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常福法师:如意宝珠赞

[佛学基本知识] 发表时间:2024-05-17 04:07:36 作者: 阅读次数:
常福法师:如意宝珠赞

世尊我今愿一心,皈命无量寿如来。无碍光明摄照我,无量慈悲护念我。

久远数劫流浪久,不堪回首甚难言。亲闻弥陀能救苦,犹如口渴遇甘泉。

儿小离家忘故里,在外做奴少食衣。八苦焦替轮受辱,做牛做马被人欺。

今闻西方是故里,金山银树遍金地。七宝莲池空楼阁,富贵眷属园中戏。

弥陀慈父等金山,光明盛炽耀十方。闻有观音为长子,顶光常显十方佛。

爱弟如子亲相悌,心极柔和悲及第。又闻誓至做次子,举手投足皆震动。

神通威力无能胜,他方诸魔不可侵。持父宝藏护法幢,接引海众赴莲池。

穷子百般锤心急,日夜相思弥陀父。如今知父寻我归,急早起床穿错衣。

颇头散发忘洗面,山路荆刺趾破皮,夜寒冷清冬以至,勤礼三门佛及僧。

僧侣问我出何事,一心想归西故里。

正宗分:

如意宝珠:

一:如意宝珠来历

佛赞:

如意宝珠西方至,极乐园中千百亿 。法藏比丘愿深广,五劫思维事因地 。

如意宝珠彼下种,兆载远劫心栽培 。如今园中遍金地,宝树宝花宝如意 。

宝珠成就德难量,十方诸佛同宣扬。

树赞:

极乐园地广无边,如意宝树行并列。清晰无杂镜中画 ,七宝严树互交错。

树枝杆叶甚茂盛,清净微妙无伦比 。微风吹动诸宝树,出微妙音超天乐。

演奏三七菩提分,众生闻以悉证果。

花赞:

树上宝花千百亿,宝花俱有千叶瓣 。每叶花含如意珠,花瓣同放无量色 。

瓣上颔珠如甘露,尝得露珠俱解脱 。宝花常放无量光,皆俱弥陀最尊德。

他方闻此花因力,悉往彼园共法乐。

果赞:

极乐园中如意宝,七宝花中滋养成。能显千百亿光明,恒沙妙德尽其中。

弥陀智悲心所护,果彻因地在其间。千辛万苦心甘忍,不动初心犹金刚。

众生闻信如意宝,顷间俱到至佛刹。

二:如意宝珠利益

弥陀成佛今十劫,如意宝珠早成熟 。能放遍界净光明,具足无量如来藏 。

空藏地藏诸宝藏,宝帆宝盖宝罗幢。能佑众生无侵害,六时常护众平安 。

悉能满众一切愿,速令众生入佛智 。常能化现於十方,干戈立消遍吉祥。

三:如意宝珠光明

本生相:

极乐园中如来藏,如意宝珠尽收藏 。不动本地遍法界,净放光明空散花 。

出家相:

宝珠化光千百亿,供养他方佛菩萨 。或现比丘比丘尼 ,亲临道场礼如来。

居士相:

或现国王诸大臣,或现长者居士身 。童男童女及非人,常在道场供养佛 。

道场相:

常现大地日月光,及现国土道场树 。示现寺庙观院等,乃现外道及二乘 。

善恶相:

或现持戒比丘僧,及现破戒比丘相 。或现善人及恶人,常示众生对立 相。

皈依相

去恶行善来皈依,修行心地无相法 。趣入弥陀真宝地,同证如来净法身。

四:如意宝珠无生

如意宝珠今现在,众生久迷未亲闻 。为示宝珠亲说法,满相成道八千返 。

六年苦行示外道,亲佛只在悟心源 。夜睹明星心自悟,伏魔降妖护法城 。

佛陀说法数三藏,只为烦恼八四千 。真为解脱次及第,只在方寸刹那间 。

神通禅定执为病,福德智慧求为非 。生死涅槃等空花,烦恼菩提咸共眠 。

若到无心宝珠显,大光明藏无喧哗。

流通分:

阿弥陀佛微妙法,果彻因地光极尊。法身不动遍法界,究竟解脱极严饰。

如意宝珠无数亿,一一分化无量刹。安立无边妙刹土,竖起无量妙法幢。

宝幢宝盖宝罗网,宝钵宝座宝锡杖。法王极妙金刚座,空中说法狮子吼。

法音遍布於十方,具足一切功德本。如意宝光如罗网,印现十方如掌心。

佛住道场水中月,成佛说法示涅磐。恒沙菩萨示功德,众生度尽方等觉。

一一宝珠能示境,亦如宝镜看面容。宝光明照如虚空,五道众生光中显。

心地十善显天境,欲界至上色界空。若五戒善人道心,牛马猪羊半随行。

青山湖泊个中境,如意宝珠一一显。诸恶不善是等辈,三恶道中业相随。

千生万苦坏劫事,转至他方续苦轮。只因不明本心地,心恶不真遭受刑。

如意宝珠皆显境,法界差别众妄心。若人长养诸善根,一闻佛音脱苦轮。

我等今闻阿弥陀,明了六道妄不真。稽首顶礼如意宝,千年暗室尽光明。

阿弥陀佛光明藏,如意宝珠尽现前。百千万劫今遭遇,我今见闻信受持。

1010年10月初7日释常福礼赞闭关房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