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3部 第三卷 毗尼毋论
第三卷 毗尼毋论
云何名残。罪可除。是以故名残也云何无残。四波罗夷。罪不可除。是故名无残。云何名粗恶犯。如人欲作四波罗夷事。身所作及口所说无有惭愧。因此二处必成波罗夷事。是名粗恶。又复一处浊重。僧伽婆尸沙边成婆尸沙方便是也。是二偷兰名浊重犯。何者非粗浊重。波逸提波罗提提舍尼自性偷兰遮突吉罗。如此等亦是不善身口所作。但非大事方便。以是义故。非粗恶浊重也。沙弥沙弥尼犯波罗夷。得突吉罗不可忏也。有犯须羯磨有不须羯磨。有犯须羯磨者。如十三僧残乃至恶口。此犯须羯磨得除。不须羯磨者。三波罗夷是。一波罗夷须羯磨得除。何者如难提伽比丘。常空静处坐禅。有天魔变为女形在难提前。难提欲心炽盛随逐此女。魔即隐形。见一死马共行不净。行已即悔。脱袈裟怀抱。垂泪举手呼天大唤。我非沙门非释子。到世尊所。如其所犯向世尊说。佛知此比丘发露心重后更不犯。即集诸比丘为作白四得戒羯磨。所以得戒者。一此人见佛。二发露心重。是以得戒。虽还得戒。一切大道人下坐。僧作法事尽不得同。是名有须不须也。
尊者萨婆多说曰。若比丘得世俗定从四禅起。天魔作女形惑乱其心。此比丘即共行不净。行已即悔无覆藏心。念念相续无一念隐。亦心中不乐舍法服。如此人者。应当从僧乞灭除波罗夷羯磨。僧与此人白四除波罗夷罪羯磨。此人得戒已。如僧告敕尽形奉行。不得作和尚阿阇梨。不得作教授尼师。僧集时不得说戒。一切法事得听。在大僧下坐。不得与僧连草食。如尊者婆奢说曰。若比丘得世俗定。从定起已。或痴狂心乱。或为方道。乃至鬼所惑。因此行不净行。行已即悔。发露无覆藏心。复不欲舍法服。应僧中乞除波罗夷罪羯磨。奉僧所敕。尽形寿不得作和尚阿阇梨。不得作教授尼师。大众集时不得说戒。亦不得为人作羯磨。一切大僧下沙弥上坐。不得与僧连草食。有一比丘字禅那陀。在空闲处禅定。诸檀越日日送食。中间无男子。有一女人常为送食。常来不已。便生染心共行不净。行已即悔。脱三衣着肩上露身而走唱言贼贼。边人问之。有何等贼。答言。为烦恼贼所劫尽。向诸檀越及众僧发露无覆藏心。僧中智者语言。有尊者波奢善持毗尼。能除汝罪。此比丘即到波奢所。如其所犯向波奢说。波奢语言。汝欲除罪能用我语不。答曰无违。波奢遣人作大火坑满中炎火。语言。汝欲除罪者可投此坑中。波奢先共余比丘论。若比丘直入坑者汝等捉之。此比丘用波奢语直欲入坑。边人捉之。波奢知此比丘心实。即为作白四羯磨除此波罗夷。此比丘从今得羯磨已。名为清净持戒者。但此一身不得超生离死证于四果。亦不得无漏功德。然障不入地狱耳。喻如树叶落已还生树上无有是处。若犯初篇得证四果获无漏功德亦无是处。此人虽与僧同在一处。但僧与其万途隔也。如上所说。犯戒有七种。一波罗夷。二僧伽婆尸沙。三尼萨耆波逸提。四波逸提。五偷兰遮。六波罗提提舍尼。七突吉罗。波罗夷者。不生善根。永不可忏。亦无羯磨可得除罪。有偷兰遮。不可羯磨除罪何者。如提婆达多出佛身血是。此偷兰遮永不生无漏善根。亦无羯磨可除罪也。有波逸提。不生善根亦无羯磨可得除罪也。何者如比丘嗔心欲断佛命打佛。得波夜提不可忏也。有突吉罗。不生善根亦无除罪羯磨。何者沙弥沙弥尼式叉摩尼。四波罗夷中若犯一。此罪不可忏也。是故有犯须羯磨有犯不须。如上说也。羯磨已复羯磨者。僧残是也。羯磨已更不羯磨者。尼萨耆波夜提九十二波夜提等是也。欲发露者要具五法。一整衣服。二脱革屣。三胡跪。四合掌。五说所犯事。如是应忏悔。若不尔不名忏悔。有五种犯易除。一者有罪。应一比丘前除。若无比丘。心中立誓亦可得除。二者犯突吉罗。若恶口向一人说得灭。三者如波夜提自性偷兰。一人前悔亦得除灭。四者僧残边偷兰波罗夷边偷兰。四人已上众中羯磨除之。僧残如上说。五者从地至地。羯磨受戒犍度中。当知有总名说。何者是从波罗夷乃至七灭诤。若有所破皆名为犯。是故名集犯。谏法者。若有比丘犯罪。余比丘或见闻疑。应先白上座及僧。上座僧若听。复应问犯罪者。今欲谏汝为听不。若上座及僧犯事者与欲得谏。若二俱不听。若一听一不听。皆不得谏。谏者要内立五德然后谏之。一者知时而谏。二者实心非虚伪心。三者为利益故。不为不利益故谏。四者柔软言辞非粗恶语谏。五者慈心故谏。非不见过故谏。谏者。众僧集已次第坐竟。有事者别一处坐。谏者从座起。诣彼犯罪人所。如其所见闻疑事。事有三处。一者波罗夷僧残及偷兰。此名为戒二者破正见住邪见中。三者从波逸提乃至恶口。名之为行。见闻疑于此三处起。谏者或屏处或众中。语言。汝当忆念本所犯。不得同僧作法事。应出去。如法除罪已。后还当入僧。是名为谏忆念也。有谏法不成者。众僧集已。犯罪者别处坐。谏者问有罪者听谏不。答言听。有事者听已即起去。此不成谏。谏他者问已即去。六群比丘是。若问犯罪者。问已即去。不成谏也。何时名谏时。众僧齐集与欲。犯罪者现前与欲。谏者现前。如此等俱名为谏。时尊者萨婆多说曰。谏者语犯罪者言。我念汝语汝谏汝。犯罪者答言。汝念我语我谏我善哉。受谏者。不应受五种人谏。一者无惭无愧。二者不广学。三者常觅人过。四者喜斗诤。五者欲舍服还俗。如此等五人。不应受其谏。是名不受谏。佛语诸比丘。谏者。于犯罪人边取欲竟。不应舍去。去者得突吉罗罪。自今已去。谏者与犯罪人。共期一处僧伽蓝中。若集饮甜浆若食粥。及布萨自恣。一切法事集处。应僧前谏已舍去。若无大众。一二知见三藏比丘前。谏之舍去。尊者弥沙塞说曰。止语羯磨者。若有比丘。一破戒二破见三破行。此人众僧应立五德故谏。若性不受人语。兼恃聪明多智徒众甚大。复恃国王大臣之力。不受谏者。众僧应当与作不语羯磨。是名止语。止不说戒者。佛告诸比丘。众中若有不清净者。止不应说戒。六群比丘闻佛语已。即遍诸寺唱言。佛止不听说戒。世尊告曰。吾不止清净比丘说戒。若七聚中乃至恶语。僧集时众中。有犯者止。无犯者便说。是名止说戒止自恣者。佛告诸比丘。众中若有不清净止不应自恣。当作止自恣羯磨。应检校不清净者。若重驱出。轻者令其忏悔。然后自恣。若此不清净者。自恃聪明多智。亦恃徒众国王大臣力。不可驱出者。当至后自恣。后自恣时到。犹不出者。众僧可别自恣得清净耳。云何名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者。名最胜义。以何义故名为最胜。诸善之本以戒为根。众善得生故言胜义。复次戒有二种。一出世二世间。此世间者。能与出世作因故言最胜。复次戒有二种。一者依身口二者依心。由依身口戒得依心戒。故名为首。是波罗提木叉布萨犍度中当广说。复有五种广略说戒。说戒序四事竟。余戒皆言汝等数数闻。第二说戒序四事十三事竟。余戒皆言汝等数数闻。第三说戒序四事十三事二不定竟。余戒皆言汝等数数闻。第四说戒序乃至三十事竟。余戒皆言汝等数数闻。第五如上广说。比丘法要诵波罗提木叉。若不诵者。有诵毗尼处。三时就彼处住。何以故。若所犯所疑忏悔解疑得除罪也。是故佛制。比丘要诵波罗提木叉。何故名布萨。断名布萨。能断所犯。能断烦恼。断一切不善法。名布萨义。清净名布萨。云何名布萨羯磨。众僧欲布萨时。众中最小者。应扫堂敷坐具取香水洒地燃灯如此诸事皆名布萨羯磨。云何名自恣。比丘夏坐已讫。于智慧清净比丘前。乞见闻疑罪。所以乞者。夏九十日中欲明持戒律及与余善皆无毁失。是故安居竟始得自恣名。何故佛教作自恣。一各各相课。二各各相忆念。三互相教授。四各各相恭敬。五语皆相随。六皆有依非无依。是故名自恣。自恣羯磨者。众中最下座。应扫堂敷敷具燃灯取香火。如此事皆名羯磨。若界里不羯磨净。厨处宿食沙门皆不得食。当于尔时。佛游于跋利耆国。展转游行到毗离国。闻诸比丘声高。佛问阿难。此众僧诤何等事。阿难即往看。见比丘积聚食甚多。来白佛言。世尊。旧住比丘沙弥及净人。欲办食与客比丘。是以声高。佛即告阿难言。汝往语诸比丘。从今以往。非僧集羯磨净厨界内宿食皆不得食。复于一时。世尊在波罗奈。时世饥馑。众僧皆积聚谷米界外安止。人皆盗持去。诸比丘展转相语。往白世尊。佛言。俭年听谷米在界里。乃至药草亦如是。
复于一时。世俭谷贵人无礼义。诸比丘在界外熟食。有力者皆抟撮持去。诸比丘白佛。佛言。听汝等界里熟食界内食。复为沙弥净人分减持去。复白世尊。佛言。听诸比丘手自熟食。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有一病比丘常食粥。檀越为日日送。值一日中城门闭。不得来比丘失食。佛即为此病比丘。界里白二羯磨结净厨处。听此净处煮粥食之。时诸比丘生疑。谓此比丘食共宿食界里熟饭食手自作食。佛言。非宿食非界里熟食非手自作。乃至药草亦如是。
尔时世尊。在波罗奈国。时世饥荒。诸比丘随路而行。见熟果皆落在地。不得自取待净人顷。后有白衣来至即取持去。比丘白佛。佛言。听汝草覆头待净人。草覆头待净人顷。复有白衣来披草见之即取持去。复白世尊。佛言。听汝手自取之持去至净人所著地还如法受食之。诸比丘白佛。齐谷贵已来。愿世尊。听诸比丘食残宿食手自作食自得取果。佛言齐谷贵已来可尔若比丘中前得食。更至余处得食已足。还来以此食施施主。时世饥俭施主即食。比丘往白佛。昨日有残食。与施主望后日得食。施主即自食。佛言荒年听无施主得自举食。时有大德众僧。为国王大臣所重。诸檀越请入聚落食。食已余残持来到寺。与余比丘欲食者。若世俭时不作残食得食至丰时与施主作残食法然后得食。若于后时谷贵人民饥馑。诸比丘食后得果欲食者不作残食法亦得食。后丰已不得。俭时若比丘。得种种草根及药根可食者。无施主得自举食。后丰时不得。云何名受迦絺那衣如法。众僧齐集现前无留难。檀越施新如法衣应受。如法者。非锦衣非上色衣。是名如法衣。界内众僧病者营三宝事者与欲。然后白二羯磨。是名如法。云何不名受。非法群品界外众僧。是名不受。舍迦絺那衣法。五月已满。众僧齐集。现前无留难者。界内众僧如法与欲。白二羯磨不作余羯磨。是名如法舍。有八种舍迦絺那衣。一者受衣已后出园是名去后舍。二若比丘受功德衣已。出寺游行求索在外。闻僧已舍衣竟。作是念。我当更求余衣。是名尽时舍。三受功德衣已。出外游行讫。闻寺上已舍衣竟。作是念。我今更不求衣。是名究竟舍。四若比丘受衣已出外求衣。得衣已贼即盗衣。闻寺上已舍竟。是名失时舍。五若比丘受衣已。出外乞索望得衣。乞不得。闻寺上已舍迦絺那衣。是名希望断时舍。六若比丘受衣已出外求索。闻寺上已舍。作是念。我当更求三衣。是名闻时舍。七若比丘受衣已。出界外行望得。即还经多日回在界外。闻寺上已舍衣。是名在界外舍。八若比丘受衣已出外求衣。若得不得即来还寺及僧舍衣。是名如法舍。除此八种已非法群品。皆不名受亦不名舍。
分亡比丘物。衣钵坐具针毡綖囊拘执衣毛深三指伞盖剃刀。是名可分众具。尊者迦葉惟说曰。分亡比丘物法。先将亡者去藏已。众僧还来到寺。现前僧应集。集已取亡比丘物着众僧前。遣一人分处可分不可分物。各别着一处。三衣与看病者。余物现前僧应分。若有奴婢应放令去。若不放应使作僧祇净人。象驼马牛驴与寺中常住僧运致。此亡比丘。若有生息物在外。应遣寺中僧祇净人推觅取之。得已入此寺常住僧。瓦铁所作应可分物。铁杓铁镯[金*(亡/(睪-幸+(月*奼)))]斤斧五尺刀户钩针筒刀子剪刀铁杖香炉火炉槃伞盖盖茎香筒。如是等广知。大铜盂小铜盂镯[金*(亡/(睪-幸+(月*奼)))]铜杖。如是等名数皆如铁也。何故名重衣。重有二种。一者价重。二者能遮寒。故名为重。衣者要净受持。不净不得。净有二种。一染已着色名为净。二者着色已安三点。亦名为净。若衣作已浣染三点。诸檀越见知是沙门服非外道衣。是故名为重衣。尔时尊者毕陵伽婆蹉。眼痛随路而行。两脚相跋东行西倒不能进路。佛遥见之问诸比丘。何以故。尔时诸比丘白佛。眼痛不见道故。尔时佛言。听着革屣。尊者毕陵伽婆蹉。为国人所重。或用罗网而施者。或与象马骆驼车乘。及作一小寺施者。如此等施。佛皆听受之。尊者眼痛故。檀越为作琉璃[槎-工+目]诸比丘白佛言。唯愿世尊。听毕陵伽婆蹉畜此[槎-工+目]治眼痛。佛言。此物价重。为病痛故听畜。复有诸檀越。持种种铜铁瓦瓶铜盆铜盔如是等重物施。佛听畜之。若有人施柔软极价好衣。听作净施畜之。复次师所有重物弟子不得自取。僧与得取。弟子不持此物着僧前。僧不得自取羯磨分之。何以故。此物属四方僧故。何故复名重物者。前明重物就衣得名。今明重物就物得称。不应分者。若私有寺及寺中所有田业果树及象马骆驼牛驴乃至床榻盆瓶养生之具。皆亦如是属四方僧。若四方地外起大堂小房。此中所有物。现前僧不得分。亦属四方僧也。此事衣犍度中应广知。若粪扫衣在四方墙内者。比丘不应取也衣若篱上及在城堑中亦不应取。若穿墙作孔出死人处墙外衣不应取也。佛所以制者。时世大疫。死者无数。不能得远着冢间。穿墙外安之。王家有制。不听墙外安尸。禁防者即告令言。谁持此死人衣去。当使负死人着冢间。诸人答曰。昨来沙门取之。禁防即敕沙门。负死人着冢间弃之。佛以是因缘制比丘不听取也。冢间死尸未坏者。此尸上衣不应取也。死尸上起塔。塔上所悬衣不应取。如是等粪扫衣皆不应取。有一比丘独别处住得病命终。此比丘所有衣钵资生之具。应属现前僧。有一看病比丘不知法。持此衣物往诣世尊。佛即教言。汝持此衣物诣僧从僧乞。从上座一一应问。得几许分当施我。一一乞乞已。众僧当为作白二羯磨施之。所以佛听乞者。此人有看病之功。是故佛听乞耳。复有所不应分物。何者存在时所有经律。应分处与能读诵者。若不及分处。现前僧应与能读诵者。此物不应分卖也。若比丘独在聚落中白衣舍命终。后有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随。何者先来檀越。应用此物与之。若无来者。随何寺近应施近寺众僧。何者名养生之具。人所须是。何者非养生之具。非人所用。名非养生。乃至畜生所须。名为养生。非畜生所须。名非养生。若比丘取他养生物。要语他。他与得取。不与不得取。畜生养生具。除解语者一不得取。解语者当问。与得取不与不得取。比丘正应所畜物。钵三衣坐具钵针綖囊及瓶盆是。所不畜者。女人金银一切宝物一切斗战之具酒盛酒器。如此等物不应受畜。难陀比丘淫欲炽盛。有女为其作礼。即失不净女人头上难陀及女二皆惭愧。即往白佛。佛教作囊盛之。佛听畜刀子。一用割皮。二用剪甲。三用破疮。四用截衣五用割衣上毛缕。六用净果。乃至食时种种须故。是以听畜。剃发法。但除头上毛及须。余处毛一切不听却也。所以剃发者。为除憍慢自恃心故。若发长不得用剪刀甲。应用剃刀除之。佛所制剪刀者。六群比丘用剪刀剃发。诸比丘白佛。佛因六群制不得用剪刀。若比丘头上有疮。用剪刀绕疮甲之涂药。比丘不听作利木刀刮汗却毛也。若断一毛一突吉罗。除头上毛。若断一一偷兰遮。是名剪发法。又复剃发者。如罗睺罗童子。佛尔时从尼拘陀树下来向迦维罗卫城乞食。时瞿夷共罗睺罗在高楼上。见佛来入城。瞿夷指佛语罗睺罗言。此是汝父。罗睺罗即下楼诣佛作礼。佛手摩罗睺罗头已为极乐。佛问罗睺。汝乐出家不。罗睺答言。乐欲出家。即将罗睺至尼拘陀精舍。告舍利弗。与罗睺作和尚。舍利弗白佛。云何教出家。佛告舍利弗。先与剃发着袈裟。教胡跪合掌。然后授三归五戒沙弥十戒。此是初剃发着袈裟受三归五戒十戒之始。尔时白净王。闻罗睺罗出家。即来到佛所。礼佛足退坐一面。低头泣泪白佛。世尊。兄弟已共出家。望罗睺罗继后使宗庙不绝。云何度罗睺罗出家。佛即为父王说出家种种功德大利。因此为后出家者作制。若欲出家先白父母。父母不听不得出家。是名度沙弥法。出家求父母如法之初始也。
佛在俱睒弥国。五师子意欲出家。不白父母辄来到寺求欲出家。僧即为剃发度出家。父母后时不知子所在。遍聚落求觅都不知处。复诣寺问诸沙门。皆言不见。入寺中房房求之。忽见其子已剃发出家。父母即慊说言。沙门释子云何妄语。实度人子皆言不见。诸比丘即白世尊。佛言。从今已去。若出家者白父母。父母听许。欲度沙弥者。要白僧剃发受三归五戒乃至沙弥戒。若僧不听。不得度沙弥。出家度沙弥因缘毗尼中广说。诸比丘初出家后时发生已长。往白世尊。佛言。听数数剃之。此是初数数剃发因缘。尔时佛在王舍城。佛发已长。诸比丘中恭敬心故。无剃发者。有优波离童子。共父母来到佛所。见佛已即生此念。欲为如来剃发。生此念已。长跪叉手白世尊言。今欲为佛剃发。愿大慈听许。佛即令其剃发。父母在边白世尊言。剃发善不。佛言剃发。甚善但身近来逼。童子小却身。举头父母复问言。剃发善不。佛言善但举头。大高小复下头父母。复问佛。剃发善不。佛言善。但出息大粗。此童子即不出息入第四禅。佛告阿难。此童子入第四禅。汝可取其手中剃刀阿难即取。此童子所以敢剃如来发者。有三因缘。一者愚痴故剃。二者如来神力欲令得第四禅故剃。三者欲令后代众生知剃发有大功德故剃。佛当欲剃发时。告语诸人。此发不可故衣故器盛之。当用新物。当剃发时。瞿波罗王子来到佛所。从世尊乞发持还国供养。佛即许之。王子即复咨启世尊。此发应以何等器盛之供养。佛言。应用七宝作器盛之供养。即如佛教。造七宝瓶而用盛之。复问世尊。若去时象马车乘人肩头上。于尔许处应乘何处去。佛言皆得。但去时应作种种伎乐将去。王子如佛教。去路上闻有别国贼来。即路中作一大塔供养佛发。此塔名为佛发塔也。尊者迦葉惟说曰。夫剃发法上座应先剃。复有一说。发长者应先剃。复有一义。先洗头者应先剃。复有一义。有事因缘欲行者应先剃。是名如法剃发。
复次比丘法。不应故杀众生食。食有三处。一见二闻三疑。如此等三处不应食也。若有檀越欲祀天时作意。其有来者皆应与食。无分别心所杀众生。俟一切来者。比丘若得如此处肉不应食也。
又于一时。佛在毗舍离。谷贵世荒乞食难得。比丘中有神力者。乘其通力至外道国乞食。诸外道人见比丘来乞。慊其不净。以食着地舍之而去。诸比丘白佛。食难得故。乘神通力至外道国乞食。外道见之污贱。以食着地舍之而去。此当云何。佛言。虽手不受。将来着前。已是与竟。汝等但受之。此即是受食。是名故作受用。不与毗尼合者法名非法非法名法。乃至说名非说非说名说。是名不与毗尼合。又复不合者。比丘语诸比丘言。我不能学此法。何用微细事为。大德我亦知此法入毗尼入修妒路。如是广应知。是名不合毗尼。合毗尼者。如佛所说。此应作此不应作。此犯此非犯。如是不违佛所说。是名合毗尼义。云何名为人养生具。众僧净人是。非人养生具。象驼马驴牛。能与僧远致者。名为非人养生具。云何名为食果。尔时王舍城有大长者。此长者大有果树长者遣人。持果供养众僧语使人言。汝到寺当觅跋难陀释子示果行与众僧。当于尔时。跋难陀出外食比来顷。日已过中。诸比丘竟不得果食。尔时世尊。游蜜蜂林中。有一比丘病。须服呵梨勒。诸比丘白佛。佛即听服三果呵梨勒毗醯勒阿摩勒。随病因缘若不差尽形服之。又于一时。毗舍佉鹿母外大得果来。此果甜美不敢自食。即请佛及僧设食。兼欲与果供养佛及僧。佛众僧食已起去。毗舍佉鹿母事多匆务忘不行果。去后乃忆。内自思惟。本所以请佛及僧者。缘有此果欲用供养。云何忘去。即遣人担果诣佛及僧。僧心中生疑不敢辄受。即便白佛。佛言。当作残食法食之无咎。僧净地中忽生果树。此树长大。有枝曲向不净地中。佛语诸比丘。遣净人绳击牵向净地。后诸比丘心疑。此果本在不净处。今牵在净处。为得食不。佛言。若果落不净地者不得食。不落者得食。复有果生不净地中。但枝及蔓皆向净地。若落净地者得食。不落者不得食。又于一时。诸比丘大得种种果。但人少果多食不可尽。残者不知何处用。白佛。佛言。听捺破取汁至初夜得饮。若不至初夜。汁味有异成苦酒者。不得饮也。何以故。此酒两已成故。有比丘不净果而食。外道讥慊言。诸比丘无慈心此果有命云何食生命也。为世慊故佛即制。诸比丘果要净而食。不净不得食。净有五种。一火净二刀净三鸟净四果上自有坏处净五却子净。复有七种净。一却皮净二破净三烂净四萎净五刨刮净六水所漂净七尘土坌净。此是净法。
尔时世尊。在波槃国拘尸那竭城。娑罗双树间入涅槃。诸离车力士五百人等来到佛所。以种种香汤沐浴佛身。先用劫波缠如来身。复用五百张细软白叠缠之。以酥油香油着铁棺中。然后安如来身。复取种种香木聚积成[卄/積]。复捣种种末香着于[卄/積]上。有一力士捉炬火欲然之。诸天即灭不令得然。阿那律语诸力士。汝等不须疲苦。诸天不欲令然。力士即问阿那律言。诸天何故不欲令然。阿那律言。诸天欲令摩诃迦葉见如来身。当于尔时。天雨曼陀罗花供养如来。有一时阿跋外道从如来边得一曼陀罗花。持此花向波婆国。至波婆国道中。见摩诃迦葉与五百徒众随道而行。迦葉问言。从何处来。答言。从拘尸那竭城来。复问言。见吾大师如来不。答言。汝师入涅槃已经七日。诸天雨花供养如来。此花是也。
摩诃迦葉悲惨不乐。诸弟子等皆惋转于地。如失水鱼头着尘土。各各而言。我等从今永失荫覆。如是种种说辞非一。跋难陀释子谏诸比丘。不须愁恼。世尊在时禁制非一。今入涅槃。我等自由欲作不作。各任其性何须恼也。摩诃迦葉。闻此之言倍生悲惨。而复说言。如来者是论中师子。所说法轮无能坏者。复能降伏一切外道。于一切法悉得自在。法王法主如来应供正遍知。虽入涅槃其日未久。云何恶人于大众中无惭愧心发如此言。摩诃迦葉作此惋叹已。与五百比丘向如来所。到已语阿难言。我今欲见如来之身。阿难答言。如来身者。诸力士等。用劫贝及与白叠。缠如来身安置棺中。种种香木积聚成[卄/積]。云何可见。作是言已。如来神力故双足出现。迦葉看如来足见有垢着。问阿难言。如来足上何故得尔。阿难言。有诸女人。如来临涅槃时悲感恋慕。以顶礼如来足。是故垢着。佛现足令迦葉见已即还不现。迦葉绕如来七匝说偈赞叹。火即自燃焚已供养如来竟。迦葉于王舍城耆阇崛山竹林精舍。集五百大阿罗汉语言。我在波婆国道中。闻如来已入涅槃语五百比丘。皆悲感懊恼。跋难陀释子忽作是言。如来在世法律切急。如来灭后各任其性何须懊恼。诸外道等若闻此语。当作是言。诸释子。世尊在世奉教修行。如来灭后皆已废舍。我等应当聚集结集经藏使法不绝。诸罗汉答言。我等集于经藏须于阿难。迦葉答言。阿难结漏未尽。云何得在此众。诸罗汉言。所废忘处应当问之。迦葉言。若尔者当作求听羯磨使入僧中。五百僧坐已。取五部经集为三藏。诸经中有说比丘戒律处。集为比丘经。诸经中有说戒律与尼戒相应者。集为尼经。诸经中乃至与迦絺那相应者。集为迦絺那犍度。诸犍度母经。增一比丘经。比丘尼经。总为毗尼藏。诸经中所说。与长阿含相应者。总为长阿含。诸经中所说。与中阿含相应者。集为中阿含。一二三四乃至十一数增者。集为增一阿含。与比丘相应。与比丘尼相应。与帝释相应。与诸天相应。与梵王相应。如是诸经。总为杂阿含。若法句若说义若波罗延如来所说。从修妒路乃至优波提舍。如是诸经与杂藏相应者。总为杂藏。如是五种名为修妒路藏。有问分别无问分别。相摄相应处所此五种。名为阿毗昙藏。此十五种经集为三藏。
阿难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摩诃迦葉言。亲从如来边闻如是说。吾灭度后应集众僧舍微细戒。迦葉还问阿难。汝亲从如来闻如是语。微细戒者何者是。阿难答言。当尔之时为忧苦恼所逼。迷塞遂不及问。迦葉即诃阿难。汝所语非时。先何不问世尊。今乃言不问。
尔时迦葉。问诸比丘。我等宜共思惟此义。何等是微细戒。有一比丘说言。除四事余者名微细戒。一一说乃至除九十事。余名微细戒。迦葉说言。汝等所说皆未与微细戒合。随佛所说当奉行之。佛不说者此莫说也。若舍微细戒者。诸外道辈当生谤言。如来灭后微细戒诸比丘皆已舍竟。瞿昙沙门法如火烟焰忽生已灭。若舍微细戒者。但持四重余者皆舍。若持四重何名沙门。以是义故。尊者迦葉责阿难七事。因阿难为女人求出家中。彼有九事讁阿难。一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诸檀越等常应各各器盛食在道侧胡跪授与沙门。二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诸檀越等常应与衣服卧具逆于道中求沙门受用。三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诸檀越等常应乘象马车乘在于道侧以五体投地求沙门蹈而过。四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诸檀越辈常应在于路中以发布地求沙门蹈而过。五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诸檀越辈常应恭敬心请诸沙门至舍供养。六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诸檀越辈见诸沙门常应恭敬心净扫其地脱体上衣布地令沙门坐。七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诸檀越辈常应脱体上衣拂比丘足上尘。八者若女人不出家者。诸檀越辈常应舒发扫比丘足上尘。九者若女人不出家者。沙门威德过于日月。况诸外道岂能正视于沙门乎。十者若女人不出家者。佛之正法应住千年。今减五百年。一百年中得坚固解脱。一百年中得坚固定。一百年中得坚固持戒。一百年中得坚固多闻。一百年中得坚固布施。初百岁中有解脱坚固法。
安住于此中悉能达解义
第二百岁中复有坚固定
第三百岁中持戒亦不毁
第四百岁中有能多闻者
第五百岁中复有能布施
从是如来法念念中渐减
如车轮转已随转时有尽
正法所以隐阿难之愆咎
为女人出家劝请调御师
正法应住世满足于千年
五百已损减余者悉如本
是故五百岁五法兴于世
解脱定持戒多闻及布施
- 上一篇:第1260部 第二十四卷 阿毗达磨俱舍论
- 下一篇:第1133部 第二卷 毗尼毋论
- 准提咒正确念法
- 太上清心咒全文
- 为什么晚上不能听大悲咒
- 超度经文往生咒全文
- 准提咒功德及妙用求财
- 62条人生妙言妙语,帮助你
- 诵大威德金刚咒的感应
- 长寿佛心咒注音
- 普贤行愿品全文诵读含仪轨
- 六字真言作用和功效
- 药师佛心咒正确念诵的方法
- 简单的清心咒口诀
- 六字真言的作用和功能
- 普门品念诵的正确方法
- 准提咒手印全图
- 普贤行愿品回向文全文
- 净身 口 意三业真言拼音
- 金刚经四句偈语解释
- 道家静心咒原文
- 普贤行愿品全文念诵仪轨
- 大悲咒原版30分钟mp3
- 准提咒回向文大全
- 心经可以随便抄吗
- 准提咒全文正确注音
- 天眼看持准提咒人
- 准提咒全文拼音版
- 诵金刚手菩萨圣号的感应故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楞严咒快速记忆法
- 念坚牢地神咒的感应
- 财神咒念诵108遍
- 药师咒念诵正确方法有哪些
- 准提咒晚上不能念
- 家里播放普庵咒的禁忌
- 普贤行愿品偈颂全文
- 在家诵地藏经正确仪轨及回
- 念大悲咒使人阳气上升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
- 女子在家念地藏经注意事项
- 地藏菩萨心咒108遍
- 第1110部 第三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四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五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六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七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八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九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十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十一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十二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十三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十四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十五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十六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十七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十八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十九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二十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二十一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二十二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二十三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二十四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二十五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二十六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二十七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二十八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二十九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三十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三十一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三十二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三十三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三十四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三十五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三十六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三十七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三十八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三十九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四十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四十一卷 十诵律
- 第1110部 第四十二卷 十诵律
- 往生极乐世界 愿心为先
- 悟显法师:华严、法华均圆
- 我修学了凡四训的一些做法
- 张智霖:经营自己的肉身(图
- 惟觉法师:佛法与世间法
- 心律法师:忍辱苦修成大业
- 恬静安逸 清新隽美—评画家
- 我的修学报告:阿难问事佛
- 放生蛇会报恩吗?
- 恭敬心很重要
- 悟妙法师:我经常感到痛苦
- 怎样获得美好姻缘?
- 很想用所学到的佛法知识影
- 悟毅:学佛对我人生的影响
- 想清凉“爽一夏”吗?峨眉
- 往生极乐世界是为了更好地
- 念观音圣号提前合掌往生
- 大安法师:回向的功德是否
- 怎样戒烟
- 心律法师:最好的悟禅之道
- 悟显法师:印经布施开智慧
- 张继宝不孝遭雷殛
- 惟觉法师:六祖坛经 憨山大
- 放生蛇之详细攻略
- 我受了12年的等流果和增上
- 悟强:你快乐吗?谈大方和
- 恭迎伽蓝菩萨圣诞!教您唱
- 我的前半生从死阴的幽谷到
- 大安法师:因微果丰、做怪
- 往生极乐世界最殊胜
- 念佛感应见闻记:阿伽陀药
- 心律法师:脱掉你脆弱的外
- 悟显法师:口业清净不染尘
- 念佛不出声心里默念可以吗
- 悟演法师:三止三观
- 感恩上净下空老法师
- 很重要,去寺院吃饭要注意
- 悟显法师:万般将不去,唯
- 想看到僧宝的功德也需要大
- 怎样才可以彻底放开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