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菩提达摩禅法在中国的学修体系——大悟法师

[佛教传播与发展] 发表时间:2023-08-14 04:07:21 作者: 阅读次数:
菩提达摩禅法在中国的学修体系——大悟法师

菩提达摩的教法

菩提达摩的教法被认为是:“超越世间分别,离诸染著的引导开悟的教理”。这也是《楞伽经》中所强调的大乘佛教唯识学派的思想。他相信世间的语言文字是不能如实和有效的表达真理,即若夫超物相承者,即得之于心,则无所容声矣,何言语言文字措其间载。这就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也是经中所云“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旨归。《楞伽经》强调了通过凝注壁观,明了自心,见性成佛的方法。当禅修者深观而自己悟入实相的时候,就能舍妄归真,自性显了;无有分别,寂然无名;这才能明心见性。

在《楞伽经》中有很多可供“坐禅”参考的方法。所记载的“二入四行”就涉及菩提达摩的禅法。

达摩禅师通过机锋转语的形势来接引修行者。比如一次他的弟子慧可来到他跟前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曰:“将心来,与汝安”;慧可曰:“寻心了不可的”。师曰:“我与汝安心竟”。 这就是一个禅宗教授禅修方法的一个很有特点的案例。

二入四行论

在昙林的《菩提达摩二入四行论》和道宣的《续高僧传》都提到了达摩修习的“壁观”和与之紧密联系的“安心”。

达摩禅师最著名的教法是《达摩论》,其间指出:“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两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达摩和菩提都被翻译成“法”或者“道”。“理入”和“行入”相互补充,因为实践来源于对教义的理解,而错误的实践则源于对与教义的误解。平时人们所感觉到的自我,是有界限的自我;只有彻见佛性,才能真正了知自性。平时我们所见的我,是通过分别比较的二元对立的我,人我两分,染净二元,喜舍对立等等。这是因为世间的苦所造成的分别心,才想当然的认为有一个独立于外部世界之外的“我”存在;因此需要“深信含生同一真性”的“理入”。

禅定,作为一种默照禅,在清晰映现能所的醒觉力之下,禅观的过程被被描述的非常微细。佛教把禅观分成不同的阶段,层面和阶位;在禅定的平台上,才会见性。明心见性后通过修习不同阶位的菩萨行,才能圆满成佛。彻见自性后,才能修习到无学位,达到理事相容,苦乐无碍。

菩提达摩由修禅而入道,阐述他的禅法时说:“行入者,所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为四?一者抱怨行,二者随缘行,三者无所求行,四者称法行”。菩提达摩的这种禅法紧密地依据释迦牟尼佛的四圣谛而建立。

第一,报怨行

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经中建议: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为数劫中,舍本逐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随无患,是我素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逢苦不忧,识达本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是故,说言抱怨行。

第二,随缘行

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这也就是说;人的意念放弃了对外界善恶,爱憎的分别,不去计较;才能不为喜舍所染,八风所动,心念由此才能安住,和谐,进而入道。正因为这都是由苦谛所引起的,因此是对第二条圣谛充分的体悟和领受。

第三,无所求行

世人常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所以菩提达摩教导要停止这种对外界的寻伺;因为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之无求,真为道行”。然而;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因此菩提达摩大师建议止息这些“烦恼习气”的附著,不去计较,以离诸缘务,息想无求为道行;开示悟入;安住进道,得正法眼藏,涅盘妙心。

第四,称法行

性净之理,因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则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修行人能够领解无我相,人相,众生相的三轮体空;才能真正升起大悲心,不倚不著,但为去垢,摄化众生,而不取相,自利利他,庄严菩提之道。菩提达摩也主张,为除妄想,修行布希,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波罗蜜去破除无明和烦恼,而无所行。当明心见性以后,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持戒,行菩萨大行而无所行,摄化众生而不取众生相;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称法行。

菩提达摩的门人以及他们的修行方法

慧可作为中土的禅师被尊为继菩提达摩之后的二祖。正因为他和达摩的师承关系,因此他传承了达摩的禅法。根据唐道宣法师在他的传记中记载;达摩禅师传于慧可四卷《楞伽经》,因而他秉持了达摩的忘言忘念,无得正观的核心思想;坚持领宗得意,不拘于文字。慧可主张,无明智慧等无异,观身与佛无差别。他也强调当下直观的现量境界才是入道的门径。

僧粲师承慧可。现存有关他的教法的资料很少,主要见于他的《信心铭》;这也是中国禅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献。他坚持;“染净同源,佛身不二,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心若不异,万法一如”;名为解脱。僧粲的修行方法强调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也就是说要修行是远离思量和揣测;泯灭分别心。

道信禅师为中国禅宗第四祖。他继承了达摩在《楞伽经》中授持的观心禅法;并且发展出《般若经》中记载的一行三昧,强调常坐;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的修行方式。道信也介绍了念佛禅的修行方法;讲求口诵佛号,佛即是心,系念于前,念佛与念心平等无差别。这种方法不同于西方净土的仅仅持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方法。

弘忍被尊为中国禅宗第五祖。 他认为:“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本来清净;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万诸佛”。他相信从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开悟,而不是必须要在经过寺院的学习才能见性。他认为禅不应脱离日常生活,能于行住坐卧以及对五欲不失此心,妄念不生,正念不失就是禅。因为他的禅修方法简便易行,所以很多行人聚集到他坐下,法门大开。他的弟子把他的教法收集编纂成册,名为《最上乘论》。

弘忍坐下有两大很有影响力的弟子;即神秀和慧能。慧能后来被其弟子尊为中国禅宗六祖,并把禅宗发扬光大。然而这也形成了东山法门下北宗神秀和南宗慧能两个支派的分裂。神秀主张渐修开悟,与慧能主张的顿悟有所不同。因此他们对证悟的见地有所不同。后来禅宗文献比较倾向于慧能顿悟一系的教理。

禅宗经过了这段时期的蓬勃发展得以发扬光大,并成为中国佛教最大的宗派。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