发,念佛即使念得再得力也不管用,往生净土还是没把握。

我们再问问,什么是菩提心?如果菩提心都不懂,当然也就不知道该怎么发了。在《大乘起信论》里面,这是马鸣菩萨作的,讲到发菩提心这个心,他讲了三条,直心、深心、大悲心。这个直心是菩提心的本体,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这个跟《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是大同小异,《观无量寿佛经》讲也是三条,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至诚心就是直心,这是体,深心是对自己的,回向发愿心是对众生的。

我们来看看至诚心,也是直心,什么叫诚?一般我们学佛的人心地都比较的善良、比较的诚恳,所以都觉得自己很诚了。那什么叫真正的诚?曾国藩先生给「诚」字下了个定义,叫「一念不生谓之诚」,我们的意念是不是真诚,看我们有没有妄念,到了一念不生的时候你就达到诚。如果还有妄念,不诚。这个标准很高!一般来讲,二乘人他都有念头,他离不开八识五十一心所,就像你证得阿罗汉,证得辟支佛,是权教菩萨,还是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就是你还有念头,换句话说,这个诚还没达到极处,菩提心还没发出来。真正发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严格的来讲,必须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的法身大士,菩提心现前。在大乘上讲,这是指圆教初住位菩萨、别教的初地以上的菩萨,真正发了菩提心。用《金刚经》的标准来讲,这个发菩提心那就是菩萨了,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仅没有了四相,连四见都没有了,这种人真发菩提心了。

我们这一听,这菩提心好难!难道我们往生净土没有指望了?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里面给我们讲发菩提心,他讲得非常的实在,一般大乘经论里没有这样讲,他怎么说?他说你真正发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可以说是蕅益大师的创见。那我们仔细想一想,他有没有说错?蕅益大师不是普通人,印光大师我们都知道,净土宗十三祖,他是大势至菩萨再来,他称赞蕅益大师,蕅益大师是净土宗第九祖,他说蕅益大师作的《阿弥陀经要解》,即使古佛再来,为《阿弥陀经》下一个批注,也超过不了蕅益大师的《要解》。那蕅益大师是何许人也?大势至菩萨对他这样的赞叹,我们师父讲,他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再来的,那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否则当不起大势至菩萨这样的赞叹。

所以我们仔细想想他讲的这个话,发菩提心就是深信切愿求生净土的这个心,一点没有错。为什么?你真正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心,真的,不是假的,往生极乐世界就作佛了,作佛的心不就是无上菩提心吗?这哪里能错?问题是在于我们是不是真发了这个心,你是不是真愿意作佛?你是不是真愿意往生。有的人一听到我这么问,他马上举手,拍着胸口说,「我肯定要往生!」不见得。很多人口头上说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见的这种人也不少,但是仔细观察观察他的言行,他的心不是真实的,得听其言观其行,不能搞误会了。当然我们不是要看别人,最重要的是看看自己,自己到底有没有真发菩提心,这个重要。人家发不发,跟自己不太相关,关键你自己要发了,你自己要往生极乐世界。

那我们回头想想自己,我们这个心是不是真的?古人常讲,「露水道心」,就像早晨起来的露水,太阳一出来,那就干了、没了,很短暂,三分钟热度。听经的时候好像觉悟了,听得非常欢喜,似乎把这心发起来了。可是一走出讲经堂,走入他原来的生活当中,又在那个境界里面迷了,在五欲六尘当中,在名闻利养当中,还是放不下,他还是希求这个人间的享受。希求人间享受就是希求人天福报,他不想出三界。所以生活苦一点了,他就在那里生怨恨心、不平的心,人家对他稍微脸色不好看了,他就起对立,跟人家起冲突,贪瞋痴慢一点没放下。所以他所说的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哪是真的?这不可以自欺欺人。

那我们怎么样才能够真正发起这个心?这个道理一定要明了,如果道理不明了,这个心发起来那是冲动,感情冲动而已,那不是理智。那道理,要明白什么道理?首先第一个,你要觉悟到,世间所有的一切万事万物都是梦幻泡影。《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实的,你的财富、你的地位、你的名利、你的家人,你所喜欢的、所讨厌的,统统都是虚妄,假的,不是真的,就像作梦一样,这叫看破。看破之后,对一切万事万物不取不舍,你既不贪取,也不厌舍,为什么?都是假的,随缘过日子就好了,不用说刻意拒绝这些缘分,去躲到深山老林里面才叫修行,也不需要。

我在这个世间,不染着世间的种种因缘,也不去故意造作,去把这些世间东西都扔掉不要,也不需要,随缘度日。每天好好的念佛,求生净土,随缘帮助跟自己有缘的众生,发起这个心就好,这叫觉悟的心。真正发起菩提心的人,真正要一心一意求生净土的人,他在这个世界不会将任何的人事物放在心上,这个叫放下,他心里只有一桩事情,就是赶紧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所以发了菩提心的人,他肯定能做到一向专念。这个念什么?就念阿弥陀佛,念着早点回到极乐世界的老家,因此对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任何的享受全部都放下了,没有一丝毫的牵挂。从早到晚他就专念极乐世界、专念阿弥陀佛,天天都不缺,念念都不移,这就是一向专念。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讲,能不能够往生,全由信愿之有无,信愿就是发菩提心。你真正发起这个心,一心求生净土,你就决定往生。

所以看你往生有没有把握,你只问自己就好,不需要问别人,你问别人,那肯定你没把握,你有把握你还要问别人吗?所以有人来问我的话,我就告诉你,你没把握。你问「我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我说你不能,为什么?你对自己都没信心,你信愿都不坚定,那你当然就不能往生。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所以你真信切愿,哪能不往生?你就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所以每天就检查自己,到底信愿有没有真切。有一丝毫沾染世间的这些尘缘,那个信愿都不够坚固,还动烦恼,还有种种的妄念,说明自己愿心不切,那就得忏悔,那就得要深刻的去反省、去放下,让自己的心专注在极乐世界。

蕅益大师又说,品位高下,全由念佛功夫的浅深。如果你念佛功夫深,你这个品位就高,功夫浅的品位就低。譬如你要是念到一心不乱,妄想执着统统都没有了,你这个功夫上上品。假如我这个功夫差一些,但是它也能成片,从早到晚这个佛号能够不间断,虽然没有断那个烦恼和妄想,它还有,烦恼妄想有,但是不起作用,为什么?刚要起的时候,佛号就把它压住,你有这个功夫,就叫功夫成片,那你也决定往生。

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要做的事情,唯有这一桩事,就是天天增长自己的信愿,天天念阿弥陀佛,要知道这一生遇到净土法门,真不容易!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太难遇到了!那么具体来说难在哪?难在你信这个法门,难在这,难信之法。信了之后就很容易成就。所以夏莲居老居士讲,「佛言难信诚难信,万亿人中一二知」,要说真信的人真不多!表面上说相信,遇到境界的考验又把这个信心丧失掉了。为什么难信?连佛都说它是难信,就是因为知道的人少,亿万人中只有一、二个人才知道。要怎么样才能够知?果然你能知了,你就肯定信,万亿人中就那一、二知,所以就只有那一、二人信。那我们想要知,没有别的,深入到《无量寿经》,对《无量寿经》要熟读深思,深解义趣,透彻的明了,才叫做知。你能知你就能信,不信的就是因为不知。那你真信了就能够发愿,你肯定发愿要求生极乐世界,你还不发愿,说明你信都不信。你真发起愿了,你就决定往生,蕅益大师讲,全由信愿之有无,可见得关键点在于我们对于《无量寿经》的经义要透彻明了,所以闻法功德就很殊胜。这《无量寿经》我们可不能说读读随口滑过就算了,对每一个字每一句,都要认真的去研究、去思惟,要真正的领会,这叫知,这叫闻。

你看《无量寿经》前面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很多愿都是教我们「闻我名号」,「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十八愿,这是核心。你看首先你要闻,真正闻是什么?你知了,对于名号功德这个内涵你彻底明白。你知道往生净土的原理和方法,然后你就能信,你就至心信乐,闻名号是因,信乐是果,所以我们要在因上下功夫。你闻名了必定有信愿,这是佛愿力加持你的,十八愿讲得非常清楚,闻我名号,必定是至心信乐,如果你不能至心信乐,说明你没有闻我名号。那我们就有下手处了,从哪下手?听经闻法。《无量寿经》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至心信乐。你至心信乐是因,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这是果。有了信必定有愿,有了愿必定就会念佛了,信愿行。这个念佛,乃至十念都决定往生。所以它是易行道。那念佛,十念那不太容易了吗?就是十句佛号。当然你真正有深信切愿,你佛号是不间断的。

所以我们真正下手处,从听经闻法下手。什么人说到,我可以把经教放下不听了?那你把经教的道理彻底明了了,你真正在经教里面觉悟了,那这个时候你一切放下,单提一句佛号这就可以。那个时候你是决定往生,剩下的时间是提升品位,品位高下是取决于你功夫的浅深,你是让你的功夫愈来愈深。但是如果你功夫很深,没有信愿,或者信愿不够扎实,道理不是很清楚,信愿不是很扎实的话,蕅益大师也说,任凭你念佛念到如铜墙铁壁一般,风吹不动,雨打不湿,到最后还是不得生,为什么?你发菩提心没有,你只有一向专念,那是往生不了。所以这里头哪个轻哪个重我们是要懂得,《大学》里讲的,「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先下手处要闻法,把《无量寿经》得听明白,没听明白就跑去念佛,念了半天他还是烦恼重重,还是疑疑惑惑,「我到底能不能往生?」到临终的时候还是手忙脚乱,所以一定要明白。《阿弥陀经》也是这么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你看闻是经就是闻《阿弥陀经》,这个闻经不是听过一遍,是真听明白了,没有丝毫疑惑了,这叫闻,否则是听而不闻,这很多,很多人只是听,没有闻。闻诸佛名,就是闻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这个「阿」是无,「弥陀」是量,合起来就是无量佛,那就是诸佛,把这个名号功德真明白了,闻名的标准是在这儿。然后你自然能受持,你自然得十方诸佛护念,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闻名的标准,说老实话,到我现在还不能说是很扎实,虽然我还能讲《无量寿经》,但是是不是真是闻名了?还没达到。为什么?检查检查自己对于这个世间还会不会有贪染?如果有一丝毫贪染,信愿还是不够,那往生还是没把握。你看就是这一次,我昨天从北京飞回香港的路上,那个飞机是不错的飞机,前面有电视,我念完一部经了,没事儿,就打开那个电视看看里面有什么内容。看了一段电影,忽然想到,这不行,你看,竟然还染着于这些世间五欲六尘的这些境界,所以立刻想到,赶紧把电视荧屏一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起来,这已经是什么?看了好长一段时间之后才突然醒悟,可能都有二十分钟了,才觉悟到,我怎么居然还看电影来了?你看,境界诱惑在面前,不知不觉你就上当了,回头想想这真是,晚上就在佛前忏悔,说明什么?还是没放下。

只要你没放下,说个不客气的话,你还在造业。《地藏经》里说得没错,「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还在造罪业,所以真的想想这很可怕。《中峰三时系念》法事里头,国师有两句开示,叫什么?「因忘自性弥陀佛,异念纷驰总是魔」,我们都活在魔境界里头,你只要忘了念佛,沾染这种境界,异念纷驰,念念就跟着去了,不知不觉陷到了魔境界,所以赶紧得要觉悟,提起佛号,从这魔境界出来,入佛境界。

所以你就想想,真不容易。我都算是生活比较清净,接触外缘少,你看一到了社会里头还是会受诱惑。所以真正深信切愿的人,他警觉心很高,菩提高广,在一切境界,他的佛号不会断,用佛号保住自己的信愿,保住自己的菩提心,那你才算有把握往生。

所以发菩提心是正因,一向专念等于是保任,保驾护航的,保住你这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一忘失了,那你所作的就是魔业。《华严经》上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你把菩提心给忘失掉了,你即使是修善法,你做利益众生的事业,做弘法的事业,那都叫魔业,为什么?将来它只能转成你人天福报,没有菩提心,出不了三界,往生不了极乐世界,那不叫魔业吗?将来你福报再大,你成为一个魔王,那是真的可怕!所以我们要菩提心的根愈深愈好。

怎么做?要努力的听经闻法,听经最好是专,一门深入,专听《无量寿经》,那你这个熏习的力量就大,你这个种子熏习得多,你这个根就深,利益就大。就好像一棵树,它根愈深,外面的那个境界风吹,它的树不会倒。如果熏习得不够,那真的很容易堕落,尤其在现代这个社会,真叫五浊恶世,花花世界,你稍微不留心,一下子失了正念,那就堕入陷阱。当然堕落了之后,不要堕落太久,赶紧得回头,回头得愈快愈好。所以每天都要有反省忏悔。

底下经文又说,『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修什么功德?就是听经闻法、读《无量寿经》、读《阿弥陀经》、念阿弥陀佛,专修净业这个功德。功德是戒定慧,戒定慧三学你能一次完成,那是什么?就是读经、念佛,这都是戒定慧。你看你读经念佛的时候你不会造作恶业了,读经念佛是善业,上善之业,你戒圆满;你的心是定的,不会打妄想,读得很专注,定圆满;读经的时候读得清清楚楚,不会读错、不会读漏、不会打瞌睡、不会打妄想,每一字都听得很清楚,这就是慧。念阿弥陀佛也是,每一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字字清楚,句句分明,这也是慧。你看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叫「修诸功德」。愈专愈好,专,心就清净。我们想要预知时至,那你一定要专。

你看《六祖坛经》上面记载,六祖惠能大师他走之前一年就知道自己要走了,所以他派他的徒弟到他的故乡国恩寺去修个塔,而且告诉他工程要快一点,要不然来不及了,一年之后真的往生,他圆寂了。这是什么?六祖大师心地清净。那我们想要预知时至,往生极乐世界,没有别的,心要清净,那么你能够专注,心就清净,专心就是清净心,那么你就能够预知。心里面不要夹杂世间的任何人事物,把这些境缘统统放下,如果你不肯放下那就是障碍,障碍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心上不要老挂着事,只挂着阿弥陀佛,心上不挂着事,不是说你不去办事,事情还是得照办。就像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讲到的,「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世间事你可以去做,你敦伦尽分,你该怎么样工作,你就怎么工作,但是不能有世间的意念,那个意念是放不下,你去计较人我是非,你去在里头分好丑,起这个喜好或者厌恶的心,分别执着,这就是世间意了,这些统统不要放在心上。那么这是上辈往生的因,前面这段经文告诉我们,愿生彼国,他就肯定得生。下面说他的果报,我们来看经文:

【此等众生。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这果报真殊胜!那我们要问,这样的修行人,『临寿终时』,他见到『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我们从《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看到,很多人一心念佛,念了三年他就往生,难道他念佛三年就寿命到了?会不会这么巧,这么多人都是刚好寿终之前那三年才开始念佛?当然我们想不可能。那为什么这些记载里面都一般讲的三年就往生了?我们老法师讲,这些人都是念三年功夫成就了,也就是他能往生了,他拿到往生的把握,有往生的资格。甚至他念的功夫好,他可以自在往生,也就是说他想去就可以去,想多留几年也可以。那他为什么就念了三年他就往生了,他不留下来,留下来弘法利生多好!当然往生有他的因缘,在极乐世界你可以乘愿再来度众生,那么留在世间的都是什么?这个世间还有跟他有缘的人,要因他得度,所以他就留下来,帮助那些有缘众生。如果缘没有了,也就是说这世间没有人能听他的话,没有人能信他,那当然他就走了,干嘛要留在这个世间受苦受累?没必要。他的往生本身也是弘法利生。

那我们怎么样能达到这一点,就是前面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你要真愿意往生。可不能看到,你看这么多人都是念三年佛就往生,就不敢念了,三年就得死。你看念佛堂打佛七,说老实话,大多都是结缘佛七,给众生来结个缘,念念佛,那不是《阿弥陀经》里面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至「若七日」那么个念法。如果一个佛七声明说你念七天就肯定能往生,我看没人敢来了。这是什么?不愿意走,他愿意什么?寿命长久一点,活个一百岁还嫌少,最好活个两百岁。这样他怎么能够说真往生?他没有这个愿。

所以要想在临终的时候得到这样殊胜的果报,一定要发起真实的信愿,所以到临寿终时,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些圣众都现在其前。这些圣众都在极乐世界,是阿惟越致菩萨,他们跟着阿弥陀佛来接引你,那都是跟你有缘的人,过去生中你跟他们在一起都是同参道友,他们念阿弥陀佛他老实,他真放下了,所以他早就往生了。咱们呢?还是放不下,口念弥陀,心念娑婆,所以还得轮回,又回到这个世间,成这个模样。好不容易这一生很幸运,又遇到佛法,听到净土法门,遇到《无量寿经》,把这个经的道理真听明白,发起真实的信愿,到临终的时候感得阿弥陀佛来接引。你的这些同参道友看到了,那真的是欢喜,「老兄,你终于来了」,跟着阿弥陀佛来接你来了。都给你鼓掌,给你散花供养,迎接你去极乐世界作佛去。所以到极乐世界咱们一点都不会寂寞,那里的同参道友非常非常多,天天在一起,和乐融融,极乐世界都是上善之人俱会一处,所以彼此之间绝对不会闹矛盾,那肯定是最和谐的一个世界,大家只有共同的心愿,广度众生,早成佛道。假如你要不往生,那说老实话,你才是真正寂寞,你这一轮回,你这一生的亲人你是一个也不认识,即使见了面,换了形体了,你也不认识,那才叫做孤苦伶仃。

所以往生极乐世界,你看阿弥陀佛来接引,『经须臾间,即随彼佛往生其国』,在须臾之间,是速度非常快。极乐世界,经上讲距离我们这儿有十万亿佛国土,那是天文数字,一个佛国土是十亿个银河系这么大,十万亿这太遥远了,但是你「须臾间」,就是剎那间,转眼的功夫就到了。为什么?因为这个虚空法界里面实际上是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这个时间、空间、距离那都是假的,不是真的,是我们的妄念执着变现的境界。那么你念阿弥陀佛,你就入一真法界,到临终的时候,你就现前入一真法界,超越所有的时间空间,一真!一真法界里面没有距离,没有空间和时间。所以一弹指的功夫,你就看到自己在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当中,在莲花中化生。你的身相,七宝池中自然化生出来,化生不是说从小到大这么长起来的,不是,这是一剎那,你的身相跟阿弥陀佛完全一样,也是这样的殊胜庄严,这是不可思议,是阿弥陀佛威神愿力加持。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这是讲你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你的智慧德能受到阿弥陀佛加持以后,你都能恢复,这个是很稀有难得。你跟八地以上的菩萨同一个境界,一到极乐世界,立刻就得到,所以智慧勇猛。这个勇猛到什么程度?那就是跟八地菩萨相齐,那你的神通自在,几乎是跟等觉菩萨都差不多了,前面经文已经讲得很多,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等等,这就不再重复。下面世尊很慈悲,苦口婆心重复的叮咛我们,我们来看经文:

【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应发无上菩提之心。复当专念极乐国土。积集善根。应持回向。由此见佛。生彼国中。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

『是故阿难』,是因为上面所讲的事实真相,底下是世尊对我们的叮咛劝勉。『其有众生』,佛跟我们这么一讲,我们马上要直下承当,这个「众生」是自己,不能讲这是别人,跟自己无关,那就错了。『欲于今世见阿弥陀佛者』,我们很想就在今世,就在这一生当中见阿弥陀佛,亲近阿弥陀如来。大家想不想?想,底下告诉你怎么做。『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你要发起这个菩提心,一心一意专求净土,我这一生什么都不求,就求早点去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是唯一的愿望。所以你肯定能够一向专念,所以『复当专念极乐国土』,你专求极乐世界,那你就专听《无量寿经》,专念极乐国土依正庄严,这个极乐国土依正庄严全在《无量寿经》里面。

所以我跟师父报告,我说我从今以后,就将《无量寿经》做为我一门深入的学科,其它的经典我统统放下。为什么?因为我就是今世愿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以专念极乐国土,那极乐国土就在《无量寿经》里,所以一部经,一句佛号,一向专念,那我们肯定往生。师父原来还劝我,你可以学《华严经》,《华严经》还要不要学?现在暂时不学了,什么时候学?等到你往生极乐世界之后,那《华严经》是阿弥陀佛给我讲,他老人家亲自给我讲,那学得最圆满!那么念阿弥陀佛,等到真的有一天念到了理一心不乱,你开悟了,那你《华严经》你就会讲了,你讲的境界都是你自己的境界,跟《华严经》上讲的一样,所以这专非常重要,专你才能够对经文熟。如果经文不熟,你很难提得起来,特别是在境界现前的时候,你会忘了菩提心,忘了信愿。如果你对经的经义不明了,你会有怀疑,所以跟阿弥陀佛就不相应,所以专很重要。

底下又说,『积集善根,应持回向』。什么是「善根」?世间法讲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三善根,没有贪瞋痴这就是善根,那我们要积集这个善根,做善男子善女人。除了这个以外还不够,还要积集佛法的善根,出世间善根,那就是精进。精是专精,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就进步,这叫精进,也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净念相继」。我们每天就是干这个,念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求生净土。那么你积集这个善根,应持回向,回向就是我专为往生极乐世界干这个事,就一个目标,所有的善根都回向这桩事情。『由此见佛』,这个「此」,是讲前面的这些条件,你依照佛讲的方法去修学,你这一生就一定能见佛。『生彼国中』,你当然,见了佛,佛就接引你到极乐世界,一生到极乐世界,就『得不退转,乃至无上菩提』,这个「不退转」,是圆证三不退,证阿惟越致菩萨,一生决定成佛,这个佛是圆满佛。

所以你看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殊胜果报和利益,我们听了之后要振作,要努力的依教奉行,可不能当面错过。我们再看底下一段,是讲中辈往生的:

【其中辈者。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随己修行。诸善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然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先看到这里,这里讲的中辈往生的人,那么他的功夫就比不上上辈往生的人。也就是说他的业障比较多一些,那么上辈的人业障都舍弃了,中辈的人他也在舍,舍得不干净,所以得到是中辈。那具体而言,经文所说的,『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上辈的人是「行作沙门」,能够行作沙门,才能够大修功德。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这个沙门不是一定要出家,身体不一定出家,但心是出家,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一点染着都没有,一切放下,就叫行作沙门。沙门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那这就是大修功德。中辈的人他的心愿行持比不上上辈,虽然他做不到上辈这样的行持,可是他还是一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一个「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八个字,照样是中辈的标准条件,前面已经讲了,这里就不再重复。所以我们要重视发菩提心,菩提心前面再加个无上,那就是作佛的心,发愿往生成佛,「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底下经文又给我们说,『随己修行,诸善功德』,这个是中辈所修的因。「随己修行,诸善功德」,是告诉我们,我们在修积功德的时候,要懂得随自己的力量,随缘随分的来做,不可以勉强。这个善是指善事,譬如说我们弘法利生,这是善事,我们在佛门里面印经、印光盘布施,或者是甚至建道场,请法师弘法,这都是诸善功德,但是不可以勉强。有的人做,他心发得很大,自己钱不够,他借钱去印经,借钱去布施,搞得自己一身债,生活很烦恼,压力很重,这就不是随己修行了。所以做这些事情不可以勉强,你有一分力就出一分力,尽到了心就功德圆满。如果勉强超过自己力量,那不仅没有功德,反而是造业。功德是什么?清净心,你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你为了逞能,你去勉强,那不就是心不清净了吗,这不造业了吗?那么所得的福报也仅是人天福报而已。所以这个我们要懂。

『奉持斋戒,起立塔像』,这个「斋戒」,我们这个意思要搞明白,不能够看到字就是依文解义,那是三世佛冤,佛都喊冤枉,你理解错误了,佛不是这个意思。齐是什么?是不是说持午就叫斋?很多很喜欢戒律的人他持午,那非常的严格要求,过了点绝对不能吃。那么自己持齐,看到别人过了中午还吃东西,心里就生轻慢心,自己觉得了不起了,看不起别人。自己持戒,所谓戒律精严,威仪十足,看到别人犯戒,又起很多贡高我慢,甚至去批评人、毁谤人,那这个斋戒说老实话只是个形式,根本没有效果,不仅没效果还造业。所以意思我们要搞清楚,什么叫斋?斋心,这个斋是清净的意思,清净心叫斋。戒呢?是身口意的造作没有过失,这叫戒。所以奉持斋戒也就是说我们要修清净心,我们自己身口意的造作要防非止恶,这叫持戒。那么持戒的标准,最低的标准,要五戒十善得做到,这是我们师父常讲三个根你要落实,三个根是根本戒,这个基础没有,说持戒那是假的。你譬如说《弟子规》你没做到,《感应篇》你没落实,你不可能修十善,你不能持五戒,五戒肯定会犯,持不了。所以要认认真真的把三个根扎好,那么心要清净,通过不断的熏习经教,一点一点的放下,把自私自利放下,把名闻利养放下,把五欲六尘享受放下,把贪瞋痴慢放下,这就叫奉持斋戒。真正你做到身心清净,你没有病,你会很健康。

「起立塔像」这是讲利他,「奉持斋戒」是自利,起立塔像是利他。要知道塔是塔寺,是道场,像是佛像,在道场里供养佛像,这是表法。什么是道场?在古代的寺院丛林都是学校,都是弘法的这么一个地方,所以道场是弘扬传播佛法的地方。那现在科技发达,这道场的形式不一定采用过去寺院丛林的那个形式,你譬如说我们这里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是个教育协会,办教育的,这个不是寺院,但是它是真正的道场,弘道的场所。那还有呢?现在的媒体,这些工具,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报纸等等,都能够传播佛法。那么很多人发心印光盘流通,把法师讲的这些经教送给别人,这也叫做起立塔像。你供养佛像要知道,什么是真供养?供养当中法供养最,你去流通法宝,你去促进佛法的弘扬,护持这些法师,使他们能够弘法利生,这都是起立塔像。所以我们要结合现代的情况,懂得将佛法现代化、本土化。那么我们师父上人现在采用的卫星频道,华藏电视台每天二十四小时播放讲经,这就是道场。这个网络天天播放,师父天天在摄影棚里面讲经,公播出去,这就是道场。还有无数的光盘、无数的经书流通,这都是道场。所以我们还要做这个事情,要懂得该怎么做,不是说一定要把钱扔到土地里头,建那些琉璃飞瓦,古代丛林那种道场,那花钱很多,但是效果就未必有直接用网络卫星来传播的那个好。

『饭食沙门』,「沙门」一般讲出家人,当然广义上讲就是修行人。弘法的人、修行的人,我们来供养他,因为他要修行,要专精在他的法门上,譬如说讲经的人他要研习经教,参禅的人他要专注在自己的禅修,念佛的人他要专注念佛,那我们如果能够保证他生活的供养,让他没有忧虑,不要为衣食来操心,这就是「饭食沙门」。就是供养他饭食,供养他的生活物质,让他不缺乏,所以能够安心办道,古德讲的「法轮未转食轮先」,假如吃都吃不上,你说他不忧虑,这也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保证他的衣食无忧,这就是饭食沙门,这也是功德。饭食沙门,不是说供养得很丰盛,不需要。佛门里面讲四事供养,就是供养四桩事,一个是饮食,一个是衣服,一个是卧具,一个是医药。饮食只要吃得饱,能够很好的修行工作就可以,不需要讲求美味。衣服只要能够遮体防寒就可以,不需要华丽。这个卧具,在印度的时代,因为都是树下一宿,所以就是一张布,铺在地上打坐用的那叫卧具。现在人说在树下一宿恐怕也很难做到,总有一个小房子住一住,那么这就是属于卧具类。医药是生病的时候给他医药。这四事供养,我们在生活上照顾这些修行人。

底下说,『悬缯然灯,散华烧香』,这是讲宣传佛法。这个「缯」是指幢旛,在古代一个寺院丛林每逢要讲经了,它要出一个讯号,往往在庙外面,庙的前面有个旗杆,这个旗杆上面如果树着幢,这是表示今天庙里面有讲经的法会,大家可以来听经了。如果是树这个旛,就说明有佛事,大家也可以参加。所以幢旛是等于通知的一种工具,那我们现在不需要用这个工具,譬如说今天我们讲经,锺老师回来了,讲经,你给同修们打个电话,「别忘了,今天晚上有讲经,你们来听听」。这就是等于悬幢一样的意思,树立法幢。甚至你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你可以发一点传单,告诉他,我们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哪一个时段是哪个人讲经,我们这里一天就是不同的时段不同的讲经,都可以告诉别人。甚至登个报纸,登个杂志什么的,这都是属于高树法幢,让大家知道有这个讯息,来不来是他自己决定,我告诉他,但是我绝不拉他来,让他自愿来,这是指做广告。

「然灯」,这个灯,在佛前供养一个灯,是表法,是什么意思?代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古代都是点蜡烛点油灯,这个就看得非常的清楚,蜡烛烧到最后就烧尽了,油烧干了灯才灭。这都是什么?

表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现在电灯就看不出来了,但是我们要懂得它的表法。这就说明什么?我们要发这个心,去全心全意宣扬佛法,虽然自己很忙很累,但是为了让众生能够得到佛法,我能够不怕苦不怕累,舍己为人,牺牲奉献,这叫做燃灯。不是只搞个形式,你在佛前点上一千盏灯,但是众生需要佛法你也不肯给他,那这只是搞形式,佛也不欢喜,佛要你那灯干嘛?他才不要你那个灯,他要的是你从中觉悟,燃的是你自己的这个心灯。那么烧香,散花烧香也是这个意思,散花是讲宣传,广散香花,让大家都能够有机缘闻到佛法。所以你把光盘散布出去,这也就是散花,他听了光盘给他种了善根,甚至你把我们的网址告诉他,你所有的朋友都劝他们来看这个网站,听佛法,这也叫散花。形式是多样的,自己要有智慧,想方法让更多的众生觉悟。烧香这个香也是代表戒定慧,戒定真香,这是我们平常日常生活起居,待人处事接物,都要不离开戒定慧,这叫烧香。

『以此回向,愿生彼国』,这些功德我们修积下来,统统回向求生净土,其它的都不求。那么你有这样的因,你就会有底下的果。我们再看底下的经文:

【其人临终。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无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这一段中辈往生的果,相对于上辈来讲就没有那么殊胜,但是也不错,也很好。这种人到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化现其身』,那么大家听了这个话,也不要执着,是不是前面上辈的人是阿弥陀佛真身来接,我是中辈,只有化身?那就分别执着,不需要。说老实话,来接引的都是化身,佛有无量无边的化身,只是佛那个身相是因为各人的那个清净心的程度感应不同。那么佛他的法报化三身是一体,所以不需要去执着他,来接就好,决定跟着他走。你一分别执着,佛来是什么身,他拿的莲台是金的还是银的,这一分别,反而把净念给失掉了。

那么『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这来的化身佛跟真佛没有两样,实际上三身是一体。『与诸大众前后围绕,现其人前』,这跟前面一样,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统统前来接引,围绕着你,让你能够生起无上的欢喜,信心坚定,而且这一加持你,你功夫往上提升。那么『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你跟着这些佛菩萨到极乐世界去了,那么极乐世界怎么去法,你都不用操心,只要见到佛来,他就会「摄受导引」,他带你去,你不用自己操心,极乐世界在哪儿?我怎么个去?那些统统不用你操心。那么一往生到极乐世界,也是『住不退转』,也一样得『无上菩提』,跟上辈一样,只是花开见佛时间要慢点,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可能成佛没那么快速,比上辈要慢一点,那没关系,只要往生就好。

『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这个「功德」和「智慧」得靠自己修,佛就帮不上忙。佛能够帮忙的,是他给你加持,让你能够得到神通道力,你的受用,这佛可以给你,你的受用跟阿惟越致菩萨是一样。可是功德智慧,这是讲我们自己断烦恼的功夫,一般讲三大类的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你烦恼断得愈多,当然你品位就愈高。像我们现在一品烦恼都没断,往生到极乐世界,当然功德智慧是最浅的、最低的,但是不要紧,你即使生到凡圣同居土下下品,你也是无量寿,你的相好、福德、受用跟所有的佛菩萨没两样,所以这个世界叫做平等法界,因此得到十方诸佛赞叹。我们再看底下的经文:

【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

先看到这里,这下辈往生的人,那么功夫又差一等。这种人『假使不能作诸功德』,他不是不想做功德,他想做功德,但是他能力不足,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像前面上辈的人,行作沙门,大修功德,他只是羡慕,他做不到。中辈的人「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他也很想做,可是自己生活困难,真的是养活自己都很艰辛,更何况要做那些事情,他确实不容易做到。那么这种人的福报很小,所谓业障比较重,可是不要紧,一样能往生。那怎么往生?『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你看这就行。所以这个法门真的是平等,你这个福报大的、福报小的,你这个业障重的、业障轻的人都可以,他的条件都是一样,「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修的因相同,你的果也相同,果就是往生成佛。

那么这里说到的不能作诸功德,还有一个要注意,这个功德虽然不能够自己独立来做,但是可以做随喜功德,普贤菩萨他修随喜功德,随喜功德跟自己做的功德没两样。譬如说看到别人做功德,你能生随喜,你赞叹,你由衷的高兴,好像自己做的一样,虽然你自己没能力做,别人有能力做,别人做跟我自己做是一样的,你没有一点嫉妒,你不会嫉妒他,你随喜他,你跟他的功德一样,这个就是你善用其心。如果你不会用心,看到别人修功德,你嫉妒他、障碍他,不仅没有功德,那真的是造业,往生是不可能的。所以善用其心最重要。你懂得用心,你即使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可是你心发得很真,你也能得上辈,上辈是大修功德,你天天都修这个随喜功德,你也叫大修功德。譬如说看到法师出家行作沙门,讲经说法,利益众生,虽然你没有这个缘分,但是你很随喜,你很护持,哪怕是为这个法师倒一杯水,他渴了你给他喝一杯水,你心里由衷的去赞叹去护持,你的功德跟这法师一样。甚至比那法师还大,怎么说?那个法师要讲经说法了,生起名闻利养的心,他就会堕落,你不会有名闻利养,你默默无闻,你功德都保全下来。所以你比他还厉害。所以这是懂得用心,不用出力也不用花钱你就修了功德,所以这个要懂得。

底下说的,『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你听到净土法门,就生欢喜心,是由衷的高兴,「我这一生真是大幸,得到了这么好的法门!」真的我遇到很多同修跟我讲,他说一听到老法师讲经,那都是抱着那个电视机从早听到晚,晚上可以不睡觉,太高兴了,他也不困也不累,为什么?人逢喜事精神爽,听得欢喜,他就不用睡觉了,吃饭都忘了,废寝忘餐,欢喜心令他能够做到这样。「信」是真信,「乐」是爱好,对这个法门一点疑惑都没有,以一颗真诚的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看,你根本不用做什么,你真有这个心就行了,你就决定往生。『以至诚心,愿生其国』,你的心真诚到极处,至诚。那么真愿意往生,那这个世间一定什么都要放下。有了这样的条件,底下经文告诉我们果报:

【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这种修行人到临命终的时候,他梦见阿弥陀佛,因为他的功夫比较浅,比上辈中辈要浅,上辈中辈他是看得非常清楚,临终见佛。那么这个下辈的人他是梦见,这个梦见不是说真的睡着了在那梦境当中见,不是那意思,你还是临终见到,你头脑还是清醒的,只是什么?你因为有业障,所以你虽然清醒,你不能做主。譬如说你重病,身体可能不由自主,甚至说不出话来,临终见到佛来了,你很想告诉别人,增强别人的信心,但是你说不出来,太虚弱。那有的我们送往生的时候也会见到这种情形,有的人他就会流眼泪,那是太激动太欢喜,那个眼泪是激动欢喜的眼泪,有的就会笑,但是他没有办法去表达,这种人就是属于像梦见,就不是那么清晰,如同作梦,但不是作梦,他是很清楚的。这个似梦非梦,自己清楚。那么『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比中辈差一等,品位比较低一些。这里讲到的上中下三辈往生。

《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把三辈开出九品,讲得就更详细了,每一辈就有三品,上、中、下,上辈有上中下,所以三辈九品这么来的。大致原理这部经已经给我们讲清楚了,只是在每个人断烦恼的功夫上有差异,才形成三辈九品,这是论自己的断烦恼的功德和智慧。如果论福德神通受用,决定平等的,没有三辈的区别,这一点我们要注意,一到极乐世界,哪怕是下下品往生,全是阿惟越致,全得到平等的神通受用。

末后一段经文,慈舟大师讲这部《无量寿经》,他讲的是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那个初稿的版本,那时候是分成三十七品,后来改成四十八品。慈舟大师讲那部经的时候也做了个科判,他判下面那段经文是「一心三辈」,那是讲不是专修净土的人,修其它大乘法门的人,他们得到的果报。这个法门接引所有修大乘的修行人,不管你修什么宗,禅也好,密也好,教也好,凡是大乘宗派,你只要真正修,真正也得到清净心,你回向求生净土,一样也能往生。所以这个法门它的所被根机非常的广泛,不是专接引专修净土的人,其它法门就不接引,不是,阿弥陀佛统统接引。但是一定要修大乘,小乘不行,小乘心量小,他没发菩提心,往生净土必须得发菩提心。所以这个法门,古德讲「小乘种不生」,小乘的那种根性的人不能往生,就是你只为自己,你不肯为众生,对不起,你跟极乐世界无缘。所以一定要发起大菩提心,要能够舍己为人,要能够为度尽一切众生求生净土。我们来看经文: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若有众生住大乘者』,这个「住」是讲的心安住,安住在大乘佛法当中。不论是修哪个宗派的,只要是大乘就可以。那什么叫住?你要得到清净心,『以清净心,向无量寿』,这个是条件,你修其它的法门还是要得到清净心才行。清净心没得到,那对不起,你往生不了,因为这个法门叫心净则佛土净。那怎么才能得到心清净?最重要的是要专,你不论修什么法门,你只要专一,你就容易得清净,所以《三字经》上讲,「教之道,贵以专」,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这清净心才能得到。所以无论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他只要愿意求生净土,回向往生,都能往生,但是要专。所以我们不要一定要求别人改他的法门,不必,他就修他自己的法门就行。哪个法门都是佛讲的,都是好的。那你喜欢这个法门,你就认真修下去,不要改变,一门深入,得到清净心,然后「向无量寿」,你向阿弥陀佛,回向求生净土。『乃至十念,愿生其国』,你到临终的时候能够十念也行,如果你平常也修十念就更好。像我们师父讲九次十念法。那么《禅门日诵》里面我们也看到,你看修禅的人晚课也要念《阿弥陀经》,也要念阿弥陀佛,这都是什么,修净土的资粮,叫禅净双修。那么修密的,密净双修,就是修其它法门,你回向净土。

『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你愿求生极乐世界,你对于甚深的妙法要生信解。甚深法是什么?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这个净土法门,你要对这个法要透彻的明了,那你才能往生。如果信解没有,说老实话,你那个愿也不可能真。所以愿是在信心上得来的,信是通过解得来的,理明信深,愿切行专。『乃至获得一念净心』,这个非常重要。清净心,一念是没有妄念,你专一。『发一念心念于彼佛』,你念阿弥陀佛要用什么心?清净心念,一念心就是清净心。

那么这个人『临命终时』他得到什么果报?『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在临终的时候,当然也要看他自己功行的浅深,如果功夫浅,瑞相就比较少,就好像刚才讲的下辈往生梦见彼佛一样,他临终不是那么清晰。如果是功夫深的,清净心他这个功夫很深,那么见到就很清晰,他也能上辈往生。所以「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只要见阿弥陀佛,就一定往生极乐世界。『得不退转无上菩提』,到了极乐世界,永不退转,必定成佛。从这个方面我们看到,修其它法门的人也是要得到清净心回向净土,他才能够往生。这个「一念净心」很重要。那么一念净心,还要加上愿生彼国,如果你得到一念净心,你不肯发愿往生那你也不能往生。

你看虚云老和尚,他修禅定功夫很深,他是发愿到兜率天亲近弥勒菩萨,他去了,他没往生极乐世界,他去弥勒净土了,那是什么?他的愿不同,但是他得到一念净心,只要他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他一念心起来要发愿往生,他就能去,可是他不愿意去当然也就去不了。所以这是看你自己的愿,你修其它的法门只要回向往生就决定往生。那么西土,就是印度,古印度,马鸣菩萨、龙树菩萨他们都是发愿往生,他们不是专修净土,像龙树菩萨是八大宗的祖师,人家是初地菩萨,所以他只要愿意往生他也能往生。那么中国的智者、永明大师,智者大师,天台宗,教下,永明延寿禅师是禅宗的,宗门,那么他们也发愿往生。永明延寿大师到晚年从禅转向净土,他就成为净土宗的祖师,净土宗六祖。那么这种都是清净心得到了之后发愿往生。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这一品的经文就讲到此地。今天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我们一起合掌恭念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阿弥陀佛!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