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好意与关心为何会造成困扰?

[惟觉法师] 发表时间:2019-06-10 09:49:55 作者: 阅读次数:

  自在步红尘 第四十一集

  [ 89.02.11华视播出 ]

  在这个世界上,

  一切的事情都是相对的,没有一个绝对的境界。

  【 惟觉谈禅 】: 好意与关心为何会造成困扰?

  问题一

  在工作和生活当中,与人意见相左时,该如何面对,才能避免彼此的关系恶化?

  老和尚开示:

  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事情都是相对的,没有一个绝对的境界。由于每个人的立场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不一致,言论也就不一样,所以彼此之间很容易就会产生不同的意见,乃至于引起争执。

  举个例来讲,在台湾,一般人认为是在修善、修福的行为,或是我们认为很正常的民俗文化,诸如此类的习惯与行为,如果带到西方国家去,他们就不一定是这么认为,甚至可能认为不是善法。不要说是西方国家,现在台湾与大陆的情形也是如此,由于政治理念不一样,对善恶的看法与标准也不一样。在台湾被认为是善,在大陆却不一定是善,在大陆被认为是善,在台湾也不一定是善。现在被认为是好事,经过相当一段时间后,那时也不一定就仍然认为是好事情。

  举个例来讲,在佛教中,拜佛有无量的福报,无量的功德;在耶稣教看来,认为是崇拜偶像,不但不赞叹你,可能还说这是不善法。以佛法来看,三宝弟子对师父要虔诚、要恭敬,是修福报的机会,乃至于诚敬供养,这是种了一个大福田。而耶稣教看出家众,就不是这样的看法,这当中那个是对?那个不对?

  过去,大家所知道的伦理道德中,女子应具备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在过去那个时代确确实实是如此,所有的儿女也都是服从父母,现在可能就有一点相反了,所有的父母反而都得顺从子女。

  过去父母骂他的孩子,打他的孩子,打伤了,乃至于打死了,挖一个洞把他埋掉就没事了,现在你打你的孩子,有人会检举你虐待儿童,孩子也可能会去告你一状,你就犯了伤害罪,若是打死了,检察官提起公诉,那就是杀人罪了。

  古时的中国是父权时代,属于男性社会,以男性为中心。所谓出嫁从夫,女子出嫁了,便要尊重丈夫,丈夫把太太卖掉,或是赌输了钱,将太太抵帐,在那个时候这些好象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没人敢讲一句话。现在就不一样了,如果现在把太太休掉、而且还把太太卖掉,那可能就触犯了法律。过去是先生至上,现在可能刚好相反,是太太至上;因此,过去是对的,现在不一定就是对。

  过去和现在,由于时间和空间的转变,过去是善,现在不一定是善;同样的,我们现在所作所为认为是善,再经过几百年后也不一定被后人所认同,所以,善并没有一定的标准。是与非的标准,在我们这个世间上看来,只是一个相对的境界,由于时间空间不一样,由于每一个人的定力不一样,所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有一位老和尚收了一些弟子,当中有两位弟子对经教的研究产生了争执,因为佛法里的经教,一个是相,一个是性,乃至于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有的说事,有的说理;有的说因,有的说果;有的说事理不二;或说因是因,果是果;或说因果同时,当中有许多许多的道理,不容易会通。

  老和尚的两个弟子就产生了争执,争到面红耳赤,不相上下,于是就去请教他们的师父。大弟子问师父:「我和我的师弟,产生了教理上的争执。」于是把争执的原因,一一讲给老和尚听,并且说:「我的见解才是正确的,请师父来评评理。」老和尚一听,答道:「你讲的道理很对,没有错误。」这个大弟子回去后,很高兴地对师弟讲:「师父说我这个道理是正确的,是真实的。」他的师弟听了,心里很不服气,就去找师父,就把同样的问题说出来,问他的师父,并说:「我的说法才是对的。」师父听了笑一笑,说:「你的说法也是对的,也没有错。」一旁的侍者听到了觉得很奇怪: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怎么两个人都是对的?就请问老和尚这是什么意思?这个老和尚就对侍者讲,你问的也是对的,这个侍者瞬时便恍然大悟了。

\

  所以,平时我们所争的问题,由于每一个人的观念不一样,出发点不一样,立场不一样,看法也就不一样,并没有所谓真正的对与错。能够明白这些道理,就再也不会对于别人与自己的意见相左而耿耿于怀,而能更超然地面对不一样的看法与声音,让一切都能更趋于平和与圆融!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