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E 五、请请经

[佛教传播与发展] 发表时间:2023-11-05 04:04:03 作者: 阅读次数: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九)~E 五、请请经

参加人员:舍利弗、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于十五请日(自恣日),告诉诸比丘们说:我是梵志,我已得灭,为无上的医王。我今受身,就是最后边,你们是我的真子;并赞叹舍利弗的实慧成就,有如转轮王的太子。舍利弗问比丘中得解脱者的数目,佛陀回答说:五百比丘中,九十位名三明达,九十位为俱解脱,其它为慧解脱。

在这部经典中,有一个问题需要搞清楚,就是什么叫“请请”?在正规的讲经说法时,总在将经文标题解释一下,称作“释题”。然而我还远没有达到讲经说法的水平,再说披着红祖衣、在悦众师的迎请以及大众师的一片“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号声中,登上讲经法座,我相信自己一定会变得十分地不自在。再则,登台讲经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是庄重肃穆,二是举止有度有条不紊,三是字斟句酌,决不能信口开河,谬误百出。三条之中,最为要紧的是切不可错领经义,否则会背上重重的因果。如果我们观照一下上面的《说处经》所列的与为谈论的条目,若是讲经时“所知不住”,即没有亲身体验的言辞,那么一旦说错,必将害己害人而造下种种不善之业。因此我对想讲的态度是六个字,即“郑重”、“慎重”和“稳重”。

对于什么叫“请请”,译义似乎不明,南传经文作“自恣”,是指僧团雨季安居最后一天的检讨会议,大家可以不必多所顾虑地检讨彼此过失的大会。根据我个人的理解,“请请”似乎带有“相互礼请”之义,大意是指大家都诚恳地请求对方指出自己的种种不足,好加以改进。依据《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记载,佛制夏安居九十日,令僧众会集一处,修道精练身心,坚持戒行,皎洁其行。然人多迷于己行,不自见所犯之过,理应仰凭清众之慈悲,予以诲示,故于自恣日尽量揭发己罪,请大众规诫,遂得内彰其私隐,外显其瑕疵。经此发露忏悔,令得清净。但是,大家在相互揭发过失的同时,需要讲究法度,决不允许无中生有,胡说八道。这个法度就是在维护僧团和合的前提下如法自恣。这个有点类似于当今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当夏安居圆满之日时,佛陀总要照例给大家讲讲开示,主要内容是通过三个月的安居,大家取得了哪些进步,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总之要说些勉励大家的话,好让大家扬长避短,继续精进行持。佛陀对大家说:

“我是梵志,而得灭讫,无上医王。我今受身,最是后边,谓汝等辈是我真子,从口而生,法法所化。谓汝等辈是我真子,从口而生,法法所化,汝当教化,转相教诃。”

这里需要说明几点:

第一,佛陀自称为“梵志”,是泛指立志于修清净行的人,不是指外道或婆罗门。

第二,佛陀在这里,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就是他一旦从这个世界上灭度以后,就不会再来这个世间了。“我今受身,最是后边”,就是说他不会再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生了,而将度众生的重任交给他的弟子们。

第三,这里的“从口而出”,是指佛弟子们受了佛陀的亲口传授的法,而获得证悟。它并不是一个种姓的或地位的概念,而是一个修行境界的概念。

第四,在这里,佛陀明确地对弟子们说:你们要尽毕生之力教化众生,在相互学习、相互勉励中不断取得进步。

那么,佛陀这番话是针对些什么人呢?是“大比丘众五百人”。根据世尊的观点——佛陀依据他的神通,此五百位比丘都已证得圣人的阶位,不同凡响。那么,荷担如来的弘法大业是什么行为?无疑是具有大慈悲、大方便、大智慧的自利利他的菩萨道行为。佛陀为什么要说上面一段话?还是被誉为“智慧第一”的舍利弗道出了原委:

“世尊诸不调者令得调御,诸不息者令得止息,诸不度者而令得度,诸不解脱者令得解脱,诸不灭讫者令得灭讫,未得道者令其得道,不施设梵行令施设梵行,知道、觉道、识道、说道。世尊弟子于后得法,受教、受诃,受教、诃已,随世尊语,即便趣行,得如其意,善知正法。

舍利弗将佛陀的话作了诠释之后,向世尊请教:“世尊不嫌我身、口、意行耶?”舍利弗在这里采取的是比较廉卑的说法,他的意思是说,我们的修持境界同世尊相比,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世尊住世的时候,我们作弟子的倘有什么疑问,可以当面请教;世尊入灭后,一旦不再来此世间,把弘法的大任交给我们这些弟子们,可是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都不是很清净,若将教化重任托付给我们,我们能吃得消吗?

佛陀听后对舍利弗说:舍梨子!我不嫌汝身、口、意行。为什么?因为你舍利弗可是了不得的人,“汝有聪慧、大慧、速慧、捷慧、利慧、广慧、深慧、出要慧、明达慧。舍梨子!汝成就实慧。”在这里,佛陀自比为转轮王,而将舍利弗比喻为转轮王的太子,然后一代代地传递下去,如此正法之轮才永不停息,恒久转动。

舍利弗接着请教佛陀:既然您不嫌弃我的身口意之行,那么您对在座的五百位比丘的身口意行,是否嫌弃呢?

佛陀说,我不嫌弃啊,因为在座的五百位比丘都是不简单的人啊!“此五百比丘尽得无著,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重担已舍,有结已尽,而得善义正智正解脱”。就是说,此五百比丘皆已证得圣果,不再畏惧生死问题。所以,这些已经证得圣位的比丘,把弘法大业托付给他们,佛陀是很放心的。

既然佛陀对在座的五百位比丘都不嫌弃,那么舍利弗又向佛陀请教:“世尊!此五百比丘几比丘得三明达?几比丘得俱解脱?几比丘得慧解脱耶?”

这里说明一下:

1、三明达——明达,即具备明晓通达圣者的智慧,三明达就是通达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

2、俱解脱——另译为“俱分解脱”,“俱”是指“禅定力”与“解脱慧”两者兼具。北传的看法是,具初禅(含初禅)以上定力的解脱者;南传的看法是,具第四禅(含四禅)以上定力的解脱者。此处指灭除定与慧的障碍,而获得的身心俱解脱。

3、慧解脱——与“心解脱”连用时,两者视为同义词,表示“解脱”,两者为一体。若与“俱解脱”相对使用时,北传的看法是,不具初禅(含初禅)以上定力的解脱者;南传的看法是,不具第四禅(含四禅)以上定力的解脱者。此处泛指以智慧而灭除无明等烦恼,而获得解脱。

对于舍利弗的问题,世尊回答是:

在座的五百位比丘中,有九十位已得三明达,有九十位得俱解脱,其余得慧解脱。

舍利弗的问题结束了,佛陀的讲法也告一段落。大家似乎意犹未尽。此时有一位叫傍耆舍的尊者,据说他是造偈颂叹如来功德的第一位比丘。他老人家此时诗兴大发,于是请求当场作诗,以示为法会助兴。在请示了佛陀同意后,他即口吟颂道:

今十五请日,集坐五百众;断除诸结缚,无碍有尽仙。

清净光明照,解脱一切有;生老病死尽,漏灭所作办。

掉悔及疑结,慢有漏已尽;拔断爱结刺,上医无复有。

勇猛如师子,一切恐畏除;已度于生死,诸漏已灭讫。

犹如转轮王,群臣所围绕;悉领一切地,乃至于大海。

如是勇猛伏,无上商人主;弟子乐恭敬,三达离死怖。

一切是佛子,永除枝叶节;转无上*轮,稽首第一尊。

至此,自恣法会在一片赞叹声中,圆满结束……

(2009年6月18日)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