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略说骆宾王落发为僧

[佛教传播与发展] 发表时间:2023-10-31 04:07:52 作者: 阅读次数:

唐代诗人骆宾王,婺州义乌(即今属浙江)人,其父骆履元官为青州博昌县(今山东济南东北)令。骆宾王自幼随父到博昌,从师于张学士、辟吕公,七岁时能赋《咏鹅》诗,有“神童”之称。又,骆宾王写诗时,特别喜欢在对仗中使用数字对,又有雅号“算博士”之称。骆宾王的诗的内容比较充实,着重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他写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献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百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以蝉自比,写自己遭谗被诬,入狱的处境和悲愤心情。他在西域、西南地区从军时,写了不少军诗,也都激情慷慨,绝少有浮华之处。《帝京篇》、《畴昔篇》、《艳情代郭氏赠卢照邻》、《晚度天山有怀京邑》和《边庭日落》是其主要的代表作。骆宾王在文学创作上,可以说是个成功者。后人将他和王勃、杨炯、卢照邻,被称为初唐四杰。

由于骆履元英年早逝,使骆宾王生活陷入窘困之中,他在母亲带领到衮州瑕丘投靠亲友,“藜藿无甘旨之膳”,以致沦落为“市井博徒”。此时落魄无羁的生活经历,对骆宾王的性格的形成影响甚大,他崇尚侠义,性格豪爽,富于反抗和冒险精神。他不但将这种豪爽及侠义精神寓于他的文学及诗歌的创作中,更付诸于社会实践之中。骆宾王所受的儒学教育基本上是齐鲁之学。同时他又受的北方阴阳象数派易学思想的影响。在北方儒学以恢复王道、推行仁政、经世致用的人生精神及阴阳象数派易学的独特的宇宙观、人生观的影响下,使骆宾王认识到自己乃秉天地之灵秀、宇宙之淳精而生,是天地中的至尊和主体,所以他天生就具有人格上的崇高感。这对理解骆宾王以后的人生旅程有很大妁启示。

唐中宗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正式摄政,徐敬业等人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投到其部下充任幕僚,并为其写了一篇著名的《讨武氏檄》。后来徐敬业兵败。骆宾王随徐敬业等人仓皇出逃,下落不明。关于骆宾王的下落史载有三说。经后世历史学家的研究,骆宾王的下落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是骆宾王被武则天杀害。主要以《旧唐书·骆宾王传>丌专中:“敬业败,仗诛”为据;其二是骆宾王投水自尽,张鷟的《朝野佥载》椒“宾王与徐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而死”。引骆宾王早期写的《京帝篇》诗中,预言自己要投河而死为据。’其三是说骆宾王逃到了江苏南通一带。是以明代朱国桢著的《涌幢小品》记载为据。’其四是说骆宾王落发为僧。主要根据《本事诗》中记述的一段轶闻。

据《太平广记》卷91《异僧五》说:

唐则天朝,徐敬业扬州作乱,则天讨之,军败而遁。敬业竟养一人,貌类于己,而宠遇之。及敬业败,擒得所养者,斩其元以为敬业。而敬业实隐大孤山,与同伴数十人结庐不通人事。乃削发为僧,其侣亦多削发。天宝初,有老僧法名住括,年九十余,与弟子至南岳衡山寺访诸僧而居之,月余。忽集诸僧徒,忏悔杀人罪咎。僧徒异之。老僧曰:“汝颇闻有徐敬业乎?

则吾身也。吾兵败,入于大孤山,精勤修道。今命将终,故来此寺,令世人知吾已证第四果矣。”因自言死期。果如期而卒。遂葬于衡山(出《纪闻》)。

唐考工员外郎宋之问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且为诗曰:“鹫岭郁苕哓,龙宫锁寂寥。”第一联搜奇覃思,终不如意。有老僧点长命灯,坐大禅床,问曰:“少年夜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答曰:“弟子业诗,适遇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僧曰:“试吟上联。”即吟与之,再三吟讽,因曰:“何不云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愕然,讶其道丽。又续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僧所赠句,乃为一篇之警策。迟明更访之,则不复见矣。寺僧有知者曰:“此骆宾王也。”之向诘之,答曰:“当徐敬业之败,与宾王俱逃,捕之不获。将帅虑失大魁,得不测罪,时死者数万人,因求类二人者函首以献。后虽知不死,不敢捕送,故敬业得为衡山僧,年九十余乃卒。宾王亦落发,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当时虽败,且以兴复唐朝为名,故人多获脱之(出《本事诗》)。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与杜审言等友皆遭贬谪。所以宋之问贬谪途中游灵隐寺,应当是公元705年以后的事,那时骆宾王已经至少是八十岁的人了。

骆宾王当时罪名很大,所以他的诗文大都散失了。后来唐中宗即位,下诏书搜求骆宾王的诗文,只收集到了几百篇,仅仅是其全部诗文的一小部份,经过整理后以《骆宾王文集》之名而传世,后来清代又稍有增补,重刻为《骆丞集》。这首骆宾王帮宋之问所作的《灵隐寺》诗,因为只有两句是宋之问所作,所以也收在《骆丞集》中。但有些不相信骆宾王身世的人宁愿认为那是宋之问的诗,把它归人宋的诗集中。在南宋记有功编撰的《唐诗纪事》卷七和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一中都记载了此诗。可见确有由来,并非民间巷闻。

《灵隐寺>卜诗传出,曾经引起一时的轰动,特别是其中“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两句,对仗工整、景色壮观,读之令人心胸开展、豪情满怀,因此人们争相传抄。但与此二句相似的句子,我们还能从骆宾王其它诗中找到,比如《叙寄员半千》“薄宦三河道,自负十余年……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钓名劳拾紫,隐迹自谈玄……长揖谢时事,独往访林泉……”其中“魂归沧海上,望断白云前”与“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极其相似,其思维和描述方法上的一脉相承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此诗当是骆宾王所做无疑。这就从侧面印证了骆宾王落发为僧之事。

又,在《骆氏宗谱》也记载说,骆宾王兵败后,先是藏身于灵隐寺,最后还是回到了家乡,死后就葬在骆宾王故里义乌县东三十里的上枫塘。’在宋代晁公武蝴郡斋读书志》卷四中也记载说“亡命不知所之,后宋之问逢之与灵隐,已祝法为浮图矣”。

从骆宾王的豪爽孤傲性格来说,落发为僧,以消济世无望的苦痛也很合理。再加之有《太平广记》、《骆氏宗谱》及《郡斋读书志》的记载,骆宾王落发为僧当是很确实的事。唐代文人在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时,大多以近佛来消解落败的苦楚,同时也为自己寻找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他们只是寄身于佛门的清静而已,这当然不能将唐代文人的近佛看成是出离生死,追求解脱的信仰行为,佛门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临时抒发内心情感的避难所。(信息来源:摘自《广东佛教》)

编辑:纤尘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