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觉慧普弘:禅机

[入门知识] 发表时间:2023-08-05 04:07:50 作者: 阅读次数:
觉慧普弘:禅机

甲问:大光明藏流出的不是大光明藏本体,难到变成了其它的什么东西么?

乙用反问的形式回答,竹筒子倒豆子,倒出来的是竹筒子呢?还是豆子呢?

甲回答?竹筒子倒豆子,当然,倒出来的是豆子,而不是竹筒子了。

乙再反问:那么,大光明藏里面流出的是大光明藏本体呢?还是什么呢?

甲答:我明白了。

乙问:你明白啥了?

甲答:大光明藏里面流出当然是大光明,而不是大光明藏本体了。

上面这段来自于一篇文章的评论与回复。利用这段评论和回复,来解说禅机语的妙处。

禅机语,有禅,有机,大有禅机才是禅机语。

禅:蕴含深意的叫禅。如:蕴含深意的,一句话,蕴含深意的一个动作,蕴含深意的一个眼神,一个声音等。

机:机遇,恰逢时机,机敏,机会,机巧,恰到好处的,契机契理的,最为适合的。

参禅,根性好的人可以一个人参悟,现在大多数人根性都不是很好,大多数人都需要引领参。

引领参:就是有一位得道者引领有缘人参悟。这个得道者一定是特别了解其有缘人,有缘人修到啥样程度了,适不适合参悟,都了然于心。若不适合参悟,绝不教与参悟,不但不让有缘人参悟,还会把他想参悟的念头打死,教给他一个真正适合他的修学方法。

若有缘人适合参悟,引领者一定会洞察时机,恰到好处的给予点拨,点拨不在于时间地点,而在于时机是否成熟,一般人看不出来什么时候时机成熟,引领者知道,时机成熟时,时间非常短暂,稍纵即逝,一定会把握住最佳时机,当即引领,此情此景,某人言语,某个眼神,某个动作,某个声响等,因缘到之时,不可错过,若错过了,再怎样回味,也很难达到当时的效果了。

禅机语的方式,禅机语由引领者提出,或由有缘人自己提出。

答案一定要由有缘人自己回答出来。

引领者大多是用反问的方式回答,回答的同时,一定是给问问题者一个正确的回答机遇,

或是用换个问题提问的方式加以反问,这个问题一定是非常接近提问者所提出来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定是很明显,可以让有缘人一语道破,通过这一问题,可以达到心性的开解,心性一开,就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这时候再回过头来,从新把有缘人该懂的禅机语提问出来,有缘人就会通过上以类似问题达到举一反三,当下解悟禅机语,是有缘人自己解答出来的。

禅机无处不在,时时处处皆有禅机,就看会不会参禅,会不会体会,能不能够利用起来。

拈花一笑的典故,大多数学佛人都知道,但,真正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佛即将传承禅宗心法,传承禅宗衣钵,禅是心法,以心传心,以心印心,心心相映,心心相印,诸多佛弟子跟佛在一起已有很久,佛了解每一个人的修学程度,佛知道时机成熟了,啥叫时机成熟了?时机成熟是指,佛知道弟子中有真正成就者了,若没有成就者,就没有到传衣钵的时候,就是时机没有成熟,佛了解大迦叶,知道大迦叶时机已经成熟,可以将衣钵传给大迦叶了,为了公平公正,让所有弟子作见证,让所有弟子都知道,所以当着所有弟子的面寻找可传衣钵之人。时机成熟了,该将心法衣钵传下去了,让佛法发扬光大。

佛在诸大弟子面前,手拿鲜花,轻轻捻动,同时微微一笑,大迦叶尊者,见佛拈花一笑,当下与佛感应道交,而会意一笑,这一笑的眼神,心境,完全的和佛的眼神,心境,笑意,完全契合,相互一笑无言,此无言胜有言,胜百千万言,百千万言不能言尽其妙。此一笑是真正的法喜充满。

佛拈花无言一笑,并无一言,无言而净,只有手拈莲花会心一笑,,因静而无言,因无言而净,大迦叶由此入净,在清净中,只见佛手拈莲花,由静入净,入清净处,妄动的心不在了,一切妄念皆无,实真清净,只见佛手拈清净莲花而笑,莲花由污泥中出,乃污泥中本有,污泥虽污,本有不污,莲花是本有,本有是莲花,本无污染的莲花。佛说本性,人人本有,人人本具,本来清净,本无染污,清净妙性便是,妙性由清净得见,身非真我,妙性乃真我。人因心垢而污,心垢若无佛性乃出,心垢去时便是佛性。身非真,性乃真。去心垢方法多多,见佛手中清净莲花,有感,莲花乃污泥中出,而不染污,无污无染,当下即觉,本性本无污染,何来有污,从未受染,未污未染者是我,真我从未受污染。我就是本性,我就是自性。既然无污无染,还有什么污染可去吗?没有了,还有什么可修正吗?没有了。还执着污染干什么,没有了。啥都没有了,真是清净到极处了,清净到及处之时,正是所见佛拈花之时,一切变化尽在一刹那完成。完全由佛拈花而入境,而入净,入清净本性,一切未明当下已明,一切未解当下得解,无一不解,当下清净了然,即入本性真妙乐当中,本性真妙乐尽尝。

佛见大迦叶此间之微细变化,尽收眼底,了然于心,由此,会心一笑,大迦叶见佛会心一笑,当下,相对会心一笑,大迦叶见佛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会心微笑,把佛的心法尽纳心田,一个眼神中无尽心法,一个动作中无尽宣流,会心一笑无不言尽。此间一切,大迦叶无不领受,无不体悟,无不尽收,大迦叶会意而微笑,佛同时亦尽知大迦叶此间心性,同时与大迦叶会意微笑,此间的整个过程刹那之间完成。

佛与大迦叶当时,心心相映,心心相印,以心印心,心印心是,是心是心。此间妙乐唯二人知而,二人共享而,二人尽在意趣中,此中意趣,只可意会,无可言传,妙可意会,无可言传。因为,真实本性,非言说相,非心缘相,无实无虚相,无法扑捉。一切言语无法真实说出究竟,真实说,言辞相寂灭,无一言而能说究竟,能说出来的只能是从某个角度,某个层面,某个比较接近的特性加以说明,只可用譬喻言辞而为说法,真实本性无法和盘托出,能够说出来的,只可说是本性中九牛中之一毛尘而已。所能说出来的都是本性中能生出来的,非是本性本体。

真正见性人之间,亦无法言说其妙,自性真是妙不可言,想要言说出来,任何一句话都是勉强而说,都不究竟,所以,言而无所言,相互之间尽在意趣之中,其中的妙乐只可以相互会意,无可言传,这就是,拈花一笑之无上妙境了。自性中人相互一笑尽知其妙。

真是自性妙不可言,言而无所言,尽在意趣中,妙可意会,无可言传,这就是,拈花一笑之无上妙境了。自性中人一笑而尔。会意而尔,知尔知尔,是为性妙境尔,是真实自性,阿弥陀佛。

佛手拈莲花微笑,此一个动作,一个微笑,把明心见性的真实义趣尽展无余,大迦叶立刻扑捉到佛此时的真实义趣,大迦叶此时的心境和佛的心境完全一致,当下进入到佛的真实义趣当中,相互会意,以心传心,以心印心,所以,传衣钵给大迦叶。没到这一层面的人是体会不到佛的真实义趣的,不能够和佛的心境感应道交。

佛和大迦叶之间,只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尽传禅宗心法。

达摩祖师来东土弘传禅宗佛法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但不弃文字”。

佛教弟子的最终目的是使一切弟子回归本来清净,回归本来清净了就成佛了。

回归清净的方式,概分为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用教理言传身教,使学人明理看破放下,否定自己,完全否定了,就回归清净了。

另一种方式是,非言教的形式,参悟,就是参禅悟道,真正参禅方式,与坐姿无关,禅机无时无刻不在,举手投足间,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一景,一物,风声,水声等

任何一个现象,都可能引发觉悟。只是大多数人没有及时发现,没有利用上每个机遇而已,身边若有一位真正的禅宗悟道大德,就可以及时提醒有缘人,当下发现禅机,当下利用禅机,当下参悟,当下悟道。禅机来时刹那之间,禅机消失也是禅那之间,若把握得当,悟道也是刹那之间之事。若把握不住就会错过一次绝好的禅机了。

这种参悟方式是真正的禅宗之宗,因这种禅悟机遇随时随地可以遇到,各种因缘随时出现,无迹可寻,无有固定模式,若把握得当,悟道刹那之间完成,当下大彻大悟。所以非言教而能教化,因此,真正的禅宗不需要文字,不立文字。真正明心见性的禅师与弟子之间,亦是以心传心,以心印心,真正是相互感应道交,弟子真正和明心见性禅师的心性感应上了,就是明心见性了。

教外别传,禅宗是佛教中的特别方式,此方式不同于其它用理法的方式传播教理,完全是靠感应,和明心见性的心性感应,也就是以心传心,以心印心,真的心心相印了,也就明心见性了,机遇不到则已,一旦机遇成熟,刹那间顿悟明心见性。

不立文字,不弃文字,因为真实自性无形无相,清净无物,一法不立。所以,真实自性到底是啥样的,没有任何语言可以言说出实相,明心见性者也没有任何语言可以把真实和盘托出,所以真正的禅宗不立文字,任何文字都不能说其究竟,不但不能真实说明,而且,还会落入到某个层面的文字意相中,用文字只能够从某些特性,某些角度,人们能够扑捉到的方面加以说明,或是形容出来,用比喻,比方的方式形容,都不究竟。

能够说出来的就不究竟,所以不立文字。

这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道理了。真正明心见性者在证明是否明心见性时,一言不发。说出来任何语言,都是落入到某个层面的意相中了,真正明心见性者,时刻在自性的真实义趣中,此意趣无能言中,所以无说,真是知者不言,不言而言,无所不言,尽在不言中。

言者不知,越是自以为开悟见性者,实是未见者,越觉得自己见性了,总会有很多所谓明心见性的语言想说,其实说出来的,都是某一层面上的悟处,或是见解,或是个人支见,但自己不知道,自己还以为真的开悟了,还以为真的见性了。

这就是言者不知,能够说出来的都是不究竟的。所以,无论佛说、祖师大德说出来的都不究竟,都是不得已而说,不说不能够表达出来,都是为了给学人说明而说,真实说,不可说。真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起心就错,出语便错。

达摩祖师印证弟子修为时,慧可一言不发,顶礼而退,为何达摩祖师传法给慧可?正是达摩祖师非常了解慧可大师,知道慧可大师的真实修为,慧可大师真正悟道了,真正明心见性者知道,任何语言不能说其究竟,所以不说,真正明心见性者一言不发。一言不发者才是真正明心见性者。

但是,现在人通过明理,读经论多了,读禅宗公案多了,明白这个道理了,为了证明自己明心见性,也一言不发,这不能证明是明心见性。啥也说明不了。

慧可大师请达摩祖师为他安心,达摩祖师说,将心拿来,我给你安心。慧可大师寻思良久,说,我觅心了不可得,达摩大师说,我已把心给你安好。慧可大师沉思良久,当下大悟。

慧可大师真心想修行,但,自知,自己的妄念、妄心太多,对自己非常担心,心忧不安,所以请达摩祖师安心。达摩祖师对慧可大师了然于心,知其虔诚之极,知道到时候了,可用禅机点拨他了。

达摩祖师说,将心拿来,我给你安心。慧可大师寻思良久,想把不安的心拿出来,却找不到能够拿出来的心,对达摩祖师说,我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祖师说,我已把心给你安好,慧可大师沉思间开悟了。

慧可大师之所以开悟,虔诚心,占了天时,虔诚心现前了,就是天时机缘成熟了。

现在好多人都认为学禅宗公案,参禅对话头,是参禅的必修小课,是对机锋,这样理解大错特错了,都起了争斗心,非是谁的词风敏锐,不是看谁能把谁对倒,这样想,这样做的人,都没明白,都不得法,都有慢心,都没有明白,没有进入禅境的深妙义趣。没有懂得为何参话头,没有懂得什么是禅机,没有利用好禅机,几乎都是用这一话题进行消遣,都觉得挺有意思,得不到真正的妙处。

会对者,可以有所小悟,真会对者可以大彻大悟,并非是在上必修小课,不是为了对禅宗有所了解,不是在走过程。

禅宗不存在走过程,禅宗修持的每一步都是让修持者得到悟处的。

达摩祖师和慧可大师这段对话就是引领禅,达摩大师引领慧可大师参禅。

参禅的先决条件是,心诚,至诚感通,慧可大师真的相信达摩祖师,才有效果,才能够至诚感通,才能够参悟进去。若不是真心相信达摩祖师,不够至诚,对达摩祖师有疑惑,半信半疑,用试试看的心,就不能够参悟进去。这就是现在大多数人参禅不得力的原因所在了。

无论是自参禅还是引领禅,禅机答案一定要参悟者自己说出来才行,特别是引领禅,若引领者把答案说出来了,就是毁掉了这次禅机,把参悟者的路给堵死了,再也无禅可参了,这也是好多修禅者常犯的错误。

达摩祖师这个引领,特别好。非常恰到好处,把禅机话题引领得不左不右,不偏不倚,慧可大师,除非不接话,只要接话,就只有一句话等着他,而且,这句话已经是若隐若现,直接说出来还不行,必须加以参悟后,才能够确定,那个若隐若现的答案话语,才把这个话语说出来。

引领禅的高明处就在于此,必须引领,必须引领到位,还不能明说出来,还得让被引领者有所觉察,让被引领者似乎发现答案,视乎还不太确定这个答案,必须要进行参悟后,才能够在心里得到确定,确定这个答案是对的。这个答案正是引领者给被引领者留下的玄机,禅机,正是引领者给被引领者留下来的必答答案,一定是这个答案,再也没有什么其它机会,再也没有其它答案。这个答案还必须得参悟后才能说出来。

慧可大师求达摩祖师安心,达摩祖师知道,适合慧可大师的禅机来了,正是时候,所以,达摩大师当下来了个正确引领,来了个反问,真正的引领禅,一定是反问,而不答,以反问为答,答的同时就是反问,这个反问就是正确引领。“达摩祖师让慧可大师将心拿来,我给你安心”,这就是一个巧妙的反问,正确的引领,其义为,你若是把心拿出来我就给你安心,你能拿出来吗?慧可大师得到一个正确引领信息,随着这个信息寻找,找自己能够拿得出来的心,达摩祖师和慧可大师的这段禅机,分为两个阶段,两个阶段一气哈成。慧可大师寻思良久,慧可大师找了好半天也没有找到能拿得出来的心,始知,想把那些妄动不安的心拿出来,却拿不出来,足以证明,那些心不是真实存在的,那些心都幻假不真,妄动不安的心亦非真有,亦非真实。慧可大师对达摩祖师说:“我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对慧可大师说,“我已把心给你安好”慧可大师寻思毕,当下大悟。

慧可大师的,我觅心了不可得,既是第一禅机的结束,又是第二禅机开始,是达摩祖师再次恰到好处引领的开始,我已把心给您安好。通过此契机契理,恰到好处的引领,慧可大师才会大彻大悟。

慧可大师悟到啥了呢?自己找不到心,达摩祖师却说已把心给安好。找不到心正是无心,无心就是安好了心,无心才能心安,安心就是无心,无心就是安心,原来,无心才是真心,凡是妄动不安的心都是妄心,都是幻假不真的心,只有无心才是真心,只有无心才是安心,真心无心,无心安心,当下心就清净了,才知道,无心才清净,清净才安心,这颗清净心不是他人给安上的,清净心原本就有,是本来具足的,把一切妄心去掉达到无心,就是清净心,就是安心,清净心是真实存在的,这颗心本来清净,从没改变过,当无心之时,清净心现前了,一切的一切自然就明明了了,啥都明白了,心清净了,一切自然通达了,无不通达明了。当下大彻大悟。

这正是机缘和合,达摩祖师会引领,会掌握禅机,把慧可大师正确无误的引领到一点通的面前,让慧可大师隐约看到眼前有一层若隐若现的窗户纸,到此而已,便不再引领,不为之点破,若为之点破,就堵住了慧可大师的悟门。慧可大师到此,似乎感觉一切都明白了,又似乎没有明白,真正的答案若隐若现,近在咫尺,就好似有一层薄薄的窗户纸,窗外就是答案,这层窗户纸,只有自己去点破,当下,沿着达摩祖师的正确引领,得到了不偏不倚的答案,当下点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一切答案近在眼前,心一下子完全明白了,大有顿觉心窗万扇开的感觉。真的大彻大悟了。

自悟禅,如: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彻大悟,观世音菩萨反观闻自性,王凤仪问天,问地,问牛等,都是通过问,而达到自性深处,我管他叫问自性。

惊觉禅,如:石打翠竹发出脆响声,惊觉,由惊而觉,被响声惊动的同时,一切心念都静止了,都没了,心神完全的集中到受惊之声响中,回味响声,把一切妄心妄念当即化去,当下入境,当下入静,当下清净。当下得入净之妙。净而真空,空而得通,一切未明之事,之因,自然明了,明了为慧,因空慧生。

一位禅宗大德悟道后说,是这样描述自性的,说是一物即不中。说的是,自性是真实存在的,说他是什么东西,什么样子,没有任何语言能够说中他,只能用形容的形式,用比喻,比方,或是从一些个能够让人们理解的特性加以说明,为何佛在法华经中说,用譬喻言辞而为说法,而不直接说出来的道理了。

现在真正的禅宗几乎找不到了,现在的禅宗,大多数都是渐修禅,和修净土一样,通过听经明理,渐渐地解悟。真正明心见性者太少了,几乎找不到了。

引领禅,必须得有一位真正明心见性的禅师,还得有真正上根利智之人,现在两者都很难找到了。现在好多禅宗寺院道场,也都念佛了。

六祖大师说“东方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念佛求生何处。”好多人认为六祖大师不赞成念佛,其实不是,他们都理解错了。

东方人念佛求生西方,东方人指的就是六道轮回中人,人念佛为的是成佛,这个对。西方人念佛求生何处?这是说真正念佛的人,念佛成就的人,已经成佛了,已经在西方极乐世界了,那就不要再自私自利了,不要再只为自己成佛了,是佛了,就该做佛了,广利一切众生了,非是六祖大师不赞成念佛。

末法时期修禅真的不得力了,很少有真正修禅成就的人了,大多数修禅的人,都修出一些境界来了,也就是都修偏了,真正正确者,无有境界,无有境界才是真实境界,无境界只有智慧,才是真实境界。这一点,《金刚经》《楞严经》皆可为证。

末法时期念阿弥陀佛最稳当,最有保证,阿弥陀佛。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