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徐恒志老人解读金刚经

[金刚经的入门] 发表时间:2020-03-03 14:46:50 作者: 阅读次数:

懂得佛教的真理以后,思想境界就跟一般的人不同,提高自已的思想认识,解脱无明烦恼,使我们的人生呀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因此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也是一个大事因缘吧。这部《金刚经》呢,文字很浅,知道的人也很多,不管是老人、小孩,但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般都是知道。就是有些外道啊他对《金刚经》也是很注意的,外道也有《金刚经》的解释。那么这部经大家读了以后呀,这部经研究的人多,真正懂得它意思的人不多。为什么呢?这部经实际上讲得是成佛的方法,也是修菩萨行的一部经,所以不经过一翻研究讲解,不大容易了解它真正的意义。因为经上所讲的,大家可能都念过的,“是经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大乘就是菩萨乘,也就是这部经是为发菩萨心、修菩萨行的人讲的。也是为发最上乘就是佛乘,也就是这部经是为了成佛的人讲的。因此它的思想境界确实比较高。

在座的各位呢,当然可能有初学的,也有久学的,特别是有几位已经学心中心密法的人,跟《金刚经》的关系比较大。因为心中心密法是无相密,到后来可以修到《金刚经》的境界。因此大家学习《金刚经》有很多的好处,有很多好处。

佛教的禅宗,禅宗最早的时候,初祖、二祖、三祖、四祖都是用《楞伽经》印心,而五祖以后,五祖、六祖就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印心。六祖就是因为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打开的。到五祖的东山法门啊,讲这个开示,(六祖)后来也是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一次听到以后,加深了他的悟境,成为第六代祖师,也是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作为他的启发和印证。

这部经它是《大般若经》四处十六会第九会所讲的,一共5837个字,不算多也不算少。《大般若经》(内容)是很多的。我们学的时候,要领会三个法。一个是文字般若,一个是观照般若,一个是实相般若。先把般若两个字讲一下,所谓“般若”就是智慧,实际上“智慧”两个字还不是最恰当,但是在中国文字里面还没有更恰当的文字,只能翻译“般若波罗蜜多”为“智慧”。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般若”跟“聪明”是两回事。一般世间人啊,把“聪明智慧”四个字连在一起。实际上聪明和智慧完全不同。从世法上来讲,聪明,他的眼睛,他的耳朵,他的嘴很灵慧,辨貌见色很快。智慧就不是这样,它没有分别。聪明是有分别的,智慧没有分别。没有分别而能了知一切这就是智慧的功能。这个智慧一般分为三种,一种是文字般若,文字也是权宜的教导,指导我们明悟般若境界,所以是文字般若。因文字般若教导的观心法门,引起、启发我们的观照般若。所谓观照般若就是回光返照,经常观察自已的心念,起心动念要了了清楚,这是善的,这是恶的,这是不善不恶的。这是贪,这是嗔,这是痴,这是骄傲,看得清清楚楚。不但看得清清楚楚,而且还知道它从什么地方来,究竟到什么地方去,这就是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以后,逐步逐步地把妄想执着去掉,才慢慢歇下来,这样歇下来以后就能证到我们的本来,实相般若。讲到实相般若啊,因为我的乡音比较重,普通话讲不好,或许有些听不懂,请王先生解释吧。实相般若是什么呢?实相般若就是真如实相,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实相,都有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佛性,就是圆觉,就是真如,就是菩提。这个境界一般人不容易证到。我们凡夫因为有种种的妄想执着,种种的烦恼、无明,把这个真实实相障碍住了。所以大家一般不学佛的人啊根本不知道有这个东西,就是学佛的人啊,老实讲证到这个实相境界的也不多。所以许多人修了许多年,不管你修什么法。最近有些道友他们跟我讲,也是这样的。…….他们心里很苦恼,修法得不到什么确切的觉受。那么原因呢?就是不懂修法的根本宗旨。因此我们学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很重要,也很有实际的意义。

实相,我们思名故义,真实的解脱,真实的相貌。可见我们平时见到的相貌,不是实相,是虚相,虚妄的影相,虚妄的相貌。现在我们要证到自已本有的实际的相貌,要下一番功夫。不管念阿弥陀佛,净土宗,还有禅宗、密宗等,还有其他种种的法门很多。各人根性不同,所选法门也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证到实相,用普通的话来讲就是明心见性。关于明心见性的问题,有许多人可能搞不清楚。实际上学佛的每一个人,学佛全是为了明心见性,这句话我们学佛的人首先把它肯定一下,如果这个目标搞不清楚的话,你修行的方向就容易出现偏差,就不容易见到你的本来境界。因此也不能得到学佛的好处,也不能得到学佛应有的受用,当然要了生脱死也是遥远了,所以各位啊清醒一点。

什么是明心见性?第一个,心是良心的心,…….心是体,…….,所以要明心见性…….。另一方面,明心的明,心本来不可得,虚妄的。烦恼本来了,不理它就没有了。所以心本虚妄,了不可得。二祖就是因为初祖让他觅心了不可得,他就见性了,成为禅宗的第二代祖师。因为妄心不是真实的,但是我们凡夫就是被这不真实妄心所缚,被这个妄心所笼罩,不容易解脱,实际上这个妄心是了不可得的。《金刚经》不是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三心都不可得。刹那刹那,生生灭灭,但是我们就是上它的当,一来念头就跟它跑。假的当真的,见到的东西当它不生不灭。这就是我们凡夫心里的烦恼,也是我们学佛困难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了,“你们每一个人的佛性跟我一模一样,智慧德相跟我也一模一样。但是因为妄想,因为执着,所以就不能够证得跟我一样的智慧德相。”如果离开妄想,消除执着,那么一切智,一切智慧;自然智,自有的智慧;无师智,用不着人家教,他自已就有的,智慧现前。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讲的。

各位,因此我们学佛的目的就搞清楚了,主攻的就是“妄想、执着”四个字。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我们要学佛,得到佛教的好处,要了生脱死,要成就菩提。实际上只要消除妄想执着就可以啦。所以指路的方向是很明确的,我们努力的方向也很明确。但是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因为这个妄想执着,讲起来只有四个字。但是它的力量很大。妄想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的妄想分别。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它的功能是什么呢,就是东想西想,分别一切事,妄想分别。因为分别了,所以他就妄想,是非恩怨,人我,以及对境的种种二元对待的境界,都是妄想境界。所以第六意识对我们的影响力量大。执着是什么呢?执着就是第七识的我执。我执,跟法执。我执跟法执执着一个我,毛病就出来了。执着我以后呢,它就人我是非呀,贪嗔痴,五欲六尘的境界啊,这地方都有我在。我执是一切贪到我这里,这就是第六意的分别。所以第六第七两个识是我们学佛最大的障碍。我们修法的目的就是要把第六识和第七识慢慢慢慢的转化过来,转化了以后,第八识和前五识也转了。所以我们修法如果把第六识和第七识转过来,转到无分别的智慧境界。所以讲智慧就是无分别,聪明就是有分别。这两个是不同的。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详细地讲我们怎么样修心,把妄想息下来,证到无上菩提。……因此我们学这部经就要有大乘菩萨精神。因为这部经就是对菩萨讲的。因为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实际上我们说的人和听的人要把自已看成是菩萨,“我就是菩萨”。这话是不是好像就自高自大了?也不是。如果未得谓得,没有证到道果,就说我已经证到果位了,这就是大妄语。未得言得,未证言证,大话,不可。但是我尽管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现在修就是为了成佛,我现在修的就是菩萨行,这不算骄傲,而是大行勤道,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从上面来讲就是我们要成佛道,从下面来讲就是要度化众生。所以发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还有我们刚才说的明心见性。六祖讲只要研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能见性,《六祖坛经》里有这个话。要见性就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什么这个道理?因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三空到底,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无我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我相。还有它讲无法相也无非法相。所以法相也没有,我相、法相都没有。那么还有什么呢?还有空相。法相没有了,我相也没有了,空相还有。我空了,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了,我已经证到心空、法空了。这空还是相,还是要把它转化。所以粗的烦恼就是我相,细的烦恼就是法相,微细的烦恼就是空相。我相,法相,空相,经过这样三空到底。所以《金刚经》三空到底。关于明心见性,我再解释一下,一方面它是让我们了解心不可得,放下无始以来执着的相,见到本来。了解心不可得,放下妄想,见到本来。还有明心见性呢?因为明心了,知道心不可得了,那么就是起用了。由用归体,有心一定有体,有用一定有体,所以由用归体了。还有呢?明心,知道心是空,了不可得。见性,性是有的,并不是没有,没有就断灭了。总的来讲,明心见性是我们学佛的目标。实际上有许多人他怕明心见性,认为明心见性很高,所以修法不得受益。一(开始)修法就要明心见性,就跑得快,修法容易受益。我们许多人这样想,我们凡夫嘛,业障多得不得了;明心见性那还得了?我们这种人还能明心见性?我们念阿弥陀佛到边地疑城就可以啦。其实我们应该当仁不让,就是要明心见性。

徐恒志老人解读金刚经

关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五重玄义。五重玄义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从五个方面来讲经的意旨。一个就是解释经的名字。一个就是这部经它以什么为体。本体是什么。第三个呢?明白这部经的修行方法。用什么方法来修行。第四个呢?这部经起到什么作用。第五个,这部经在佛教“三藏十二部”里究竟占何等的地位。我们现在初步的,通俗的讲。各位有很多是初学,高深的大家不懂,所以这里把比较容易理解的方法告诉大家。金刚般若,我先讲名字。为什么叫金刚般若呢?金刚就是我们本能的智慧。金刚是什么?金刚钻,金刚石。金刚有三个特性。一个是坚固。一个是明,光明透彻。一个是锐利。它坚固,它不能被别的东西破坏。明,它的本性是很清净很光明的。锐利,它能破坏别的东西,别的东西不能破坏它。金刚有这三个作用。这三个实际上就是体、相、用。坚固是讲般若体。明是讲般若的相,它的影相是很光明。锐利是讲它的用。体、相、用。所以用金刚比喻我们的真如佛性。也就是实相、菩提、圆觉。可见我们这个智慧是金刚心。讲来讲去,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烦恼妄想太多,现在不认识它。我们业障很多,这是实话,这个业障去了,那个业障又来了。自已掌握不了自已的性格、脾气、烦恼,一再轮转,所以我们要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这部经是讲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是什么?比喻。般若波罗蜜多是法,方法。以智慧来超度到彼岸,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到生死的彼岸,要靠智慧,用金刚的智慧度到生死的彼岸。这是金刚般若波罗蜜通俗的解释。还有呢,这个“经”啊,就是契经。契就是契合的意思,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的根性。众生的根性各人各有不同,讲的经契合众生的根性。一方面契合它讲的道理,一方面契合每一个众生的根性,所以叫契经。还有这个“径”的意思,还有路径的意思,也就是成佛,了生脱死的路径,路就是走路的路。还有“经”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常”。这个常就是平常的常。也就是说,这个经所讲得道理是永远也不会变化的。但是它改革的不是它的教义,不是它的宗旨,也不是它所讲的真理。重要的它是随机说法,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在方式,方法上我们应该可以有所改变。但是它所讲的真理,它所讲解这个如来性的道理不能改变。因为它是真理嘛,可以改变的化,它也不是真理啦。所以也有常这个意思在里面。所以从解释这个“经”的名字来讲呢,经是通名,普通的,大家一起都有的。《阿弥陀经》、《法华经》、《圆觉经》,它也是有的。从别名来讲呢,它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妙法莲华经》啦,《阿弥陀经》啦,用别名来命名的。还有经的名字,一般来讲,还有几种的讲法。有些用人名来命名。比如《佛说阿弥陀经》,佛就是人名,阿弥陀也是人名。《涅槃经》就是法,涅槃就是法。比喻,《梵网经》,梵网是光明重重无尽。人法,人和法一起来命名的,比喻这部经的名字。比如说《文殊菩萨所说般若波罗蜜经》,文殊是人,般若波罗蜜是法,人法做为比喻。还有是法喻,《妙法莲华经》,莲花是比喻,妙法是法。法喻结合来命名。还有呢,人喻,人跟比喻结合在一起,比如《如来狮子吼经》。狮子吼,狮子叫。如来是人名,狮子吼比喻。还有人、法、比喻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都有。比方,《楞严经》大家都知道的吧,它的全名叫什么,《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它这里面,如来、菩萨就是人名;大佛顶就是比喻;密因、修证了义、万行,就是法。所以这里就是人、法、喻命名。

第一集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法喻为名。般若波罗蜜是法,金刚是比喻,用金刚来比喻它。这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很重要,特别是关于心的问题。一般来讲我们有几种心,我们修行的人,心有几种要搞清楚。一种就是污染的心,经常的心,这个心………,并不是我们起心动念的心。我们所讲的心就是本觉的真心。对于污染的心实际上它是没有……的。许多人就搞错,因为……..。实际上以现在的科学证明,…….,在……..里面,有二种。一种是思想意识为主的,一种就是以大脑本身为主,就是脑筋起作用,这是一种思想意识。但是佛教不是这样,大脑不过是它的工具而已。佛性通过大脑起作用,跟大脑没关系。但是它有能量,通过第六意识起功用,不然的话就讲不通。我们许多人听过的诗啊学过的东西,几十年以后还记得牢。在大脑里展现,几年以后,全部都变化了,但是你过去的影子,过去经过的事不会忘记。它是藏在什么地方?所以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不但污染的心不是真正的真心,妄想心第六意识也不是真正的真心。我们理解的是真如本性。这个真如本性有体、相、用。它的体是广大无边,好比虚空。从前孟子讲过一句话,他说,吾人有吾浩然正气——我有我的勇气,此气巨大——这个气很大,力量可以充满到天地之间,天地之间都可以充满。孟子他有这个境界。我们佛教讲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体很大。相,相是清净的,寂然不动,清净自在。他的用,是观照…….,对观照多了解,就知道。所以它的体、相、用就是无相而无不相。实际上它是没有相的,没有妄想,没有颠倒。但是什么东西都离不开它。离开它,就断灭了,变成没有用啦。我们修法都懂的,它断灭了。断灭不是,顽空也不是。不是断灭,也不是顽空,但也不是有相的。这是什么东西?这就是金刚般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致的意思,初步地讲,讲了这个道理:用金刚的智慧把我们度到生死的彼岸。波罗蜜就是彼岸,般若波罗蜜就是用智慧度到彼岸。为什么用智慧度到彼岸呢?我们菩萨修行不是有六度万行吗,那么六度里面——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个里面,前面五个度不能算度。为什么呢?前面五个,世间人也有的。布施吧,也有人天福报的。持戒吧,我们居士持五戒,八戒。持五戒的人下一生不失人身。修十善的人,下一生不会失去天道。修八戒的人以后就种了出世的善根。总的来讲,持戒和世间有关系,不一定能够出世。精进,世间的事情也是要精进的。忍辱,世间的事情也要忍辱波罗蜜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小的地方不忍耐的话,大的计划就打破了。禅定,也有世间的定,四禅八定,四禅八定是世间的定,不一定能够出世。有世间的禅定,有出世间的禅定,有出世间的上上禅定。所以为什么还称它为度呀,就是因为有般若波罗蜜。有般若波罗蜜,眼睛就开了。好比,船要开到对面去,掌舵的人很重要。如果掌舵的人把方向搞错了,那么船的方向就有偏差,航向有偏差了。所以般若波罗蜜好比是眼睛,前面五个度好比是….,…..分别方向就靠眼睛来指导。靠智慧来指导。因为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能够度到生死的彼岸,就有六度。光有前面五个度,没有般若就不算度。可见般若的重要。

徐恒志老人解读金刚经

这部经翻译的人叫鸠摩罗什法师。这个法师大家可能都听到过。《法华经》也是他翻译的,很多的经,《维摩诘所说经》也是他翻译的,他翻译的经很多。他七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叫他出家。出家以后一日千偈,一天就能背佛教的上千偈。九岁的时候到罽宾国,学小乘的轻论。他十二岁的时候,他妈妈又把他带回他出生的地方。这个时候,有个阿罗汉看到他很奇怪,跟他的母亲讲,“这个儿子,你要很好的教育他,今后这个法师可以度人无量。”后来鸠摩罗什法师学了很多的东西。五明的经典,五明就是声明、工巧、医方明、因明、内明。在印度通五明的不多。那么他学五明,学阴明,一般的世间的学问都学过。后来他就到龟兹国,回到罽宾国跟他的师父盘陀达多论证这个道理。论证这个道理,主要讲得就是大乘的法门。他的师父本来是小乘,因为他们的互相辩论以后,他师父也学大乘了。所以小乘他跟师父学习,大乘他师父跟他学习,转过来。这部经啦,后来姚兴要打西凉。打西凉的时候,吕光和符坚两个人打起来。吕光听到符坚被人杀掉以后,就自已做皇帝。(姚兴)听到鸠摩罗什的大名,就邀请他到他的国家来,但是吕光没有答应。等吕光死了以后,姚兴就打西凉,迎请鸠摩罗什大师到长安,请他当国师。以后,他集合大德八百多人翻译经典。他所翻译的经典共有九十八部,三百九十多卷。所以他是一个大翻译家,同玄奘—《西游记》里的唐僧,是齐名的。那么,解释经名和翻译的人大致是这样子啦。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现在开始研究和解释经文本文。先看经文第一段,“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如是我闻,通俗地讲,这些文字,这些语言是我亲自听到的。这四个字啊,释迦牟尼佛要涅槃的时候,阿难悲伤的不得了,悲痛欲绝。这个时候有人跟他讲,哎呀,你不要哭了,你赶快去请问大师,大师涅槃以后,每一部经翻译以后,第一句要放什么字呀?阿难请问释迦牟尼佛以后呢,佛就讲,应放“如是我闻”。这个经是我亲自听到的。亲自听到有几个意思,一方面是这个经不是假的,是我亲自听到的。一方面说明这个经不光是我阿难一个人听到的,是大家一道整理的,因为翻译的人很多,有不对的地方,大家都把它改正过来。所以如是我闻,普通的来讲就是,这些经是我亲自听到的。进一步来讲,如是的“如”就是不变、不易的意思。不变——不二相。是,什么叫如是,是就是没有不是的,就是无非。无非就叫是,如是就是不变不易,就是不会错啦。叫如是。佛讲的实相的道理,绝定不会错。我闻,我亲身耳根听到的。所以这个如是我闻,如就是如如不动的意思啦。是,当下就是。当下就是你的本来面目。这是心的一种来讲。我闻,不是阿难自已的行为,好象我们普通的我执的我,它这里的我是大我,遍满虚空。我执破掉以后就是大我。闻,耳根接触……,……接触耳识而听到的。所以如是我闻就有这几个意思在里面。普通地讲,就是这是我亲耳听到,是不会错的。一时,为什么是一时呢?不讲什么时候,什么时候呢?因为我们国家讲历法是不同的,你讲印度的历法现在就不同的。还有从佛教来讲,时间相、空间相都是了不可得,都是唯心所生。时间相空,空间相也是空。因为时间相、空间相都是物质运动有关系。物质动了,就有时间。我们地球转一圈,自转一圈就是一天。公转一圈,绕太阳转一圈,就是一年。如果地球不动呢,这个时间没有。太阳以外,还有别的星啦,火星呀,木星呀,水星呀,它那个圈圈就大了。就是它所转的范围就大了,不是三百六十五天啦。所以时间是无相的。空间也是这样子的,因为物质运动才有空间,不然的话就没有空间。因此时间相,空间相真如本体来讲是没有定相的。从前有个八指高僧,他有八个手指,他在坐禅的时候,有一天,好象一下子就过去了。他觉得好象时间很快,这就是他有入定的时候,没有时间相。因此《华严经》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大能包小,小能包大,大小都是没有定相。

各位,这个舍卫国,就是印度的一个地方,在中印度。中印度这个地方,也叫丰德。它的财宝很多,所以因为财宝很多所以称为丰德。他那个国家不但财宝很多很丰富,人也是多闻,有解脱者,很有道德。所以叫它丰德。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它给孤独园呢?给孤独园就是小的时候没有父亲叫孤,老而无子就叫独。给于孤独者叫给孤独。就是经常用财物救济人家,让他离开苦恼。所以他得到这个名字。他的本名呢,就叫做须达多。须达多现在我们用华文翻译就叫善施。就是经常布施救济贫困,乐善好施。有一次因为要请佛到这个舍卫城来。须达多听到佛这个名字,心里面很想佛,他就供养佛。因为供养佛,须达多很想念佛的时候,佛就放光来照他。看到佛光以后,他就跟着佛光来到城门里面,看见佛在外边经行,须达多看见佛以后欢喜踊跃。佛给他说法以后,他就证到初果。

徐恒志老人解读金刚经

初果是什么呢?修行有四个果,一个果就是初果,初果就是断见惑。它有身见、我见、邪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都是断掉了,证到初果。这在佛教里面叫断见惑。初果以后到二果了就断欲界的六品思惑。到了三果的时候,断欲界的三品思惑。到四果阿罗汉的时候,色界、无色界的思惑都断掉了。所以我们了解一下。修行四果很不容易,虽然他是小乘,二乘。但是他的境界也很是了不起。见惑是什么东西?我见,我的见解。身见,我们最不容易破的就是身见,我的身体要怎样保护好,营养它,对我的身体都十分关心。也就是我见,身就是我。这个我见啊,就引起了种种不好的作用,因为有我在嘛。我见以后,就贪啊,嗔啊,痴啊,骄傲啊都来了。跟我有关系。邪见是什么呢?拔无因果。不相信因果。实际上各位,因果两个字是真正重要的规律,有因必定有果,有果必定有因,种瓜一定得瓜,种豆一定得豆。提倡因果是世间世道人心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许多世间的人不相信因果。认为这个恶因种下去没什么果报的,实际上这个果报是一定有的,时间长一点,短一点。所以佛门有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未到。”时间还没到啊。时间到了,它就有因果报应。有许多我们这一生碰到的事情,往往就是前生的报应。比如我见到一个陌生的人,一见如故很欢喜。这就是前生结的缘。有时候,我们看见一个人一看心里就不开心。这就是以前没有跟他结过缘。破因果就是邪见。还有是边见。什么是边见呢?就是人死以后就没有了,这是断见。还有就是人死以后,灵魂不灭。…….这是常见,认为不灭。恒常保留的。一个断见,一个常见,这两个是边见。偏于一边的。偏于一边的就是边见。还有一个见取见,认为我的知见一定是对的。戒禁取见,认为我所修戒才是对的戒。所以叫五见,这个五见如果把它保留下来以后就有了偏差。到了什么时候呢?到了初果的时候,这个见就断掉了。断掉了以后,就叫断见惑。见惑没有了就是初果,就是须陀洹果。须陀洹就是入流。入流就是入到修行之流,得到修行之果。到二果就断思惑。思惑就是贪、嗔、痴、慢、疑。这六个就是根本烦恼。有这根本烦恼以后,我们思想就无明颠倒,十分痛苦,业障很深。这在佛教里,名字叫思惑。见道位以后,就是要破思惑。破思惑的时候,就是跟自已的贪、嗔、痴做斗争。跟贪嗔痴做斗争也不是简单的,过去有人比喻,断见惑的人……的流水冲下来,你能挡的住。你能挡住它,你就断了见惑。断思惑的力量更大了,思惑发起的时候,你挡不住,往往就是流转生死。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流转生死的主要动力,就是见思烦恼。因为这两个就流转生死,所以修行的人一般都是,先断见惑再断思惑。就是悟后起修。所以明心见性的人还不是断见惑。见道了就是,悟道了。因此见性以后还要好好用功,悟后起修才能真正的断掉自已的见思烦恼。从这里面我们就可以知道,了生死是不容易的。因为断见惑的时候,断思惑的时候,贪嗔痴慢疑都已经息下去。一般粗的烦恼都已经断掉。因为这个关系想自己的力量了生脱死不容易。

所以大德们都提倡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呢,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因为阿弥陀佛是发过愿。他说的,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妄想习气转了,就能借佛的力量跳出三界,往生西方。因为这个方法比较简单,比较容易。特别是它能够带业往生。所以现在修行的人,很多人都修净土宗。净土宗就是用阿弥陀佛这句洪名来转化自已的烦恼习气。因为一般的话不容易转化。就是明心见性以后,也还要下一番工夫的,不然的化也不容易转化。这样讲来,为什么一定要明心见性呢?因为明心见性以后除习气比较方便。没有明心见性,心里是糊涂的,好比日光灯没有开,你在扫垃圾,整理这个房间很不容易。日光灯开了以后,看清楚了就可以整理房间。所以这一点我们要讲清楚。明心见性是你悟的境界,并不是你证的境界。悟后再起修很重要,不然的话,明心见性了,有些人以为明心见性了,我好象就了生脱死啦,各位,这是错误的。明心见性和了生脱死有一段很大的距离,要断见思惑以后才能了生脱死。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