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观音心咒可以让人发财致富吗?

[观音咒] 发表时间:2019-06-11 16:10:39 作者: 阅读次数:

有则寓言故事说,有位穷困的老僧,自知无福,希望透过培福让来生得到好果报。

可是他没有物品可以布施,于是就把衣服脱了,坐在草丛里喂蚊子,藉此来培植福报。

老僧死后,由于他修苦行的福报,转生做了国王。这位国王嗜吃鸭舌,每餐必来一碗。

有天,一位僧人求见国王,问他想不想看一件秘密?国王当然想看,僧人便运用神通让国王看到他的前生,他这才知道自己前生是位出家人,以及自己喂蚊子的情形,而那些蚊子大部份都变成他碗里的鸭子。

这位僧人对国王说:“大王啊,报恩的鸭子所剩不多了,等吃完时,你的福报享尽,也当准备后事了!”

国王一听十分害怕,从此再也不敢吃鸭舌了。

这位国王起先是培福的,到最后他把福报通通都享受掉了!因此我们在培福之时要知惜福,惜福才有福,培福便能够增福。

咒语是佛菩萨的微妙真言被认为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咒语,又叫做陀罗尼,是诸佛菩萨的一种秘语,蕴含着诸佛菩萨无穷无尽的加持力。

今天就为师兄们介绍这五位菩萨的心咒,分别是:观音菩萨、绿度母菩萨、作明佛母、准提菩萨、尊胜佛母。

这五位菩萨都拥有共同的特点:佛教中的女性形象,容貌端庄,温柔美丽,有着普度众生的慈悲情怀!

1、观音心咒

观音心咒,又称为六字真言,是观音菩萨的微妙真言,其内涵丰富,奥秘无穷。

观音心咒的功德利益很大,浓缩着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智慧结晶。而且观世音菩萨本身就是修持此咒而修行成佛的,佛号正法明如来。

仅仅念诵一次,便可获得无量功德,具体如下:

第一,诸佛菩萨的云聚,天龙夜叉的守护,远离灾厄,无有灾难;

第二,修习得像观世音菩萨一般慈悲、智慧的精神,获得圆满六度;

第三,消除业障,净除身、口、意等因业力而成的罪孽、障碍违缘;

第四,临命终时,得阿弥陀佛接见,离苦得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观音心咒,是浓缩着观世音菩萨的秘密真言,真诚修持此咒,功德效益不可思议!

2、绿度母心咒

绿度母,一直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当初因为慈悲而留下的眼泪,从而化身为绿度母。

经常持诵绿度母心咒的人,可以改变暴躁的脾气,人的性格会变得慈悲与温顺,同时相貌端庄,人也变美哒哒的哟。

你也想变得更美吗?你也想修得姣好的容貌吗?那么快点来修持绿度母心咒吧,一个能让容貌变美的心咒,不要错过哦!

3、作明佛母咒

藏地人都知道作明佛母,她是诸佛菩萨众的爱情本尊,貌美如十六岁的少女。

如果你真正恋爱中,那么修持此咒可促使爱情美满幸福。

如果本身犯桃花者,那么则可以化解男女感情恶缘,化解婚外情。

如果子女不听话,总是叛逆、婆媳之间的矛盾,上司同事之间的违缘等等一切关系,诵持此咒皆可化解,让关系变得更加和谐融洽。

供养、祈祷和修持作明佛母,能使我们的爱情美满,事业顺利,一切吉祥。

4、准提咒

准提菩萨,一般出现在人们面前有十八臂的形象,有些佛教徒如果不懂,看到准提像或者会误认为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

佛言∶若一心静思诵此咒,满九万遍,无量劫造十恶五逆,四重五无间罪,悉皆消灭,所生之处,常遇菩萨,丰饶财宝。

至诚持诵此咒,能增长寿命,福寿无量,现世消业除障,凡有所求,皆能成就。

5、尊胜佛母咒

佛说求财方法:尊圣佛母的心咒

【修持后的福报】聚集世间、出世间财富,并儿孙满堂、消灾避邪、长寿等。

【适合的人群】所有想发财、求生儿子、想长寿、想消灾避邪的商人、企业家老板、工人、农民、公务员等人士。

尊胜佛母,又称乌瑟腻沙尊胜佛母、顶髻尊胜佛母、佛顶尊胜佛母。此尊胜佛母是主长寿以及净障的本尊。

首先,能够祛病消灾,延长寿命,化解身体上的疾病痛苦,不再受现世的困扰!

其次,听闻此咒,可净除累世业障,今生不再堕入恶趣,临终时能往生西方净土,不再堕入旁生道。

结语

佛咒是诸佛菩萨修行成果的智慧结晶,每一个字都有无量意义,法量无边!诚心念诵,能得鬼神护持,常得庇佑!

常常修持这五位菩萨的心咒,可获得美貌,拥有财富,消除业障,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

愿生活中的每一位学佛人,都能常常勤修佛法,读懂佛菩萨微言大义,清净身心,得闻佛法,结得善缘!

首页12尾页

ad8
推荐阅读
ad10
精彩推荐
ad5
推荐内容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