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菩萨道佛法第一级:乾慧地解读

[佛教传播与发展] 发表时间:2023-08-13 04:06:15 作者: 阅读次数:
菩萨道佛法第一级:乾慧地解读 拜佛

解读传统文化,把晦涩难懂的经典通俗化,我是古藏万一。

乾慧地,是佛法进修第一级,关于它的解读,有几种,有把“乾”解读为“干”的,是显然错误的。

乾,元亨利贞,来自《易经》,代表事物发展的初始层次,坤,代表这个发展单元的最高层次。汉传佛教里整理的《华严经》和《金刚经》,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这个词,乾是古代汉语的鼻祖典型字眼,所以,那个时代用乾慧地,来代表佛法第一层级,除了“初始”的涵义之外,任何解读,都是牵强的,缺乏文化依据的,说得直白一点:没文化的解读。

乾慧地的佛教含义:小乘乾慧比较容易获得,因为小乘的教法比较简单,四谛、十二因缘,有一个熏修次第,先得法住智,后得涅盘智。

法住智,就是明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涅盘智,就是明了三法印、四谛、十二因缘。看看,说着说着,一堆的名词来了,而且不通俗。现在,我先解说这一段话中的佛教专业名词。

佛寺

四谛:佛教认为,人世间一切皆苦,叫“苦谛”;欲望是造成人生多苦的原因,叫“集谛”;断灭一切世俗痛苦的原因后进入理想的境界,即“涅槃”,叫“灭谛”;而要达到最高理想“涅槃”境界,必须长期修“道”,叫“道谛”。谛:真理的意思。四谛是有先后顺序的,“人生充满痛苦”是主旋律:苦、苦的原因、可以消除这些苦、消除苦的办法是修行。不要小看这几行字,有相当的思想统治能力!

修见一个四谛,就有这么多内容,可见,初级的菩萨道,佛法的第一个台阶,迈上去就有很高难度。

十二因缘:也称十二缘起。佛教把这个过程,形象地用人的孕、生、死,来描绘,至少在目前,人们对于人类的起源,仍然一知半解,并未明了,在古代,这种把人的生命过程,写入宗教的行为,对人们的头脑,有相当的统治能力。

1、无明:就是不明,是一切烦恼的总称。就是不明白,呈现在眼前的事物在背后的原因,也可以说成是愚昧,有开启心智的需要,因此,是一切烦恼的总称。这是佛教认为的“烦恼”,但是,我们现代的人们,要以积极上进的姿态来面对未知世界,不然,哪里有现在的电、数字化、自动化的现代化进程?我们因为不明,而去探索,创造更幸福的生活,确认有许多科学家,哲学家,为人类进步,愁白了头,付出了青春和生命,他们烦了,却为全人类,创造了幸福!

(2)行:造作义,指人类的一切行为。佛教简单地把行为进行善与恶的分类,体现了历史和认识的局限性。但是,善和恶,在道德上作为一杆标尺,至今仍然对人们的行为,有巨大的约束力,因此,要肯定佛教这一方面的进步意义。

(3)识:业识,此识随业受报,为过去业力所驱,挟持所造善恶种子而来投胎;识,更通俗 说,是经过时间发展,看到了人们行为的善和恶,带来了各种的结果。当然,佛教判识这个结果,仍以善恶为标准,善果、恶果。

(4)名色:名指心识,色指形体。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成胎后为色。所谓心物和合而成胎,胎相初成叫做“名色”。更通俗 地解释:人们的行为带来的结果,呈现在眼前的景象,是具体的事物和图像,非常清晰的状态了。背后也意味着,到了这个已经生成的阶段,尘埃落定,你想改,已经有难度,或者说不可能了。

(5)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通俗地解读六根: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思想的根。

(6)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

(7)受:即领受。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8)爱:即贪爱。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此即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9)取:即妄取,追取。遇喜欢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即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

(10)有:即业。即有因有果,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11)生:即受生。以现在所作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12)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有生就不能不死,四大和合的身躯自然从少到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此即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熏修:熏也是修,修等于习。为何用熏字,可能与佛教香火分不开,容易理解吧。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在五蕴中,除了第一个色蕴是属物质性的事物现象之外,其余四蕴都属五蕴里的精神现象。

五蕴理论。五蕴是佛教关于人体和其身心现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理论。五蕴的“蕴”是梵文的音译,意义是积聚或者和合。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感情都是由五蕴聚合而成,一人的生命个体也是由五蕴聚合而成的。

六根六尘合称为十二处。处是出生之义,即由六根六尘出生六识。则六根、六尘,六识便合成十八界。

六根讲赤了,六尘: 色尘、 声尘、3香尘、4 味尘、 触尘、 法尘。此六尘看成六根感受到的对象信息。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以上是佛教对人的身体感观,意识定义,以及感受到的信息定义。有时代的局限性,不是十分全面和科学,学佛者,了解大概意思就好,不必细究。

初级的菩萨道和佛法,需要学习完这么多知识,了解这么多内容,肯定是需要持戒与修行同在。

乾慧地,来之不易,所以,学佛其实是个长期坚持的信仰和学业。

佛教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