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文殊心咒及其功德利益

[文殊菩萨心咒] 发表时间:2019-06-10 17:19:52 作者: 阅读次数:

文殊五字咒(海涛法师 辑)

唵 阿罗跛者曩 地

oM a ra pa ca na dhIH

1、持诵文殊五字咒的主要功德,据佛经记载为:罪障消灭,获无尽辩才,所求世间,出世间事悉得成就,令众生智慧成就。

2、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此陀罗尼者,即入如来一切法平等,一切文字亦皆平等,速得成就摩诃般若。才诵一遍,如持一切八万四千修多罗藏。

3、若能一心独处闲静,梵书五字轮坛,依法念诵满一月已,文殊菩萨即现其身,或于空中演说法要。是时行者得宿命智,辩才无碍,神足自在,胜愿成就,福智具足,速能皆证如来法身。但心信受,经十六生,决成正觉。

4、或于绢素如前画像,满五十万遍亦得成就,或以香泥涂舍利塔,梵写五字旋遶念诵五十万遍,曼殊室利现其人前而为说法,常得诸佛及执金刚菩萨之所护念,一切胜愿皆悉具足。

5、若人才诵一遍,如诵八万四千十二围陀藏经,若诵两遍,文殊师利普贤随逐,四众围绕加被,是慈无畏护法善神在其人前。

6、若诵一遍,能除行人一切苦难。若诵两遍,除灭亿劫生死重罪。若诵三遍三昧现前,若诵四遍,总持不忘。若诵五遍,速成无上菩提。

文殊菩萨咒语及其功德利益(海涛法师 辑)

1)有恐怖处当须摄心,念诵此咒即得除怖。

2)若欲卧时,当诵此咒一百八遍,即得好梦,善知吉凶。

3)若人或患疟病,持此咒者,视患疟人面,持诵此咒一千八遍,其患即除。

4)若欲入阵,当取牛黄书写此咒带于身上,一切刀仗,弓箭(等)不能为害。

5)若入阵时,画文殊师利童子像,安于象马上。当于三军前,先头而行,引诸军众,彼凶愚贼自然退散。画像之法须作童子相貌,乘骑金色孔雀。

6)若有一切众生见画像者,所有四重,五逆等罪悉得消灭,常得面睹文殊圣者童子亲为教授,即得究竟解脱乃至佛果,于其中间不被三界烦恼,痴心相应。

7)是故劝念一切有情,行住坐卧当须念咒忆持不忘,时时每诵一百八遍勿令断绝,常得一切众生见者皆来归伏,恶人自当退散。

8)若能每日三时念诵各一百八遍,所作称意,所求诸愿悉得随心,一切皆得圆满具足,得大富贵,所游无障,自在恣情受诸快乐。

9)设临命终,即得圣者文殊师利童子亲现灵仪,为说大乘深妙法藏,闻法心大欢喜,即得普门三昧。得此三昧已,于烦恼生死当永隔别,即与文殊圣者及大菩萨同为眷属,位阶三地,进修不退。住文殊圣者之位,同得佛智慧,三摩地门。

10)若有比丘,比丘尼,善男子,善女人,依法受持,读诵书写修行,现世成就一切吉祥,诸事圆满,寿命长远,众人爱敬,生珍重心。

11)命终之后得生天上受乐无量,或生王宫处尊重位,受富快乐身无病苦,得宿命智薄贪恚痴,善知因果宝重佛法。虽绍贵位心无憍慢,宿因力强习读大乘,愍念一切心,无胜负心,常利有情。

12)若生于诸人中,贵豪英俊,宣言辩利,人所爱乐,寿命长远,中无灾横,所于求愿,事与心规者,无人违信。

文殊心咒的功德

文殊师利,以智慧著称,在中国示现为菩萨,与观音、普贤、地藏同为四大菩萨之一,五台山清凉寺即为他的道场。但其实他早在久远劫已成佛,号为龙种上如来,并被称为七佛之师。

文殊在释迦牟尼佛示现人间时也示现诞生于舍卫国的婆罗门家,传说他诞生时有十大异象:天降甘露、地涌七珍、仓变金粟、庭生莲花、光明满室、鸡生凤子、马产祥麟、牛生白犊、猪诞龙豚、六牙象现。后来就到释迦牟尼佛处学道。

文殊是智慧的象征,然在印度、西域等地关于文殊的记载却不多,反而在中国及密教地区,文殊成为很重要的信仰,现今敦煌石窟千佛洞中还存有文殊的壁画及绢本画。另文殊在维摩诘经中与维摩诘居士的对谈,更是将佛法知见带入了最高境界。

◎文殊心咒释意

嗡(Om)是皈依的意思。

阿札(A Ja)表示空性大智慧是不生不灭、清净无染的。

哇札(Va Ja)是说在空性中诸法平等,远离了一切的相对。

那地(Na De)表示一切法都不可得。

◎持诵的利益

常常念诵文殊心咒,可以增长福德、智慧,还可以增强记忆力,辩才无碍。对修行人来说,更可消除愚痴,了知诸法实相。

咒语是佛菩萨的秘密藏中自然流露出的语言,当持诵者的心念集中时,就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相应,而感召不可思议的力量。

首页12尾页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