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密不示人的羌姆石窟

[佛教传播与发展] 发表时间:2023-08-03 04:05:11 作者: 阅读次数:
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密不示人的羌姆石窟

羌姆石窟穹顶彩绘纹样

西藏地区的佛教石窟,几乎全部具有几个相同特点。

首先,石窟寺院(遗迹)的初始多为僧人修行的洞窟,具有修行和生活双重属性。

其次,后世民众多以石窟作为生风挡雨的住所,或放牧途中的休息地点。

因此,西藏地区的石窟保存多不算完好,经常可以看到烟熏、刻画等人为损坏的现象。

羌姆石窟周边环境

1、羌姆石窟的位置和现状

羌姆石窟也是如此,这座石窟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定结县琼孜乡羌姆村南3公里处,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中尼边界的果美山南北向山脊东侧的崖壁上。

由于此石窟在藏文史料中几乎没有记载,目前尚不清楚,是否和临近的乃甲切木石窟寺一样形成了寺院的规模。

但从目前保存下来的洞窟数量说,具备形成寺院的条件,或至少足以成为一处有影响力的僧人聚集修行地。

羌姆石窟群目前残存的石窟数量为105座,呈南北向分布于雅鲁藏布江的支流给曲左岸,距水面约11~105米的岩壁上。

经日喀则地区文物普查队,于2008年8月的考察测绘数据,羌姆石窟群南北长约863米、东西宽约65米,总占地面积56096平方米。

根据当地百姓对石窟从属关系的观念、地势变化及不同区域石窟群的实际功能,现在将羌姆石窟群自南向北划分为1、2、3三个区。

其中,1区有洞窟29座、2区有35座、3区有41座。

羌姆石窟神树图案

1968年以前,给曲上游的雪山堰塞湖和冰湖的湖岸尚未坍塌时,羌姆村的全部人家都住在羌姆石窟里,牛羊等牲畜也关在专为牲畜开凿的大型石窟里。

因此,对羌姆石窟中的壁画造成了一些人为生活性的损坏。

目前只有1区的3座洞窟保存较为完整,泥塑佛像存留有头光、背光、基座以及壁画、贴壁擦擦等。

2区因岩体坍塌严重,几乎没有留存完整的洞窟,只有部分剩余岩壁上有残存彩绘和泥塑背光。因此,推测2区过去应曾有礼佛窟存在。

3区的洞窟目前保存较好,但多数为生活窟,不少窟门的正前方砌有石院墙,文物研究价值不大。

2、羌姆石窟的年代判定

考古专家通过参阅极其有限的文献和对留存壁画的研究,基本认定羌姆石窟开凿的年代为9世纪至10世纪,其年代的上限不早于8世纪中叶,下限不晚于11世纪。

此推论的依据为,羌姆石窟中壁画和塑像受藏传佛教密宗金刚乘影响很大。而藏传佛教的密宗传承,与8世纪中叶入藏的莲花生大师紧密相连。

作为传说中莲花生大师入藏、出藏途径的线路,羌姆石窟所在的周边地区一直流传着有关莲花生大师的各种传说,比如我们之前写过的西藏那些有意思的小地方——宛如世界尽头的曲登尼玛。

以羌姆石窟群的规模、密宗仪轨设计如此完备的金刚界神众礼拜窟推测。在当地必须具备相当数量的密宗修行者和信众资源,否则难以承担如此巨大的工作量。

因此,只有在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期间,佛教大规模宏传期间才有可能。即西藏佛教界经过长期斗争,将原本占据宗教思想主体的苯教逐出后,从吐蕃王朝上层社会到民众都普遍信仰旧密和供奉大日如来及其神众的时代,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藏传佛教“前弘期”。

作为吐蕃王朝时期(藏传佛教前弘期)开凿的礼佛洞窟,羌姆石窟最引人注目的是壁画,尤其是金刚界曼陀罗石窟里,处于五方佛及众菩萨的背龛之间的大量供养人壁画。

这些供养人成组出现,多为主仆,且均着身着三角大翻领的吐蕃长袍,佩带弓箭或者长刀。

这种明显的吐蕃服饰特征,可以和唐朝《步辇图》中禄东赞的形象,以及艾旺寺彩塑人物形象相呼应,对研究吐蕃王朝时期的服饰特点具有极高的价值。

羌姆石窟的吐蕃供养人服饰

步辇图中禄东赞的服饰

艾旺寺吐蕃服饰风格的塑像

其实羌姆石窟所以如此重要,并不全因为年代早,还在于它代表着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

3、羌姆石窟的文化黏合剂

九世纪中叶,吐蕃进入了动荡期。公元842年,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因灭佛被杀,辉煌豪劲200余年的吐蕃王朝轰然崩塌。

西藏社会和藏传佛教都进入了一段黑暗期,僧人和信众们在动乱中被迫离开寺院回家修行。

这就是藏传佛教“前弘期”与“后弘期”的分界点,随后公元十世纪下半叶,佛教开始在阿里和安多复兴,这就是所谓的“后弘期”上路弘传和下路弘传。

而羌姆石窟所处的位置,恰好在阿里与卫藏的结合部,同时它还是向南连接尼泊尔,向北连接南疆于阗的节点。

在佛教联系的大通道上,西部的阿里和东部的岗巴县、康玛县、拉孜县等地,都有与羌姆石窟同样题材的金刚界神众壁画彩塑出现,而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尼泊尔的北部山地,现存的诸多石窟、寺院在文化上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一时期出现在藏地的壁画和造像出现了非常典型的于阗风格(于阗样式)。

这种典型的于阗风格,表现在佛塑像的衣纹,从犍陀罗风格中的轻薄流畅,变为了厚重繁复,与一度在中原流行的“曹衣出水”样式极为类似。

艾旺寺塑像于阗风格的曹衣出水式样

敦煌壁画中吐蕃赞普与随从图。

同时,衣纹装饰出现了典型的中亚团花图案。但服装的形制依旧保持了,吐蕃王朝时期的大翻领特点。

这种明显不同于,之后西藏绘画流行的印度波罗艺术特点的风格,可以清楚的看出,远在南疆于阗的艺术,已经翻越了巍峨的昆仑山脉,渗透到了西藏本土。

而作为比卫藏距离更近的羌姆石窟,可能是便是这种艺术融合的触发地域之一。

羌姆石窟孔雀彩塑

因此,羌姆石窟发现的意义,并仅限于扩大了西藏乃至中国石窟的分布空间。

而是透过羌姆石窟的壁画,可以让我们看到西藏佛教艺术早期变化的脉络,并可以在更宏观的视角上,审视西藏文化与周边地区的相互依存与不断交融。

文中所有羌姆石窟壁画的照片,均来自于摄影家赵春江先生,向羌姆石窟发现第一人致敬。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