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其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其把佛教典籍分为经、律、论三藏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的,这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分类。经、律、论所载内容分别:
一.经,一般被认为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它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
二.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
三.论是对经、律等佛典中教义的解释或重要思想的阐述。它在佛教中一般被认为是菩萨或各派的论师所做,可也有一些极少数的论被认为是佛自己做的。
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称为法师,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遍通经、律、论三藏的称为三藏法师,如唐三藏法师玄奘。
佛教典籍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分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类,这样可分为三种,即经、律、论。
佛教典籍主要有如下几种分类:
一.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类,可以分为经、律、论三种。这三种
合称为三藏,也叫大藏经。唐僧玄奘。 又被称为“唐三藏”,就是因为他熟知佛教所有的经、律、论三藏,而对他的一种尊称。
二.按照佛教的派别来分类,可以分为小乘佛教三藏、大乘佛教三藏和密宗三藏。
三.按照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的不同来分类,可以分为汉文大藏经、蒙文大藏经 、藏文大藏经、日文大藏经、巴利文大藏经等。但现存佛教大藏经中比较成系统和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有三大类,即巴利文大藏经、汉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
四.按照制作技术的不同来分类,又可以分为手抄大藏经、刻版印刷大藏经、石刻大藏经等等。
佛经的形成过程是与佛教的发展相始终的,按照佛教发展的时间顺序,最早形成的是小乘佛教三藏,之后形成的是大乘佛教三藏,最后形成的是密宗三藏。
小乘佛教三藏的形成根据小乘佛教典籍的记载,印度佛教史上共举行过四次有名的结集。所谓结集,是指释迦牟尼入灭之后,由佛教徒所举行的回忆释迦牟尼在世时的言论,并加以谈论、核实的会议。经过这四次结集,小乘佛教三藏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1.小乘佛教的第一次结集:
释迦牟尼圆寂90天后,为了防止僧团中出现更多的比丘破坏戒律,大迦叶尊者召集500位阿罗汉在七叶窟举行佛经的第一次结集。
结集首先由优波离尊者 背诵了佛家戒律,形成《律藏》 ,全名为《八十诵律大毗尼藏》,由于书中每条戒律都是经过大众的询问和解答而确定的,所以被视为佛陀所亲制的戒律,为一切戒律的根本。之后由阿难回忆佛陀的教法,形成《阿含经》,这是释迦牟尼成道后,最初对五比丘所授之法,其中包含了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佛教最根本的教义,被认为是最接近原始佛学的佛典。
2.小乘佛教的第二次结集:
释迦牟尼圆寂110年后,以耶舍长老为首的700名僧众,在毗舍离进行第二次结集。此次结集就毗舍离比丘提出的十条戒律(即十事)展开讨论,集会上少数有地位的长老判定十事为非法。对于这次结集的决定,毗舍离的僧侣颇不信服,于是另举行约有万人参加的会议,并判定上述十事为合法,就此形成了大众部和上座部。
3.小乘佛教的第三次结集:
释迦牟尼圆寂226年后,在阿育王统治时期,由于阿育王推崇佛教,每天在鸡园寺中供养上万名出家人,其中也有许多外道,因而经常引起争端。于是,目犍连子帝须召集1000名僧众,在华氏城(即波多厘子城)进行了第三次结集,重新整理了《阿含经》。会后,目犍连子帝须将各派不同的论点整理出来,形成《论事》,这是佛教史上第一部论著,对佛教文献的丰富起了重要作用。
4.小乘佛教的第四次结集:
释迦牟尼圆寂674年后,在迦腻色迦王统治时期,500名比丘以世友尊者为上座,在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举行了第四次结集,会上对以前所有的经、律、论三藏进行了总结,并对三藏作了注释。在前两种注释已经失传,只有后一种注释保存下来,形成《大毗婆沙论》 ,至此小乘佛教的三藏基本成型。
大乘佛教三藏的形成
在印度佛教史上,相传大乘佛教经典的出现与龙树菩萨有关。根据龙树菩萨的传记 ,龙树在出家受戒后,不到三个月就已经读完了小乘佛教全部典籍。后来,当他有一次路过雪山,在雪山的塔中遇见了一位老比丘,并从比丘那里得到了《摩诃衍经》 。虽然他仔细阅读了《摩诃衍经》,仍未参悟佛法的奥义,因此他就在水晶房中静坐深思,冥想佛法的玄妙。这时大龙菩萨怜悯他的处境,就带他到海中的龙宫,并将诸部深奥的方等经典传授给他。后来,龙树菩萨在参悟了《摩诃衍经》和诸部方等经典后,创建了中观学派,大乘佛教理论完全建立。
我们将大乘佛教经典根据时间划分为早期大乘经和续出的大乘经,早期大乘经主要是由方等经发展出的《般若经》 、《华严经》 、《法华经》 等佛教经典,而续出的大乘经主要是公元4~5世纪左右出现的《涅槃经》 、《胜鬟经》、《解深密经》 、《楞伽经》 佛教经典等......
密宗三藏的的形成
密宗是印度佛教的最后形态,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主要经藏。
《大日经》形成于公元7世纪的中印度,相传是大日如来在金刚法界宫为金刚手秘密宣说的佛经。此经主要为众生开示了本有本觉曼荼罗,即众生本有的净菩提心,并宣讲了身、语、意三密方便等密宗基本教义,另外还介绍了曼荼罗、灌顶、护摩、印契、真言等密宗修行方法。
《金刚顶经》是密宗金刚界的根本大经,相传共有10万颂。此经阐述了大圣释迦牟尼佛祖的终极善性理念,显示了宇宙真实的密法和密宗修行者的粗、细、微、精、妙诸脉,也阐明了即身成就、生命永恒的密宗要义。
汉文佛经的翻译有四个时期:东汉,初创翻译时期;东晋、隋代,官方翻译时期;唐代,全盛翻译时期;宋代以后,刻本翻译时期。
汉文佛经的翻译
东汉明帝年间,朝廷派遣使者从西域请来了摄摩腾 和竺法兰 两位僧人,这两位僧人不仅从西域带来了佛像,还带来了佛经。由于这些佛经是从印度传人的梵文经书,为了便于传教,摄摩腾和竺法兰将佛经翻译成了汉文。自此以后,中印两国的僧人来往不断,更多的佛经传入中国,经过200多位译师10个世纪的辛勤努力,由梵文翻译过来的汉文三藏达到了1690余部、6420余卷,佛教的声闻乘、性、相、显、密各部学说都系统地介绍到中国,从而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巨大宝藏。
根据汉文佛经翻译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东汉,初创翻译时期。
我国最早的汉译佛经是《四十二章经》,相传为摄摩腾和竺法兰所译,这是我国翻译梵文佛经的开始。
东汉时期,大多数译经僧来自西域,其中以来自安息的安世高王子和来自西域大月氏的支娄迦谶最为著名。这个时期,我国的佛经翻译事业还处于初创时期,还不能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翻译,所译的经书很少是全译本,翻译的经书也有很多问题,这时所译的经书大小乘并行,佛教在中国思想界已占据了一席之地。
东晋、隋代,官方翻译时期。
从东晋至隋代,梵文佛经大量传入中国。这一时期,佛教得到了统治者的信奉,佛教翻译也得到了官方的支持,由私人翻译佛经转为官方翻译佛经。前秦初年,开始了官方组织的集体翻译工作,由僧人道安主持译场翻译佛经,据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佛经翻译场。20多年后,西域人鸠摩罗什在长安组织了官方译场,集中了800名高僧共同翻译佛经。继鸠摩罗什之后,外国译师来者相继,主要经论不断被翻译出来,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第一个译经高潮。
唐代,全盛翻译时期。
在唐代,梵文佛经得以全面系统地翻译,由官方组织的译经场规模更加宏大,组织更为完备。这时,以玄奘组织的译场最为著名,他系统的翻译规模、严谨的翻译作风和丰富的翻译成果,在中国翻译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典范。
这个时期,中国佛教形成八大宗派,标志着中国佛教理论的成熟,不但各大宗派都有自己的经典和著述,而且还产生中国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佛典,即禅宗的《坛经》 ,汉文佛经的数量日益增加。
宋代以后,刻本翻译时期。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宋太宗重新组织译场,恢复了自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中断了100余年的佛经翻译事业。
自宋以后,佛经翻译逐渐减少,但由于雕版印刷技术的广泛应用,佛经的印刷和流通速度得以加快。北宋开宝年间,宋朝官方主持完成了《开宝藏》 ,这是中国第一部刻本佛教大藏经。
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
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的确如此,只要能“一念”代“万念”,然后“念”得人空法空。你再看《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菩提烦恼无异境界”一句,你不达到一定程度根本无法领会,只有当你能“转”能“化”后才能深会其意。又如灵云的禅诗:“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药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样的道理。
佛经的基本结构,一般分为经题、翻译者、正文、文体等几个部分。 其中,经题、翻译者、正文是佛经的组成部分,文体是佛经的体裁。
佛教经典虽然按内容来说有经、律、论之分,按派别有大乘、小乘、密宗之别,但这些典籍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它们是组成佛经的基本元素。
经题
经题是佛经的题目,一般由“人”(人名)、“ 法”(教法)、“喻”(譬如)三个元素组成。这三个元素经过排列组合,共有七种命名方式:
以人名为佛经名的《维摩诘经》;以教法为名的《大般涅槃经》 ;以譬喻为名的《梵网经》;以人名和教法为名的《佛说人王般若经》;以教法和譬喻为名的《妙法莲华经》;以人名和譬喻为名的《如来师子吼经》 ;同时用三者命名的《大方广佛华严经》。
翻译者
当初释迦牟尼说法时,主要使用印度的方言俗语,不立文字,尽量做到简单易懂。在释迦牟尼涅槃后,他的弟子将他的言教写成巴利文的佛经。公元4世纪,印度普遍使用梵文,佛教徒就将巴利文佛经用梵文重新编写,是为梵文佛经。
佛经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僧众所用的汉文佛经一般是由印度梵文翻译而来,由巴利文到汉文,佛经的翻译几经周转,再加上中印两国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汉文佛经的翻译绝非一件易事。我们读到的佛经大多文字优美、不可增删,这个结果是经过中外200余位译师的10个世纪的努力方才完成。在梵文佛经的翻译中,主要以鸠摩罗什和玄奘所翻译的佛经流传最广。
正文
正文是佛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正文,佛经的教义得以阐明,因此佛经的正文也是佛经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
文体
佛经的教义主要通过佛经的正文表现,而佛经的体裁就是通过佛经的文体表现。一般来说,佛经的文体通常分为长行、偈颂和密咒三种形式。
长行,是指直说佛教教义的长行散文。由于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极有文学底蕴,为了便于传教,他广泛利用了古印度的神话、传说、格言等多种文学形式宣说教义,因此,他的传教说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大都是天马行空、挥洒自如的说教。
偈颂,是指与长行相对的韵文,主要分为应颂和讽颂。应颂是以韵文形式赞颂前面的长行诗文,重复前文的教义;而讽颂则是直接以偈颂体裁显示教义,并不重复长行诗文的内容。一般来说,佛经中有二者混用的情况,并没有过于明确地区分。汉译佛经的韵文主要是五言、七言。
密咒,又名真言,是佛教诸圣的密语。因为密咒是凡人无法了解的大智慧,汉语中也没有能表达其含义的词语,所以佛经中一般只有密咒的音译,并不翻译密咒的含义。在佛门密咒中,一般人最熟悉的应该是“观音菩萨六字大明咒”,即“唵嘛呢叭咪吽”,大致意思就是“皈依观世音菩萨!希望您的大力加持,使我显现清净无染、随意变现的自性功德,到达我想去的任何境界!”
- 准提咒正确念法
- 太上清心咒全文
- 为什么晚上不能听大悲咒
- 超度经文往生咒全文
- 准提咒功德及妙用求财
- 62条人生妙言妙语,帮助你
- 诵大威德金刚咒的感应
- 长寿佛心咒注音
- 普贤行愿品全文诵读含仪轨
- 六字真言作用和功效
- 药师佛心咒正确念诵的方法
- 简单的清心咒口诀
- 六字真言的作用和功能
- 准提咒手印全图
- 普门品念诵的正确方法
- 道家静心咒原文
- 净身 口 意三业真言拼音
- 普贤行愿品回向文全文
- 普贤行愿品全文念诵仪轨
- 金刚经四句偈语解释
- 大悲咒原版30分钟mp3
- 心经可以随便抄吗
- 准提咒全文正确注音
- 准提咒回向文大全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准提咒全文拼音版
- 诵金刚手菩萨圣号的感应故
- 天眼看持准提咒人
- 楞严咒快速记忆法
- 普贤行愿品偈颂全文
- 念坚牢地神咒的感应
- 财神咒念诵108遍
- 药师咒念诵正确方法有哪些
- 家里播放普庵咒的禁忌
- 准提咒晚上不能念
- 在家诵地藏经正确仪轨及回
- 什么是绿度母心咒
- 念大悲咒使人阳气上升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
- 女子在家念地藏经注意事项
- 净土法门法师:读经时总有
- 宣化上人:为什么男好女色
- 宣化上人:不持戒即是末法
- 巴基斯坦曾经是著名的佛教
- 宗萨仁波切:保持很酷
- 宗性法师:《瑜伽师地论科
- 宣化上人: 教你轻松背起楞
- 宏海法师:「十念法」到底
- 妙祥法师:孝敬父母,从事
- 小镇人民的信仰:佛教禅修
- 宗宙法师:当你对观音菩萨
- 安徽省宗教局向和谐寺观教
- 始建元代,宜昌古佛寺修复
- 寂静法师:三世因果的理解
- 宣化上人的修行开示
- 学院组织党员和宗教界赴西
- 宣化上人:修道修的是什么
- 巴拉圭恐怖片《现尸报》取
- 宣化上人:为什么要学《华
- 宏海法师:一发心诵经口就
- 如来佛的头发看似葡萄,却
- 宣化上人:不持戒即是末法
- 宣化上人开示:念大悲咒最
- 小雷音寺唐僧遇假佛 孙悟空
- 宗庙上师:你就拼命地装吧
- 神奇的放生转运
- 宣化上人: 诸病的因由,就
- 宣化上人的孝行惊天地、泣
- 净土法门法师:读经时总有
- 宗性法师:《瑜伽师地论科
- 妙祥法师:对死亡的众生要
- 宗萨仁波切:回向中蕴含的
- 安徽芜湖市石雕狮子价格查
- 宣化上人:佛悟道之后,世
- 巴特勒伤情无碍仍要缺战 这
- 寂静法师:不接受自己的命
- 宣化上人:修道就是要修能
- 如来佛祖头上的“葡萄”不
- 始终处在一种平和宁静的状
- 宏海法师:一生行善但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