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阴
五阴,即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一色阴(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二受阴(领纳所缘名为受) ,三想阴(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四行阴(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 五识阴(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
【五阴】 一色阴 二受阴 三想阴 四行阴 五识阴
次名色而辨五阴者。以惑者迷名偏重故。大圣教门开名则为四心。对色合为五也。此五通称为阴者。一往而释。阴以阴覆为义。能覆出世真明之慧。而增长生死。集散不绝。故通名为阴。
一色阴:有形质碍之法名为色。色有十四种。所谓四大五根五尘。此之十四。并是色法也;
二受阴:领纳所缘名为受。受有六种。谓六触因缘生六受。但境既有违顺。非违非顺之别。故六受亦各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之异也;
三想阴: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想有六种。谓取所领六尘之相。为六想也;
四行阴: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行有六种。大品经中。说为六思。思即是行。谓于六想之后。各起不善业善业无动业也;
五识阴: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识有六种。即是六识。若诸论师多云。识在二心之前。诸大乘经中。明识最居后。今依经为次料简。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
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
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在楞严经中观世音讲述了最快的消除五阴的方法: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一开始在听声音的时候,通过止观声音来清除色阴。逆生死欲流是指审观烦恼根本,与凡夫躲避烦恼相逆。
[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 色阴不再起作用,动和静两种现象不再产生,通过这种方法逐渐增加止观的能力
[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耳根能闻的闻性(色阴)通过不断的止观声音被清除干净,色阴消失之后我断续入定。
[觉所觉空,空觉极圆] (没有了色阴的掩盖,受阴明明白白的显现出来)产生情感的源头(受阴)通过止观感觉被清除干净,没有了受阴压迫,想阴变的极其圆融。
[空所空灭] 产生想法和梦境的源头(想阴)通过止观想法被清除干净。
[生灭既灭] 行阴通过止观生灭被清除干净。
[寂灭现前] 这时寂灭现前,只有行阴灭尽才能六根开合,只有六根互用开合并且寂灭现前才能将识阴灭尽 。
- 《阿弥陀经》全文念诵文字
- 为什么晚上不能听大悲咒
- 白衣大士神咒全文
- 62条人生妙言妙语,帮助你
- 超度经文往生咒全文
- 准提咒功德及妙用求财
- 长寿佛心咒注音
- 诵大威德金刚咒的感应
- 药师佛心咒正确念诵的方法
- 六字真言作用和功效
- 普贤行愿品全文诵读含仪轨
- 简单的清心咒口诀
- 准提咒手印全图
- 六字真言的作用和功能
- 金刚经四句偈语解释
- 普贤行愿品全文念诵仪轨
- 大悲咒原版30分钟mp3
- 普门品念诵的正确方法
- 准提咒回向文大全
- 准提咒全文正确注音
- 准提咒全文拼音版
- 天眼看持准提咒人
- 财神咒念诵108遍
- 心经可以随便抄吗
- 在家诵地藏经正确仪轨及回
- 道家静心咒原文
- 准提咒晚上不能念
- 楞严咒快速记忆法
- 什么是绿度母心咒
- 家里播放普庵咒的禁忌
- 诵金刚手菩萨圣号的感应故
- 宝箧印陀罗尼咒21遍
- 摩利支天咒手印图-摩利支天
- 女子在家念地藏经注意事项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佛经静心咒全文念诵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
- 千万不能在家放大悲咒
- 读诵《金刚经》好处很多很
- 地藏菩萨心咒108遍
- 莲池大师答:此经既重持名
- 藏传佛教高僧波米·强巴洛
- 薄拘羅尊者
- 该如何对待每个人必将面临
- 虚空:生命的意义
- 要想使事业发达,一定要积
- 表姐几个月的实证-人善人欺
- 西游四大菩萨,观音只排第
- 藏传佛教主要教派:噶举派
- 该如何对治贪嗔痴
- 莲池大师答:毗婆尸佛,至
- 藏历具醉月十八,观世音菩
- 要想心灵不荒芜,除掉杂草
- 薰習的力量
- 西游记中两个比较厉害的妖
- 袁了凡改命改的是什么
- 藏传佛教代表寺院
- 莲池大师答:若引华色见佛
- 虹野:卓越老师也得诵经?
- 该如何把握如梦如幻的人生
- 西游记中四大佛祖,孙悟空
- 藏历满意月十八,观世音菩
- 袁老太太念佛心静预知未来
- 要想成就大事业 无欲无求极
- 藏传佛教“拓然巴”2019年招
- 说说我们班的辅导员
- 藏传佛教僧人辩经:辩论的
- 莲池大师答:迦叶身光,映
- 藏在独克宗古城的圣物,世
- 虽为欧洲国家却信奉佛教,
- 西游记中四大菩萨有三位派
- 西天路上的唐僧,其实死在
- 要想活得轻松自在就多积德
- 该如何超脱出来
- 袈裟的由来与意义
- 观清法师:无情有佛性?!
- 藏传佛教五方五色财神有哪
- 藏式喇嘛塔
- 蕅益大师:学道要想成就 必
- 说说我放生一年多的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