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美哉封龙山|封龙山的佛教文化

[佛教传播与发展] 发表时间:2023-09-04 04:08:13 作者: 阅读次数:
美哉封龙山|封龙山的佛教文化

封龙山是石家庄地区最早的佛教名山,早在东晋十六国时,这里便有佛教寺院兴起,历代道家也在这里兴盛发展,留下了宫观庙宇及诸多遗迹。佛教史上著名高僧释道安与师弟僧光在此进行了颇有影响的禅学辩论,写下了封龙山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一页。

高僧佛图澄立佛寺

据著名佛教史专家任继愈教授多年研究证明,中国佛教在曹魏之前仅限于在京师洛阳附近传播,西晋中后期才向周围地区扩展。晋元康年(公元291年)由竺叔兰、无罗叉等僧人将《放光般若经》译成汉文,“风行京华”。中山国(今定州市)的支和尚派人去抄写,“中山王和僧众具幢幡,出城四十里相迎”,这是佛教经书经石家庄一带(时为常山郡)北传的最早的文献记载。

到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域高僧佛图澄受到后赵石勒父子的崇敬。他利用自己的显赫地位,周游河北各地,“所经州郡,纷立佛寺,凡八百九十三所”。约在此时,封龙山已有佛教寺院兴起。时常山郡扶柳(今衡水市冀州区)人释道安出家为僧,后赴邺都(今临漳县西南)拜佛图澄为师。这是有关封龙山寺院的最早记载。

僧人统一姓释源自释道安

释道安(公元312年-385年),俗姓卫,出生于常山郡扶柳县的一个世代业儒家庭。他命运多舛,生逢世乱,父母早丧,幸好表兄孔氏慈悲,将他抚养成人。道安七岁开蒙,五年而粗通五经文义。时节因缘,他十二岁出家当了小沙弥。因相貌丑陋,又黑又瘦,不为剃度师所喜欢,没有让他学经,每日里在田间劳作。

释道安一边劳作一边读经,因其神智聪敏,记忆力惊人,万言经书一日即可过目成诵。师父“大惊嗟而异之”,从此改变态度,让他专心致志研读佛学。道安二十岁受具足戒之后,开始外出游学。

东晋成帝咸康元年(公元335年),道安来到当时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邺都,拜谒一代奇僧佛图澄。佛图澄慧眼独具,非常赏识他,与他畅谈终日。当时,佛图澄座下龙象云集,群贤毕至,众僧见他相貌奇丑,很是轻蔑。但佛图澄却如获至宝,每每讲经之后,总是让道安来讲偏座。

众人在道安复讲时便“疑难蜂起”,故意问难,而道安则“挫锐解纷,行有余力”,应付自如。同门师兄弟为他的才学所折服,感叹道:“漆道人,惊四邻。”形容释道安虽然人长得很黑,但出语惊人。

后来,道安为避难,与同学竺法汰迁居于封龙山。当时的封龙山,是东晋十六国河北的佛教文化中心之一。在封龙山中,他见到了少年时代的好朋友和老乡僧光,两人相见非常欣喜。研究佛经,商讨佛教戒规。对如何在本土民众中传播佛教经典,他们做了很多探讨。对于后来释道安整理佛经奠定了基础。

释道安在佛教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为佛教适宜中国国情广泛传播作出了杰出贡献。他的许多创举填补了历史空白,成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第一位划时代的伟大人物,被誉为“东方圣人”。最典型的是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后世僧人统一姓“释”正是从释道安开始。

经过释道安、僧光等高僧的弘扬,封龙山成为当时著名的佛教名山,周边州郡的一些僧侣,先后来到封龙山,开凿佛教石窟,创建寺院,香火日益旺盛。

寺院废兴绵延至今

北魏太武帝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下诏灭佛,使境内各州郡,“土木宫塔、声教所及,莫不毕毁矣”,据大量文献考证,在这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中,常山郡的寺院受到彻底破坏,封龙山也不例外,寺院毁坏,遗迹皆无,使后世对前代寺院情况难以详考。

北魏文成帝以后,佛教重新兴盛,寺院遍及各地。尤其北齐时期开凿佛教石窟造像之风大兴。南有邯郸响堂寺石窟,北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间地带就是封龙山石窟。在封龙山西石堂1号石窟右上方,有武平三年(公元572年)的题记,结合2号窟内佛像造型、背光纹饰和后世重修、补凿情况推断,封龙山石窟约始凿于北齐。

隋唐时期,由于封建帝王和地方官吏的大力倡导,寺院建筑进一步增多。封龙山寺院的规模和数量都较前代大有发展。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隋文帝曾下诏,令“天下州县各立僧尼二寺”。封龙山之百鹊寺约创于此时。现在,寺内古槐上有唐初所铸寺钟的残钮,说明这棵古槐树最晚植于隋,也间接证明该寺约创于此时。

唐代以后,佛塔(又称浮屠)建筑增多,封龙山之巅有双塔寺,说明佛塔已在封龙山寺院中出现。

北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封龙山西石堂进一步开凿,以石窟为中心的寺院也具有相当的规模,据西石堂现存的古代建筑遗迹考证,该寺院至少有大殿两座,依石壁而建,东侧一殿宽2间,正中是1号窟的释迦涅槃卧像;西侧一殿宽约3间,2号、3号洞皆在殿内,—洞内供三世佛(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之化身),另一洞供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3年),封龙山东石堂石窟也已具有相当规模。

元明以后,禅房院、马鞍寺等寺院也相继崛起,山中寺院林立,僧侣甚众,香火鼎盛,禅声不绝。到明嘉靖初(公元1522年),连声播四海的封龙书院也成了僧侣颂经坐禅的禅林。嘉靖二年(1523年)吏部尚书乔宇因力谏世宗触犯龙颜而辞官后,游历天下名山大川。嘉靖六年(1527年)他游封龙山时曾在诗中写道:“地存书院寻遗老,树掩禅房问旧僧”,“独怜书院无山长,半是黄冠(道士)半纳衣(僧尼)”。足见封龙山佛教之盛。

清代末期,由于封龙山多次被农民起义军作为根据地,加之官军不断搜山围剿,使封龙山佛教寺院受到一定的破坏。

民国时期,倡导破除迷信,打击宗教势力,封龙山的寺院再度受到冲击,僧尼减少,房屋颓废。

新中国成立后,封龙山一带的经济得到大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但由于有关部门缺乏对封龙山的研究,不了解封龙山的灿烂历史,缺乏对封龙山历史文化的正确认识,缺乏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封龙山文物古迹遭到浩劫:四大禅林全部被拆,佛教石窟造像部分被砸,许多古代僧侣的墓塔被砸毁,许多重要的古代佛教经书、文物被毁被盗……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沉痛教训。

近年来,封龙山复建了许多佛教建筑,吸引了众多慕名前来的香客和游人。

(燕赵都市报 特约文图 李继忠、宁志现)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