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七分饱生活观,让快乐离欲望远点儿

[早吃素] 发表时间:2023-11-11 04:06:23 作者: 阅读次数:
七分饱生活观,让快乐离欲望远点儿

七分饱生活观 让快乐离欲望远点儿

对忙忙碌碌的都市上班族来说,七分饱生活不光指吃饭,更是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跳出欲望的眼障,回归生活的本真,我们才会慢慢发现,原来真正的快乐是来自内心的安宁,健康和幸福与金钱无关。

●少食+素食超过半数的慢性病患者和过早死亡者是由于饮食不当或饮食过量造成的,目前主张吃要以植物为基础的、各种未经精制加工的食物。

●安静冥想美国哈佛医学院研究证明,冥想能改善大脑活动、代谢、血压、呼吸、心率,使血压下降,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经测试,精神放松、肌肉放松、焦虑减轻、紧张激素的活跃程度下降,对防治各种疾病包括预防癌肿大有裨益。

●体育运动研究表明,一个人每天散步1小时或慢跑半小时,每星期坚持5次,半年后,其心血管功能就增强50%。

●多喝水身体需要有足够的水分来进行新陈代谢。每天要喝6至8杯清水。清晨起床要喝两杯,两餐饭之间再喝6杯清水。不主张饮用高糖、咖啡或酒精类饮料。

●休息疲劳会减低人对感冒和其他几百种疾病的抵抗力,并会增加焦虑和烦恼。在人感到疲劳之前就要休息。在忧虑、紧张和情绪不安时,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放松、放松、再放松。

七分饱生活养成法

健康是从嘴里省出来的

“我做素菜的原则是:能水煮的菜尽量不炒,要炒的菜尽量不炝锅,油盐点到为止,糖一点不放。”自由音乐人李庚桐是个90%素食主义者和100%的少食主义者,肉类在他的食谱里一个月也难见一两次。李庚桐每天吃四顿饭。早晨8点开早餐,通常是豆浆、米粥、蛋类、蔬菜和适量的五谷杂粮。中午12点开午餐,时令蔬菜和馒头米饭当家。坚持“过午不食”,他晚上7点只吃一点稠粥。凌晨时分,如果饥饿感太强就吃点加餐。不饿就睡。

少食、素食是生活习惯,也是工作需要。“心灵音乐创作要求保持一种‘空’的状态。音乐制作从配器、进棚录音到后期,工作量大且繁杂,需要头脑清晰、精力旺盛。少吃点、吃素点,按中医养生的说法,人的‘气足’,气足下沉就不会胡思乱想,心神定了工作效率就会提高。”李庚桐说他的饮食习惯是在忙碌生计之余,喜欢琢磨中医和传统养生琢磨出来的。

少食有益健康和心智,提高工作效率的说法现代医学已经证实。研究表明,饱食后,大脑中有一种叫“纤维芽细胞”的生长因子会比不饱食时增长数万倍,而这种生长因子会促使脑动脉硬化,脑皮质血氧供应不足,脑组织萎缩和脑功能退化,最终出现痴呆而缩短人的寿命。从这个角度说,健康和快乐其实是从嘴里省出来的。

让快乐离欲望远点儿

“食至七分饱,衣留三分寒”是传统健康生活。可是被贪食陷阱和娱乐至死精神困住的现代人面对食物和快乐的刺激,总是抵御不住诱惑。自助餐会和商务宴请上,总要把餐盘堆到满得不能再满,一顿饭要吃回两顿饭的感觉。电脑桌前,为了计划书或文案,白领们花尽心思,焦虑之下,喝下一瓶瓶可乐、奶茶、咖啡,吃下了一包包薯片、零食。周末和朋友聚餐还要吃得热汗淋漓,然后通宵K 歌,不知不觉中吃下了大量主食,喝下大量冷饮和啤酒!

过度释放欲望、追求物质的生活方式是“过食症”的根源。与此同时,不少都市人发现素食、少食、读书、写字、种植、冥想,这些清心寡欲的简单生活与钱多少无关,但同样可以得到快乐和幸福感。经营苗圃生意成为“城市农民”的张博对此感触颇深,一年前,35岁的张博从货代公司业务经理的职位上辞职。10年的紧张工作和夜夜笙歌的生活,让他患上高血压、肝硬化和严重的痛风,这些几乎毁掉了他的健康。养病期间,张博在蓟县租了一个农家院。离开城市喧嚣的名利场,从练习书法和读经开始。节制的简单生活让他知道,除了物质其实还有很多快乐的事情可以做。现在,他每天生活非常规律,早晨6点起床、晚上10点必须上床睡觉,饮食量少而精致。工作之余,读书、写字、种花、练八段锦是他的业余爱好。

“现在我才真正知道,过去的生活真的是一团糟。其实追求快乐和吃饭一样。饭吃得七八分饱,觉得没吃够,下次还想吃。但如果觉得这东西好,硬要多吃一口,吃成十分饱十一分饱,甚至撑得难受,就吃伤了,甚至厌恶了。”张博说。 □记者/王辰龙实习记者/张 虹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