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百丈怀海禅师先哭一场后笑一场 道一禅师说:他开悟了

[初识佛法须知] 发表时间:2023-10-23 04:07:22 作者: 阅读次数:
百丈怀海禅师先哭一场后笑一场 道一禅师说:他开悟了

百丈怀海禅师先哭一场后笑一场 道一禅师说:他开悟了 | 文 青衫文斋

唐代高僧百丈怀海禅师时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因其后半生常住于洪州百丈山而得名。百丈怀海禅师最初是马祖道一禅师门下的一名侍者,用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向马祖求法。最初在参悟“野鸭子”公案中有所省悟,直至再参于马祖的大喝之下才恍然大悟。古人道:源不深者流不长,智不大者见不远。禅宗公案至今未禅修者津津乐道,其中包含了源远流长、智慧深远的玄机,达者可以豁然而悟,愚迷者依旧懵然不知。

一次,百丈陪着马祖道一在山野漫步,他一边走一边默念着经文。马祖突然转身问他:“是什么?”

百丈看见一群野鸭子从空中飞过,便随口说:“野鸭子。”

马祖问:“甚处去也?”

百丈自然而然地回答:“飞过去也”。

马祖一听之下伸出手来把白丈鼻子用力ー扭,百丈痛得失声大叫,马祖:“又道飞过去也。”意思是你还说是飞过去了吗?

百丈猛然间心中一动,略有醒悟。

百丈回到自己修行的简陋住处后,伤伤心心地大哭不止,一起修行的人以为他想父母了或是被人骂了,结果都不是。大家就奇怪了,好好的哭什么呢?最后百丈才说:“我的鼻孔被大师扭痛了。”大家问为何被大师扭了鼻子,百丈不说,叫他们去问师父。于是,一同修行的人来问马祖,并将百丈在宿舍大哭的事告诉了马祖。马祖业不说原因,只念了句:“此子开悟了。”大家带着探寻的目光又回到住处,询问百丈,百丈听了马祖的说法随即哈哈大笑。

大家更加不解了,问道:“适来哭,如今为甚却笑?”你怎么先哭一场后笑一场呢?

百丈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适来哭,如今笑。”

马祖了解了百丈的表现后欣慰,知道百丈佛法的心地初步入门了。

第二天,马祖上堂讲法。众人聚集在堂上,百丈却卷起坐席就走了出去。马祖追出去文百丈:“我适来未曾说话,汝为什便卷却(坐)席(出去)?”

百丈禅师回答:“昨日被和尚扭的鼻头痛。”

马祖说:“汝昨日向什处留心?”

百丈禅师回答:“鼻头今日又不痛也。”

至此,马祖道一禅师知道百丈怀海禅师最终开悟了。

读了这则公案,我们不禁要问:百丈怀海禅师对马祖道一禅师所提问题的回答,究竟错在哪里?为何马祖道一禅师要把百丈的鼻头扭得负痛失声,而百丈却借此机缘得到开悟?

熟悉《坛经》的人就知道,六祖慧能教人修禅,简明直截,不离“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个大原则。“无念”与“无住”是修行工夫,“无相”才是目的。“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修)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

依公案所载,马祖、百丈师徒共见“一群野鸭飞过”,马祖道一禅师问“是什么”,百丈答以是“野鸭子”。马祖道一禅师岂有不知天上飞过的是一群野鸭子,然而他却明知故问,明显意不在野鸭子,而是在对百丈禅修进行启发。若是懵懂的孩童,这样的回答本来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对于参禅者百丈而言,以“野鸭子”作答,并说“飞过去了”,显然对“物我之相”、“三时之相”、“来去之相”一概都没能除掉,心随境转,未能自我反观,当然谈不上“明心见性”。

马祖道一禅师把百丈鼻头一扭,百丈负痛失声,这个“扭鼻子”的目的在于“截断众流”,使他“求其放心”,回心反照。马祖道一禅师痛扭弟子百丈的鼻头,其实正是祖师禅的一种随机的接引手法,以营造一种禅机。假若百丈怀海禅师的禅修趋于成熟,自能应机而做,乃至于能单刀直入,直了开悟。而旁人禅机未熟,机不成机,自然堕入云里雾中,蔽塞不通,胡思乱想,不明所以。比如百丈的那些一起修禅的人的所作,正反映这种境况。

百丈怀海禅师回去后伤心大哭,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己的鼻头真被师父扭痛了,余痛仍在;二是由于没得到得师父的印可,所悟真假难分,所以痛哭失声。后来,百丈知道自己的“略有醒悟”已得到老师的印可,因此破前时的痛哭而有当下的呵呵大笑,所以他说“适来哭,如今笑”。

佛法源远流长二千多年,决不是以意识作想而建立。若以小智,若以作建,佛法岂能到如今!禅宗主张把心落实于“现在”这一点。然而,“现在”一滑过就不是现在了,“现在”若尚未开始也不是现在。依禅宗看来,浩瀚世界本来就没有东南西北的分别,也无飞过来、飞过去的分别,野鸭子飞过仅是一种虚妄的象征而已。百丈怀海由于执著于虚妄之相和差别意识,故难以开悟。

马祖升座,还未说法,百丈便卷席而去,这是告诉师父自己“有所省悟”之意,并非对师父不敬。马祖问他“昨日向什处留心”,百丈不答以昨天野鸭子之事,也不答以鼻头痛之事,只说“鼻头今日又不痛也”,这正显示出百丈怀海禅师已经到了开悟的境界。因为,这时百丈怀海禅师的表现与昨天的表现相比,已经脱胎换骨,既不念住于野鸭子之相,亦不念住于昨日之相和痛楚之相,“过去事已过去了,未来那得更思量”,于今只有如实了知“目前、当下”“鼻头不痛”,不舍不着,即相离相,所以博得了马祖的第二次印可。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