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O 第55经(阴经)

[初识佛法须知] 发表时间:2023-10-28 04:06:16 作者: 阅读次数: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二)~O 第55经(阴经)

第五十五经(阴经):

本经叙述什么是五阴,什么是五受阴等事。其实“五阴”与“五受阴”在意义上是不完全相同的。五阴是指色、受、想、行、识五种,它多是作为名词来用;而五受阴则是与一种精神或心理上的活动过程,它多作动词用。正如佛陀在本经中所言:“云何为受阴?若色是有漏、是取,若彼色过去、未来、现在,生贪欲、嗔恚、愚痴及余种种上烦恼心法;受、想、行、识亦名如是,是名受阴。”五阴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它们一旦对内外境产生了某种执取与贪著,从而生起嗔恚、愚痴等各种后果,便成为“受阴”。色法一般指各种有形物体,而心法是一种意识或意识流活动过程,它往往是无有外在形状,有时却能产生比有形物体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无论是色法,还是心法,均能产生后果。因此佛教中有句名言,叫“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即是此意。

第五十六经(漏无漏法经):

本经的主旨是有关有漏法与无漏法的话题。

1、有漏法:“若色有漏是取,彼色能生爱、恚”,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名为有漏法;

2、无漏法:“诸所有色无漏非受,彼色若于过去、未来、现在,彼色不生爱、恚”,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名为无漏法。

这是有关有漏法与无漏法的最基本的阐释。当然,关于什么是有漏无漏,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有漏无漏,它们中间又有哪些具体的分类,这是唯识学的研究范畴,此处不再多述。

第五十七经(疾漏尽经):

本经叙述假如善于观察诸阴,就能疾得漏尽。

本经有一些故事情节。从经文之中,我们可以知道佛陀有时候喜欢一个人外出乞食,并不太喜欢有人陪同。经中所谓佛陀“不语众,不告侍者,独一无二”,即指此事。

当然,佛陀身为一教之主,他一个人外出乞食而无人陪伴,在弟子们看来,总觉得不太合适。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像过去一些朝廷命官,一旦外出巡视办事,总会鸣锣开道,搞些仪仗之类的东西,地方官员与当地百姓皆夹道欢迎。即便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儿,官员们也很少一人独行。当然,电视剧里的那些所谓康熙、乾隆微服私访之类的噱头儿,毕竟只是“戏说”,绝不可当真或较真儿。如今佛陀贵为人天导师,却独身一个外出,弟子们打心眼里总是有点过意不去。因此,当安陀林中的一位比丘遥见世尊一人独行时,便赶紧跑到阿难的居所,对阿难说:“阿难尊者,世尊一个人外出乞食,你怎么不去陪伴啊?”

阿难闻后,嫣然一笑曰:“看来你是有所不知。世尊为何一人外出游行呢?此乃‘今日世尊欲住寂灭少事故’啊!

”阿难言下之意是,佛陀是想一个人静一静,不希望别人打扰他,这很正常,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后来佛陀越走越远了,最后住锡于北方的半阇国(一个属于摩揭陀国管辖的部落村庄)的波陀聚落。但是众比丘并不知道世尊云游到哪里了,于是就再次来到阿难的居所,问道:“今问世尊住在何所?”

阿难说:“我闻世尊北至半阇国波陀聚落,人所守护林中跋陀萨罗树下。”

诸比丘此时还是很想念佛陀的,大约是许久没有听到佛陀的开示了,于是他们请求阿难带他们一起去拜见佛陀:“尊者当知,我等不见世尊已久,若不惮劳者,可共往诣世尊?”

对于大家的心情,阿难是体谅有加,于是他“默然而许”。

从经中可以得知,此时佛陀游行得并不是太远,阿难他们大约过了半天功夫,便到了佛陀的暂居之地(树林之中)。世尊见到众比丘都云集四周,也十分高兴。他便给大家说家,所谓“示、教、利、喜”(即“教示,劝导,称赞并使众人生欢喜心”)。

在这些闻法的诸比丘当中,有一位比丘便无意中动了一个念头,此念头为:“云何知、云何见,疾得漏尽?”意思是说如何便捷快速地断除烦恼并获取解脱呢?

这位比丘所产生的疑念,及时地被佛陀觉察到了。于是他为了开导该比丘便对大家说:“如果你们中间的哪位比丘产生了‘云何知、云何见,疾得漏尽’的疑念,那么我现在就可以为他解答。”

佛陀这次有针对性的说法中,重点谈到了三十七道品。他说,如果比丘对于此三十七道品勤加修习,就一定会获得解脱。可是仍旧有一部分比丘“不勤欲作,不勤乐、不勤念、不勤信,而自慢惰,不能增进得尽诸漏”,也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有的比丘身上所存在的问题甚至还相当严重。相反,如果比丘对于佛陀所说之法,能够做到“观察诸阴,勤欲、勤乐、勤念、勤信”,就一定能够快速地得尽诸漏。那么从具体修行实践而言,又该从什么地方入手呢?佛陀进一步分析了十二因缘以及每支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说,要想断除烦恼,就必须从断除五受阴入手,从观察思惟十二因缘入手,这是修行很关键的步骤。

关于五受阴与十二因缘的话题,我在前面的相关文章中,已经多有涉及。我在此处所想说的是,十二因缘与五受阴之法,决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简单,也决不是可以用“小乘教”所能囊括的。说句不中听的话,有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手持佛珠,经不释卷,可是心里面对于名闻利养却是念念不忘。他们甚至还大言不惭,唱着“一切为了利益众生,一切为了度化众生”之类的陈词滥调,到头来却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

(09.12.09)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