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腾兰墓:东西相望,“祖庭”流芳

[佛教传播与发展] 发表时间:2023-08-27 04:05:54 作者: 阅读次数:
腾兰墓:东西相望,“祖庭”流芳

自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初创至今,洛阳白马寺已走过1950年的风雨历程。它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内有很多古迹,人称“释源”“祖庭”。

竺法兰墓

摄摩腾墓前的明代碑刻

自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初创至今,洛阳白马寺已走过1950年的风雨历程。它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内有很多古迹,人称“释源”“祖庭”。

清凉台、腾兰墓、齐云塔、焚经台、断文碑、夜半钟合称“白马寺六景”。这六大古迹,几乎涵盖了白马寺的前世今生。

01 山门之内 东西相望“二僧墓”

在洛阳白马寺的山门内,靠近东西围墙处翠柏葱郁,掩映着两座青石围砌的墓冢,这就是“白马寺六景”中著名的腾兰墓。

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刘庄感梦求法,派使者前往西域,迎回天竺(古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并建造了佛教传入中国后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洛阳白马寺。后来,两位天竺高僧先后葬在白马寺,他们的墓冢东西相望,又称“二僧墓”。

“堂封对峙依林隈,断碣模糊长绿苔。金骨流香天地永,不随人世化飞灰。”这是清代如琇和尚在《白马寺六景》诗中描写的腾兰墓。今天,腾兰墓仍是极为清幽的所在。

有人也许会问,他们两个人同被奉为中国佛教的创始人,如何区分?《高僧传》中有答案。

南朝梁时,释惠皎著《高僧传》,记载历代高僧的生平,其中摄摩腾列在第一,竺法兰位列第二。

书中记载,摄摩腾“善风仪,解大小乘经,常游化为任”。一次,他到天竺国的附庸国讲经说法,适逢敌国入侵,便不顾生死前去劝和,化解了一场干戈,从此声名大噪。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应东汉使者蔡愔等人的邀请,摄摩腾不惧艰险,长途跋涉来到洛阳。汉明帝先将其安置在鸿胪寺,后于“城西门外立精舍以处之,汉地有沙门之始也”。

竺法兰到洛阳的时间比摄摩腾稍晚。他学问高深,“为天竺学者之师”,常与摄摩腾同游。蔡愔等人邀他来中国时,因当地人极力挽留,他只好等了一段时间才离开。到洛阳后,他很快熟悉了汉语,并与摄摩腾共同译出了《四十二章经》,“汉地见存诸经,唯此为始也”。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摄摩腾去世,其墓在今白马寺东院。

竺法兰生卒时间不详,去世时“春秋六十余矣”,其墓在今白马寺西院。

关于摄摩腾、竺法兰的埋葬地,《魏书》中也有记载:“汉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西,摩腾、法兰咸卒于此寺。”

北宋时,宋徽宗的圣旨“下西京白马寺”,敕封摄摩腾为“启道圆通大法师”,竺法兰为“开教总持大法师”。白马寺被尊为“释源”“祖庭”,与这两位天竺高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02 兰台石室 曾藏《四十二章经》

据《高僧传》记载,《四十二章经》是中国第一部汉文佛经,由摄摩腾与竺法兰共同译出。这部佛经只有一卷,“初缄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中。腾所住处,今洛阳城西雍门外白马寺是也”。

作为“汉地见存诸经”之始,《四十二章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以42篇短短的经文,阐述了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认为人生短促,世事无常,人们应该抛弃世俗欲望,出家修行。事实上,它是佛的42条语录的结集,一条语录即为一章。

比如,经文中说,“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这是讲沙门修行。“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这是讲世俗欲望。

当然,佛经再通俗,大多数人也只是能读懂,想做到绝非易事。比如佛说,入狱还有释放的时候,但人们受妻子或儿女的束缚,就像罪犯被判了无期徒刑。话虽如此,这种“甜蜜的束缚”,谁又能够轻易舍弃?

在摄摩腾、竺法兰之后,历代有许多高僧、学者来到白马寺,翻译出了大批佛经。如东汉桓帝、灵帝时期,安息国(今伊朗)太子安世高居洛阳20余年,先后译出佛经30多部。曹魏时,天竺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于嘉平二年(公元250年)译出《僧祇戒心》一卷。这是汉地最早的戒律,中国授戒度僧的制度由此开创。西晋时,人称“敦煌菩萨”的名僧竺法护也来到洛阳,在“洛阳城西白马寺”译经数部……

开创了许多“第一”的白马寺,成了中国第一古刹。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名字,也一直没有被人们忘记。如琇和尚在《洛京白马寺释教源流碑记》中记载,北宋时,因遇大旱,宋太宗命人到白马寺祈雨,“祷于二尊者,发圹(kuàng)请雨,仪貌如生,甘霖普降,灵应如响”。

03 僧寺之始 人称“释源”与“祖庭”

历代文献对白马寺多有记载,如《洛阳伽蓝记》中称:“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水经注》中也说:“金光流照,法轮东转,创自此矣。”

摄摩腾为“中国有沙门之始”,初到洛阳时,他被安置在招待四方宾客的鸿胪寺。根据《左传》注疏的说法,寺是九卿所居之处,本指古代官署。它逐渐成为僧院的泛称,是从白马寺开始的。正如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所说,“汉明帝时,自西域以白马驮经来,初止鸿胪寺,遂取寺名,置白马寺,即僧寺之始也”。

“祖庭,即祖师之庭院;释源,即佛教发祥地。对中国佛教来说,这样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白马寺。”洛阳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管理所前所长、研究员徐金星说。

然而,千百年来被公认为“释源”“祖庭”的白马寺,其地位在近些年受到了“挑战”。如有人认为,巩义青龙山慈云寺是“释源大白马寺”,引发不少议论。对此,徐金星先生专门写了《也说“释源”“祖庭”》一文,对一些观点进行厘清。

他说,有人把慈云寺当成“释源大白马寺”,其主要依据之一就是该寺的《青龙山重修慈云寺碑铭》。这是一通明代碑刻,由南宗顺撰文,开头是:“窃闻古刹慈云寺,乃释源大白马寺。慈云古道场,自汉、唐、宋、元敕建重修……”

“元、明两代,洛阳白马寺是驰名全国的大寺院,被称为大白马寺。慈云寺距白马寺不远,南宗顺不可能不知道。”徐金星先生认为,这段碑文应正确标读为:“窃闻古刹慈云寺,乃释源大白马寺慈云古道场,自汉、唐、宋、元敕建重修……”只有这样,才合乎南宗顺的本意。

“东汉永平年间,与白马寺创建时间比较接近的寺院有嵩山大法王寺、五台山大孚灵鹫寺等,它们都不称自己是‘释源’‘祖庭’。”徐金星先生说,当然,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祖庭”,后世的各宗各派都有自己的祖庭,如少林寺为“禅宗祖庭”、临济院为“临济祖庭”等。(洛阳晚报首席记者 张广英 实习生 陈一恒 文/图)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