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咳嗽食疗方

[早吃素] 发表时间:2023-08-12 04:05:32 作者: 阅读次数:
咳嗽食疗方

咳嗽食疗方

张悟本谈中医食疗——咳嗽的治法,说起哮喘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咳嗽,很多人并不是十分清楚咳嗽与哮喘的区别在哪里。如果我们肺老是那么热,越热相对外头越凉;遇到冷,他俩温差太大了,融不到一块儿,最后到一定程度,它就要出来,就是咱们所说的咳嗽。

咳嗽的病人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他什么时候咳嗽得厉害?是夜里和早晨这两个时间咳嗽得厉害!这跟《子午流注》就又对上了!我一直在讲这类病都是肝火犯肺,肝是凌晨1点到3点、肺是凌晨3点到5点,肝肺是夜里代谢能力最旺的,而往往夜里的温度是最低的,所以这就是夜里咳嗽最厉害的原因,道理就在这儿了。

我们人偶尔咳嗽一下没什么,要是老咳嗽就说明身体出现状况了!那该怎么来调呢?简单,跟前面的差不多。细心的朋友,可能心里就会产生些疑问,为什么很多病的调理方法都差不多呢?真的会有那么大的作用吗?就这个疑问我想说的是,因为很多病症都是因为肝肺引起来的,所以调理的方子也多少有点大同小异。

了解中医的人都知道一个说法,异病同治不同的病可以用同一个方子治, 同病异治同一个病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子治。有人肺热是咳嗽,有人肺热是皮炎,有人肺热是鼻炎,走的路不一样,但是调的方子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像这个病也很简单了,如果您咳嗽厉害,就用一斤绿豆;不厉害,就用半斤,不妨根据自己的症状做选择。开锅把绿豆水倒出来,白天当水喝。每天睡觉前坚持吃白萝卜,润肺的作用是非常好的,大家一定要记住在睡前吃。

中医讲究时辰,但是由于现在种植方面的变化,现在的萝卜往往特别辣!怎么办呢?大家记住了,如果太辣了,就把萝卜皮削了;如果还嫌辣,请提前几个小时把萝卜切出来,在空气里晾着,也就是进行氧化;等到吃的时候,可以再兑点儿苹果和梨,这样萝卜就不那么辣了。白天多搓搓列缺穴,辣椒一定不要吃。绿豆里头还可搁点儿银耳、百合,这样咳嗽很快就好了。

治疗咳嗽,配合食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走罐儿。这个罐儿主要走上边,就是后背的上边,中医叫上焦。因为热憋在这儿了!每天多在后背的上边走罐儿,吃完萝卜泡泡脚,冲个热水澡 这个肺病慢慢就好了。

假哮喘(上热下寒症)食疗方
还有一个喘,我们认为是假哮喘,根本就不是哮喘。这种人是什么现象呢?就是在大街上走路走快了,就开始喘;上楼,越往上走越喘。这种症状根本不是哮喘,但是往往会当成哮喘去治疗。这种人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都是腹泻,也就是大便不成形。咱们举一个例子,如果这个人一天拉三四次大便,大家想想,他的呼吸是不是就无力了?他呼吸困难了,您想他能不大口大口喘气吗?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平常不运动,突然间跑一百米。剧烈猛跑之后,是不是会出现大口大口喘气的现象?如果大口地喘气,凉气是不是越来越多,是不是热气就出不来了?这样就会出现咳嗽的现象。这能叫喘吗?能叫哮喘吗?但是这种病例也不少,往往都当成哮喘去治了。

这种病例怎么治呢?不难!

首先给他调脾,也就是我们说的中焦不通。绿豆半斤煮水,开锅5-6分钟后倒出绿豆汤来,泡黄芪,指甲盖这么大,5片起步;如果病情比较重,再加5片,一般以30到40片为上限。根据自己的情况,只要不上火就加。大家一定要灵活!晚上各式各样的生拌菜,每天晚上不可以吃油和肉,晚上的生拌菜,西红柿、紫甘蓝都可以。

早点以豆浆为主,配一个鸡蛋。晚上走罐儿,走带脉这个位置。带脉是个特殊的脉,只有它是横着走的,就跟木桶的铁箍子一样,其他的经脉都是竖着走的。带脉不通,会造成所有的地方都不通,所以要把这根脉打开!带脉一旦打开,所有的脉上下通了,底气就上来了。走路也好,爬楼也好,慢慢的就不喘了。

我再补充一下,如果有哮喘的人,可以加一个锻炼的操。什么操?早晨起来上公园去找一棵粗一点的树,撞后背。大家做这个操时要量力而行,逐渐加量,在锻炼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轻轻撞后背,就是通过撞击增加您的肺活量。

如果痰太多了,可以在白萝卜里面加一点儿朱砂,朱砂是干嘛的?是凉血的,化痰的。加朱砂,一定要适量,不要多吃,一般一天一次;就是晚上吃白萝卜的时候,加一到两勺。什么勺?掏耳朵的耳挖勺,而不是吃饭的汤勺。慢慢的痰就没了,痰没了,人就舒服了。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