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生命的分水岭

[入门知识] 发表时间:2023-10-27 04:04:08 作者: 阅读次数:
生命的分水岭

——第一遍修学《道次第》的收获和感悟

修学《道次第》接近尾声了,为此,结合导师《道次第修学地图》这篇开示,我对整本法义的修学进行了一个梳理,目的是再明确《道次第》的结构和框架,修学中的重点、难点。找到第一遍修学中自己的薄弱之处,进行分析和自我检讨。希望在第二遍的修学中,能够有的放矢地去克服,从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梳理完之后,觉得自己受益很大,和师兄们分享,菩提路上同愿同行!

一、道前基础是菩提大厦的地基

(一)要用正确的闻法态度,让自己成为合格的法器

在修学佛法之前,首先要正视自己的生命是有缺陷的,这样才可能积极治疗,认真学佛。我的生命是由身体和心灵两套系统组成的,自己的身体时时都在面临饥饿、疾病、衰老、死亡的痛苦,心灵时时都被困扰在各种烦恼困惑中,比如焦虑、烦躁、孤独、痛苦、寂寞、嗔恨等等,即使是偶尔感受到的快乐,也不过是昙花一现,是痛苦得到缓解后带来的短暂满足。如此审视下来,我的生命又何尝体会过寂静清凉的永恒快乐呢?

我这样一个有漏的生命在无明的控制下,不得自在。而圣者因为体悟到了生命真相,破除了无明我执,所以,内心安详自足。每次读《佛陀传》和高僧大德的传记,就被他们那解脱自在的生命状态而深深吸引。

证悟者是如何完成生命品质改变的呢?就是依靠佛法,所以佛陀入灭前对弟子说,要自依止,法依止。如何依靠佛法呢?具体的途径就是通过闻法,之后再去实践佛法。这样,法才能在自己的生命中产生作用。

闻法也需要用正确的态度,不是像我之前理解的,只要去寺院听法师讲法,或者每天打开视频就可以了。这些仅仅是外在的必须条件,真正的闻法需要用心来听。学佛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调整心行,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也是在于心的不同。所以,我现在认识到,要把关注重心转移到正确的用心上。宗大师提出了要远离覆器、垢器、漏器,也就是闻法时要用心听,没有成见,听闻后还要反复思考,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法器。

如何才能端正闻法态度?就是要具六种想。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没有重视每次听法前都做六种想的思维,结果听法时心仍然很散乱,常常陷入麻木之中。针对这个问题,后来加强了六种想,逐渐感到内心对法的渴求在提升,这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落实真诚、认真、老实的修学态度。这一步看似很简单,每天听开示前也就多花两三分钟的时间,但是坚持下来的心行力量还是很巨大的。如果不能做病者想,就是不能做到真诚,那之后所有的修行都是没有基础的。或是将佛法当作知识来学,或是越学越没感觉,这两种状态我都出现过。所以,对于六种想,必须坚持,这样才能让心对法开放,从而通过闻法来真正改变自己的观念、心态和生命品质!我自己体会,病者想可以结合下士道的死无常,三恶道苦和中士道的轮回苦一起来观修,这样会比较有效。所以,导师让我们经常念《心匙》,就是要让自己时时警觉当下的生命险境,加深对病者想的认识。

(二)依止法是入道根本,选择善知识关系到生命走向

为什么说依止善知识是入道根本?佛陀对阿难说,善知识是全梵行。

我的理解是,学佛就是通过一种正确的方法来探索自身生命和宇宙的真相。这个真相到底是什么?虽然也能通过阅读经典来从文字上了知一二,但那毕竟还只是文字般若。当用法来认识自己时,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还有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的层面。如果我们观看生命科学的教育片,就会发现身体本身就充满了无限奥秘。那么,心灵层面呢,现代科学知之甚少,即使西方心理学也只发展了两百多年,哲学也只是在理性层面上去探索而已。佛法了知的是更深的层面,也就是心性。心性到底有多深,如果不是一位觉悟者,是很难了知全貌的。所以,学佛就如同要去探索一个未知的辽阔的原始森林,如果不跟随一位熟悉地形的向导,那肯定是会迷路的。我们学习世间的知识,都希望能跟随一位名师,更何况想了解生命和宇宙的真相呢!

另外,要很清晰依止善知识的根本是为了更好地依止法,不是为了建立世间的个人关系,这样才能理解在书院修学必须依止导师,依止模式的重要性。进书院之前,我的观念是,学佛要自依止、法依止,不需要靠导师,结果就是自己靠感觉来选择法门,知见混乱,不成系统,修行很快遇到瓶颈。进书院之后,在这点上,也走过弯路。开始是过度依赖辅导员和师兄们,后来明白是要依止导师,再到后来,明白最重要的是要依止模式,依止佛法。这些观念上的层层调整,让我对在书院修学信心更强了。现在更加重视个人自修,遇到问题自己用佛法来解决;对于外境的波动,不再那么敏感,而以前的自己是很容易被其他人影响的。

因此,想要在求法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不走弯路,最好的方法就是依止具德善知识,并且要生起信心一路跟随,如果将信将疑也是难以走到最后的。

依止善知识,有两个难点。一个是如何选择,另一个是选择好了之后如何生起信心。宗大师给我们提供了善知识的十个标准,末法时代又降低到五个、三个。我曾经将这些标准来对照导师,发现都符合,很是庆幸终于遇到了名师,并且很高兴地认为自己已经依止了。但是,当对境到来的时候,发现依止心并不是原来以为的那么强。也就体会到依止法也不是几次就能修起来的,需要反复对照标准来思考,并且要视师如佛,观德莫观失。要不断观修依止的胜利和过患,才可能逐渐生起无条件信任的心。

如果做不到视师如佛,会影响对佛法的接受。表现之一就是不老实,到处攀援;表现之二就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佛法。佛陀入灭后,靠谁来传承佛法呢?其实就是历代的祖师。自己可以阅读经典,但是能理解多少呢?理解的是否正确呢?需要通过善知识的印证,才会生起信心,更何况学佛还有超越理性的那个层面的修行,没有善知识点拨,是很难真正破迷开悟的。

所以,如果延续世间法鼓励的独立思考和追求个性的观念,在学法之路上会造成很严重的偏执或者瓶颈。为什么这么说呢?我理解佛法本身是圆融的。在《道次第》中,会看到有不同次第的修法。它们起到的作用应该是去调整我某个方面的心行,对治某个方面的烦恼。这些调整本身会逐步地让我的心行趋向圆满,也就是趋向佛菩萨的心行特征。如果不全然地按照善知识的教导去修,就会造成某些方面的心行调整不到位,自然不可能达到圆满的程度。我自己就出现过这种情况,导致慢心增长,所以必须引以为诫!

如此思维过后,认识到善知识确实是入道之根本,所以成为道前基础的一部分。自己既然有这么大的福德值遇导师,就更应该认真地修依止法,要让信心一路增上。

(三)珍惜暇满人身,实现生命的究竟意义

在同喜班《人生五大问题》的小册子里,导师就引导我们去思考生命最本质的问题之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没学佛之前,我觉得活着就是为了活下去,并且生活的质量能不断提高。但当人生中的目标一一达到之后,却又发现,依然还是不幸福,而且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学完本期法义之后,对生命最究竟的意义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从活着的意义来说,如果只是将这期人身用来追逐生存下去和过得好一点,那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动物过得还比我自由快乐,因为不用被无限增长的欲望所控制。而在死亡面前,我这一生所在乎的一切,就如同梦幻泡影。如果生命的意义在生存和生活层面都无法找到,我又该去向哪里寻找呢?幸而佛陀已经把这个问题的答案给众生找到了。在自己的内心中,就拥有着和佛菩萨一般的生命品质,拥有无限的智慧和慈悲。可以让自己了生死,证菩提。只要把这种潜在品质开发出来,生生世世的迷惑烦恼就可以解除,还能去利益更多的人。让大家都从生死苦海中解脱出来,这确实是一件最有意义的事!

不过,这个身份却难得易失,这个世间就是因缘因果,要获得这个暇满人身还要具足八无暇的因缘。认真思维,发现能满足这些条件的人很少,再和无量的六道有情众生相比,那就更是稀有难得了。更进一步,死无常又在时时逼迫着我。所以,就更体会得到当下就要修行的迫切感!

为什么暇满人身也放在道前基础呢?因为我们值遇善知识,得闻正法之后,往往会出现拖延和懈怠的情况,总想把学佛放在满足世间愿望之后,结果就白白错失了这么稀有难得的一次机会,自己把自己又推向了轮回深渊。因此,反复思维这一节的法义可以让自己生起精进和珍惜之心。我有时候也会想着偷懒,或者去哪里旅行一趟,但只要一想起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就会很快地把自己给拉回到修学的轨道上。可见,《道次第》每期法义都有它的“使命”所在,可以帮我们阻断妄念,以免浪费时间去做无意义的事情。

现在大块的时间我能控制住不放逸,但是每天零星的时间还是没有能时时安住精进,尤其是对睡眠比较贪著。我想,通过忆念暇满难得和死无常,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利用零碎的时间。

(四)道前基础为三士道的修学营造良好心灵环境

道前基础为我们进入三士道的修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灵环境:正确的闻法态度,可以让自己的心成为一个清净的容器,这样法才能如实地进入我的心田;正确地选择和依止善知识,可以让自己对说法师生起至诚净信之心,这样我才会如实去接受今后法师的开示;明白此次人身的稀有珍贵,我才会珍惜当下的修学机会,认真安住,去做对于自己生命最有价值的事情!

由此可见,道前基础就如同菩提大厦的地基,夯实得越深,楼就可以建得越稳固。

二、下士道是中上士道的直接推动力

下士道成就的是人天善法。它不是学佛的最终目标,但却是解脱和成佛的基础,不可缺少。佛法所说的人天善法和世间善法在见地上有本质不同,所成就的德行也更高:下士道的目标是,学人要能受持好五戒十善,深信业果。如果只是修世间善法,最多也就是做个一般意义上的好人。多做些善事,不需要持戒。那么,在行善的过程中,造作的恶业也会很多,自身成就的德行自然就不会太高。

(一)念死和三恶道苦,寻找生命的究竟归宿

念死和三恶道苦,是我之前最不喜欢的一个章节,因为要去面对最惨痛的现状,常常生起恐惧感,所以直接忽略。后来却开始喜欢忆念,因为发现可以对三宝生起更强烈的皈依之心,以及可以成为增长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强劲推动力。死无常在身边随处可见,三恶道苦在人间也处处可寻,每天看看社会新闻上天灾人祸的悲惨,和杀盗淫妄这些恶性案件,更验证了佛陀说我们这个世界是五浊恶世的真相,想要为自己和众生寻找出路的心自然就生起了。

念死的三个环节,可以对治对世间安乐的贪著、懈怠和放逸;念三恶道苦,可以帮助对治我慢心、贪著之心和嗔恨心,其实在生起这些恶念的时候,当下就在三恶道里了。不过,发现有时自己也会念得没感觉,可见凡夫心是多么的强大。我体会必须花些时间具体地去读《道次第》中这两节的法义,内心的感觉才会生起。

所以,如果能把《道次第》背诵下来,对于平时随时随地地观修也很有助益!

(二)三宝是究竟皈依处

我有段时间修皈依没有感觉,形同嚼蜡。那时其实只是当做一个任务在做,也是因为没有认识到三宝对自己生命的意义是如此重大。学完下士道之后,更深切地认识到三宝在自己生命中的重要性,对于每天的皈依共修就很渴求。如果一天不做,就觉得今天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没有完成。所以,只有通过念暇满义大,念死,三恶道苦,念三宝功德,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只有三宝才是生命究竟的皈依处,而其他的都不可靠,因为都是无常变化的。

以前也不知道修皈依是可以一直修到成佛的法门,所以其实内心有点轻视,觉得这个法门不“高大上”。但是,再一细想,阿底峡尊者为什么被称为皈依喇嘛,导师为什么把皈依放在五大要素之首,肯定是有其道理的。我们学佛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成就佛菩萨的生命品质,也就是自性三宝。皈依佛是要让自己明确修行目标,皈依法就是要掌握好解脱成佛的方法,皈依僧就是要依止师长。学佛过程中很重要的两点就是要目标明确,方法正确。那么,通过修三皈依也就可以让自己不断明确生命目标,知道只有佛法才能让自己实现这个目标,并且要通过依止善知识才能得到最好的指导。而只有通过不断观修来强化三宝在生命中的地位,才可能让生命重心转向以三宝为中心,才可能深信因果,断恶修善,从而得到人天善果,之后才可能愿意发出离心和菩提心,否则总还是沉溺在对现世的追求之中。只有这样,才算正式走上学佛之路。

所以,皈依共修时要认真地如理观修。以前我自己是没有认真做的,经常会不知道念头跑到哪里去了,浪费了很多时间。后来觉得修行没有力量。仔细检讨下来,不认真闻思,不认真做定课是自己很大的一个毛病。把修行当作一个任务,其实是自欺欺人。

(三)明了业果之规律,自主把握光明未来

虽然导师以我们能明白的语言来开示,我仍然觉得深信业果这一章不是很容易理解,在整个《道次第》中,我觉得是最难透彻认识的一章。只有佛陀才能明白这个世界和众生及其复杂的业力,连菩萨都不能彻底明了。所以,作为一个凡夫,我只能尽力去按照当下的认知水平来理解和运用,自己保有一颗好奇的心,希望通过修学,能不断深入认识。

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命品质,也就是开启自主生命的模式。在人生中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是生命的主人,想做什么,就可以创造条件去做。但当年龄增长,发现很多时候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个时候也不是很清楚为什么,身边的人似乎也和我一样。所以,就只是跟随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走。

现在能了解,我的命运的运行规律是自己的身口意造作的业力在推动。三业中又以意业为最根本,意业就表现为观念和心态。所以,要改变自己,必须从改变观念开始。每一个起心动念和行为,都会在心灵深处,也就是阿赖耶识里种下相应的种子。并且它会不断被串习所熏习,力量会增长广大。我是选择在心里种下善的种子,还是恶的种子;是选择培养善的力量还是恶的力量,自主权在我。一种观念如果不断地重复,就会形成相应的心态和需求,从而发展出习惯,习惯稳定后成为性格和人格。

比如说,我之前是没有使用微信这种习惯的,也就是内心中没有这种需求。可是,随着越来越多人使用,我内心中就形成了一个观念“微信很好,很方便”,慢慢这种需求就产生了。因此,行为上就表现出了开始在手机上安装微信,并且在不断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了依赖。其实商家做广告,引发人内心的需求也是这种原理。问题就在于,我内心的需求越多,却越来越不快乐。每天都是为了这些不那么需要的需求在奔波忙碌。小时候没有电视电脑,也没觉得缺少什么。

那么,要有效地对治内在的不良需求,就要首先了解生命规律。外在环境固然会刺激自己,根本还在于自己心里有贪嗔痴的种子。因为无明才让我不能自主,而要破除无明就必须依靠正见的力量,正见又来自于不断的闻思佛法。

了知业果之理是为了让自己能把握当下,明了业的四个原理,从而断恶修善。所以,要守好五戒十善。这种受持,不仅表现在身体和语言之上,更表现在内心中要断除贪、嗔和邪见。外在的善果和不善果也都是来自于内在心念的延续和外化。所以,通过对外在行为的约束,可以促进内心的改变,但关注点仍是内心。心行改变了,自己体会到了持戒修行的好处,烦恼更少,心更清净,持戒才会变得更自然和轻松。

我以前对于佛法的三世论理解得不深,要么就陷入对于过去世轮回苦海的恐惧之中,要么就会觉得前途一片光明,当下就放逸散乱。其实,当下就可以体悟到三世。比如,现在是过去的终点,是未来的起点;从昨天、今天、明天也可以了解这个道理。真正能把握的只有当下。所以,明了因果和轮回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把握当下,主动通过正确的方法来改善生命,而不是沉浸在对过去的懊悔或者对未来的空想中。

(四)下士道的难点:如何理解“舍弃今生”

整个下士道的目标是让生命从自我为中心转移到以三宝为中心,深信业果,获得人天善果,但又不能耽着于此。要明白,人天善法也是短暂不究竟的,需要继续修出离心和菩提心。

我觉得下士道和中士道共同的难点和重点是要“舍弃今生”。有些师兄就是听到导师反复说要舍弃今生之后起了退心,尤其是当下仍然有些福报,生活上也没有什么困难的人。时时忆念死、三恶道苦,会生起恐惧感,当对三宝信心不足时,很容易内心力量不足。我之前就是在下士道修学时遇到了很大的障碍。

如何突破?首先是要真诚地面对生命真相,念死和三恶道的目的,不是为了念而念,而是为了生起离苦之心。在活着的时候就忆念,才可能离苦得乐。否则等死亡来临时,只会措手不及。真正的对自己好,就是要不断地去面对真相。舍弃的是对现世虚幻安乐的贪著,不是什么也不做,也不是不生活,而是知道如何更好地生活。那就是按照五戒十善来管理自己的行为,做正确的生命管理。这样才能通过修行来阻断过去恶业的延续,开启更良善和光明的未来。其次,是要通过修习皈依仪轨加强对三宝的皈依之心。其实,这里也可以看出,八步骤的第三步很重要,要明白法义中要说明什么道理;直到第六步建立正向的心理,否则按照自己断章取义的理解,很容易陷入负面心理中。

三、中士道的目标是解脱,但仍是化城,不是终点

走过下士道,进入中士道解脱的修行。下士道的修行没有破除无明我执,所以,生死之苦、惑业之苦是没有解决的。那么,中士道是要帮助我们从惑业中解脱出来。

首先要清晰解脱的是内心的惑业苦,而不是环境。当然,一个清净的环境有利于目前自身的修行,但重心不能发生偏差,否则当修行出现障碍时,就会去怪是否是道场的问题、法师的问题,或者是同修道友的问题。明确这一点很重要。人都有喜新厌旧的毛病。虽然刚进书院时,我们都会很珍惜这么难得的修学机会,但是时间久了,渐渐会产生麻木,修行如果又出现障碍时,特别容易向外攀援。所以,现在提醒自己凡事先向内看,如果内心烦恼不断除,其实到哪里都不可能自在。在生活工作中出现问题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那么如何破除惑业呢?仍然是观察修和安住修。

要反复地观察轮回的过患,认识到人生本质是苦,轮回其实时刻都在发生。所以,时时要思维人生八苦,天道,阿修罗道之苦。尤其在享受暂时的福报时,更需要念苦。这种觉知很重要。我发现自己修学佛法之后,世间的福报在增长,有段时间很贪恋安逸的感觉,此时,念轮回苦就可以帮助自己慢慢从贪著中走出来,辅以多观察世界上各种众生的苦,否则出离心是生不起来的。

在日常生活中,看清所有感受到的快乐都不是本质性的快乐。比如,吃饭的快乐、睡眠的快乐,是短暂而虚幻的,也可以帮助自己生起出离心;在凡夫层面是不可能得到永恒的快乐的,这种观察修很容易得到体证,这时,就会向往究竟解脱的快乐。

只有当对轮回盛世不抱有任何希望,才有可能生起出离心。出离心也是有程度上的不同,我感觉是时强时弱,里面还是掺杂着很多杂质。所以,出离也是一种能力,需要通过念苦和空性见来获得。

我感觉发出离心的难点在于要看清现世安乐是非常短暂的。我一开始不太愿意用佛法正见来看待自己特别贪著的东西,尤其是对于亲情、财富、色身等,这也是修到中士道容易退却的原因。其实,首先要清楚我们出离的是内心的烦恼,而不是不照顾家人,不去获取正常的日用所资。其实当内心烦恼减少时,才能更好地和家人相处,因为以前的相处都是掺杂着贪嗔痴,才会使得家庭中各种人际关系烦恼不断;我们在不断追逐财富增长的同时,自己内心又增长了多少烦恼呢!这种观念上的转变确实会让人不舒服,尤其是学到中阴身如何投胎,明白自己和家人,众生间很混乱的关系时,我用了很长时间来消化和接受。这需要自己在整个修学的过程中,反复去思考和体会佛法说的缘起性空、因缘因果的真相,其实只要能在某种程度上体悟到万事万物不过是因缘生灭、因缘聚散的道理,就能渐渐理解和接受。有时真的会感慨,真的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的本心是无比喜悦自在的,却因为无明而无端地在这个世界上制造出那么多的灾难和不幸。自己活得不自在,也给家人朋友带来烦恼,而不是给他人带去真正的喜乐。

这也让我体会到导师开示说的,我们对真理要有一种认可的能力。确实如此。有时,在理性上知道佛法说的是真相,但因为感情上不能接受,就不愿意接受。这其实也是愚痴的表现,需要去不断克服这种心理。

解脱的方法是通过戒定慧。在中士道对戒定慧的论述不是特别多,因为会放在上士道的六度中具体讲述。戒定慧的修行在《道次第》中也是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来实现的。以前我对抵达空性后的涅槃状态有误解,以为意味着死亡。现在知道,涅槃意味着烦恼的彻底止息,那么生命中的永恒喜乐就获得了。所以,现在对于出离三界很向往。所有的修行都是在自己的内心中完成的,不需要依赖外在,这也带给自己希望,改变自己就可以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实现从凡夫到圣贤的转变!

其中,自己的一个转变就是更多地依靠自己去修行。以前虽然也向往解脱,但是惰性比较强。如果自己不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是不可能把内心的烦恼尘垢变薄,最终明心见性的。即使遇到了名师,也点不破那厚厚的烦恼障。这个转变的过程也比较艰难,因为从小就习惯了依赖别人。所以,学佛后好像潜意识里总是希望会发生什么奇迹,让自己一下子就成佛了。明了因果的道理后,这种虚妄的幻想慢慢就被瓦解了。修行就是一个逐渐让自己回归真实,息灭妄想,从而逐步实现自觉和独立的过程。这时,反而会越发感受到生命的奇妙。

另外一个转变是突破了对自了的向往。其实,我原来修行最向往的就是自己涅槃寂静,过一种山中无日历的自在人生。闲看云起云舒,不问世间凡情琐事。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对于行菩萨道没有正确认识,其实菩萨的境界也是无所住的,只是因为无限的悲心而住世;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内心缺乏一种承担力,觉得要一直去利益众生很辛苦。那时,真的起了念头,想要到山林的僻静地去修行。幸好,宗大师明白凡夫的心理,就跟我们说,这不是终点,即使成就了阿罗汉依然还是要继续修行的,因为生命尚未圆满。

我当时想,还没学上士道呢,总归要学完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吧。结果,修学上士道之后,法喜开始逐渐增强,觉得非常殊胜,幸好没中途撤退。这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要依止大善知识系统修学的重要。也同时体会到,为什么说依止法是入道之根本。如果自视甚高,不依止导师的教法修行,其实就是盲修瞎练,到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所以,回过头来,就更重视整本《道次第》各个章节的修学。其实,每个章节是环环相扣、次第调心的。不缺课真的很关键,缺了一两节还比较好补,但如果缺得太多,就像欠债太多就还不起一样,即使想修也会出现各种障碍,让自己无法跨越。

最近也体会到《道次第》中的每句话里,其实都包含着甚深的因果。即使当时不一定能理解,最好也要先依教奉行。如果是以轻视的心,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或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在导师的开示之上添油加醋,最后必然因果自负,但当下可能还觉得自己很聪明。到最后,表现出的就是自己出世间的福报越来越少,想在书院修行都很难修下去。

四、上士道是大乘不共的修行

(一)成就般若智慧

终于进入传说中的菩萨道的修学了。导师说真正的菩提大道在每个人的心里,我以前不知道如何去理解,现在慢慢能体会到这句话的真义。

菩萨道也是要走向解脱的,只是手段不同而已。比如可以通过修中观、唯识来解脱;菩萨道又是解脱道的延伸,需要带领众生一起走向解脱。我以前以为一定要先自己解脱了才能去利益他人,其实自利和利他这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在用六度来利益他人的过程中也就在完成自身的解脱了。比如做布施的过程中,需要用般若智慧来指导,观三轮体空,那么其实也就是通过修中观来达到解脱。而且,在利他的过程中反而可以更好地弱化我执,有时候自己修解脱反而会觉得解脱的力量不足。

听导师讲解完大乘和尚和莲花戒的辩论之后,心里很喜悦。因为帮我明确了一个观念,那就是修行是要从分别入手的,只有少数人才可以从无分别直接契入空性。刚学佛时,总是会被一些人斥责我分别念太多。我当时很迷茫,很难做到无分别啊,难道是让我不要思想吗,难道连善和恶也不分别了吗?不分别做不到,可是又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分别。所以,还是在一堆妄念中烦恼不断,要么就向往空心静坐。幸好遇到导师,带领我们次第系统地修学,破除错误的见解,否则所谓的修行根本就是像盲人一样,看不清方向。而整个道次第就是帮助自己去做如理分别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如理分别非常重要。

成佛必须方便与慧缺一不可,如理分别就是让自己通过正确的观察修,在内心中树立起佛法正见。正确的认识会发展出智慧,使内心逐步接近见道的状态。此时再辅以无分别的力量,就能直接契入空性了。

当我理清这一条脉络时,对认真修学《道次第》生起了更大的信心,决心要更用心地一门深入地修第二遍。有段时间,我其实有点怀疑按照《道次第》的观察修和安住修是否能够带我抵达空性,尤其是又听到师兄间的各种传闻和做出其他选择的时候。有一种观点认为,只修《道次第》是不足够的,必须辅以其他更“高端”的般若经典的学习。后来思维了一下,这是对《道次第》这部论典的重要性认识不清晰而产生的错误观念。其实一开篇的归敬颂,本论内容和造论意趣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这部论的殊胜传承,以及它就是一条成佛之道。

所以,非常感恩宗大师给我们专门开示了两位前辈的辩论和导师深入浅出的阐述。

(二)成就慈悲

菩萨道的慈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悲悯心,而是无限的大慈大悲,里面其实蕴含着广大的平等心,通过正确的修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开发出这种生命品质。

那要如何做呢?就必须发菩提心!只有发起菩提心,才是真正的菩萨行者。

以前我对菩萨的理解就是像《西游记》里演的那样,无所不能,神通广大,从未把观音菩萨、如来佛祖和自己联系起来,其实就是把他们当神来看待了。一直到中士道的修学,我都觉得做菩萨跟自己没太大关系。虽然,口头上也会说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话,但其实内心里没什么感觉。刚进入上士道修学时,甚至有一段时间特别排斥别人跟我说要发菩提心。可能那时对于发菩提心突然有一种未知的恐惧,不知道学了上士道之后自己到底会变成什么样。而且,在书院修学两年多了,听得最多的就是要发菩提心,但是对于菩提心到底是什么样子和如何发,并没有太多了解。只知道这个东西很好,到后来甚至成为了一种压力和负担。还曾经错误地认为,只要自己在书院承担义工岗位就是发菩提心了。

一直到修七支因果,才觉得很欢喜。那期法义帮我融化了一直以来对于母亲的一个心结。现在,慢慢能感受到跟众生之间的隔阂在淡化,也看到自己内心对于众生其实是没有太多好感的,缺乏平等心。而修七支因果和自他相换,让自己打开了心量,有时会感到内心开始变得有些圆满了。所以,佛法确实是东方心理学,是心性之学。它可以让我凹凸不平的心被填平,修复内心的创伤和生命深层的苦痛。

我也发现自己一直是在舍弃众生的。虽然看起来也会去做义工,但是心里还是很封闭。我好像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不为自己,只是想去利益另外一个人。要做到这点非常困难,即使偶尔会有,但很快又退缩了。这种心行力量说明无始劫来我一直在舍弃他人,所以众生也在舍弃我。因此,这一生,是不能够再走这条路了!

所以,整个道次第的修行都是为了帮助我们能发起菩提心,以及可以从缘起性空这个正见来看到自己和众生是一体的。再通过修六度,来弱化我执,帮助自己克服懈怠感、退缩感、厌烦心,生起慈心、悲心和利他之心。

当内心真正生起我要发菩提心,尽未来际去行菩萨道这个决定时,感觉这是我对自己的生命最庄严和慎重的承诺。虽然觉得很不容易,也常常想退缩,可是每每想到历代祖师大德、导师和那么多师兄都在坚定地走这条路,内心又获得了力量。每天修菩提心仪轨也很重要,是在帮助我巩固这个发心。

通过上士道的修学,我最大的一个转变是:逐渐更关注自己心行上的圆满,而不只是外在的事项,以前很在意外在的结果是否圆满。之前也知道不能以结果为导向,但是因为没有《道次第》的修学,所以还是似懂非懂。

整个上士道的难点和重点,我觉得是要在精进利他中去实践菩提心。如果只是在座上观修,固然是很好的修行,但是不实践服务模式,真的很难圆满这颗愿菩提心。所以,继续发大心、大愿和实际去做非常关键。

通过第一遍的修学,感觉自己对成佛的修行信心更强了。中间虽然经历了一些较大的挫折,但是坚持走过来了。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也磨练了自己的心志,增强了抗压能力。我之前很害怕独立承担一件事情,总觉得自己会做不好,现在却更渴望去迎接更大的挑战。因为,有了佛法,有了书院,最美的风景在最后。希望能在第二遍的修学中进一步圆满自己的心行。

感恩阿底峡尊者给我们后世众生开示了《道炬论》,感恩宗喀巴大师不辞辛劳地将其发展圆满为《菩提道次第论》,感恩导师将如此殊胜的传承施设在三级修学之上,并且以适合我们这个时代众生的根机来开讲。一共114讲的开示,视频里导师的衣服,从夏装换到冬装。岁月在流逝,善知识们利益众生的心却从未改变!还有那么多师兄在后台剪辑视频,逐字记录字幕稿。我在想,自己能有因缘完整听完,学完《道次第》,是累世积累了多大的福德。所以,进入第二遍的修学,更应该勇猛精进!

顶礼三宝!顶礼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深观广行历代祖师大德!顶礼导师!感恩师兄们!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