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王阳明心学为何如此之火?究竟有何奥妙

[佛教传播与发展] 发表时间:2023-11-19 04:04:28 作者: 阅读次数:
王阳明心学为何如此之火?究竟有何奥妙

王阳明传习录

自古以来有道家,儒家,佛家。

佛家,道家倒是广为人知,反倒儒家却少有人知晓。

王阳明的心学确是属于儒学的一门学派

佛道儒本是同根,王阳明也是修道之人。

《王阳明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用佛道来解释,心之体便是元神。意之动便是识神。

无善无恶是天道之心。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应该就是清净的本体,只有清净不入善恶才能分清善恶。

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无分动静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陆澄一开始以为只要专心在某样事情或者物品上就是主一。

先生却道这些都是外物,贪恋美色一心在美色上,贪图财物就是一心在财物上。只能叫追逐外物,不能叫主一,主一是一心在天理。

道家来讲解比较通俗易懂。何为天理?就是天地规律易经之理。主一就是主易经的天理

(插句题外话,易经为何能为群经之首,因为任何经书不离天道,而易经就是天道的缩影。)

【原文】

问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只要心存天理便是天人合一,能念念于此,就是道家的息息相应。久而久之玄关自开,心中自凝,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

王阳明心学跟佛家入定又不一样,顺其自然,遵天地之心行事,结天地之胎,跟无为倒是相像。

有人不信心存天理是修道,王阳明有个故事,很多人功名落榜,在边上苦恼,王阳明也没考上,他却在为自己没考上而苦恼的心态感到悲哀。

心往外物才会苦恼。心存天理不会有苦恼的情绪。所以若能一心存天理当真和无为,空境没有区别。佛家也讲究心不由境转。

孟源有自是好名之病,先生屡责之。一日,警责方已,一友自陈日来工夫请正。源从旁曰:“此方是寻著源旧时家当。”

先生曰:“尔病又发。”

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辨。先生曰:“尔病又发。”因喻之曰:“此是汝一生大病根。譬如方丈地内,种此一大树,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只滋养得这个大根。四傍纵要种些嘉谷,上面被此树树叶遮覆,下面被此树根盘结,如何生长得成?须用伐去此树,纤根勿留,方可种植嘉种。不然,任汝耕耘培壅,只是滋养得此根。”

孟源有喜欢名望的毛病,先生老是责骂他。但是呢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天有位朋友来向先生请教。以及指正。

孟源说你这跟我过去一样。意思是你现在正如之前的我。(这毛病现代人几乎都有啊)

先生就开导他:“你这毛病就跟参天大树一样,雨露之滋,土脉之力全被吸收走,周边的优良的谷物又怎么生长成熟,所以只有砍掉这些树,连根也不留,才能种植优良谷物,否则任你如何栽培,也只是滋养这颗大树。”

这里的解释虽然跟佛家差不多,但我还是感觉佛家解释的高明。佛家说:“你所学的法,不是为了增加你的知识,学识,而后去吹嘘,而是你能放下多少欲望,杂念”(佛说:“我没说过”)

道家的解释:“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直至无为” 意思是你学的多了,知识自然多了,刚开始一多你的心肯定会乱,因为一开始不可能完全懂得天道之理,所以难免会拿来吹嘘。后面损之又损,就是学到后面明白了整个系统,自然就无为了。这就是穷理尽性。

陆澄问:“后世著述之多,恐亦有乱正学。”

先生曰:“人心天理浑然。圣贤笔之书,如写一真 传神,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使之因此而讨求其真耳。其精神意气,言笑动止,固有所不能传也。后世著述,是又将圣人所画摹仿誊写,而妄自分析加增以逞其技,其失真愈远矣。”

陆澄问:“书这么多,后人怕是只懂皮毛拿来吹嘘,反而破坏这些书。

先生说:“人心天理一体之宗,圣人之书只传神,不传意。你能神会,但你去理解却一脸懵逼,不可说,说了即错。现在的人都是只解其意不解其神,拿来吹嘘,与圣人的意思背道而驰啊。”

陆澄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欲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工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这个问答还是有点意思的。

圣人随时都能应变,是不是事先筹划过啊

这句话我就个人回答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你要明悟天道之理,世间任何事物皆能从天道之理找到答案。应变世间任何事物轻而易举。”

陆澄曰:“然则所谓‘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者,其言何如?

先生曰:“是说本自好,只不善看,亦便有病痛。”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他日又曰:“圣如尧、舜,然尧、舜之上善无尽;恶如桀、纣,然桀、纣之下恶无尽。使桀、纣未死,恶宁止此乎?使善有尽时,文王何以‘望道而未之见’?”

冲漠无朕,而万象森然已具’者,这话如何解释,对不对呢?

这句话挺好, 只是不懂得人,就有了问题”

义理是无穷的,我跟你交流,可能有所得,但是远不只如此。在跟你说几百年,也说不完。圣如尧、舜善无穷无尽,恶如桀、纣,然桀恶也无穷无尽(这里我感觉不恰当,应该是阳的事物无穷无尽,阴的事物无穷无尽)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有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这些话对你们还是挺有用的。

现在人存宁静,只是为了静气,所以在他安静的时候,也只是气的宁静,心不净。

只有念念不忘去人欲,存天理,如果只是依靠宁静,不仅会有喜静厌动的毛病,其中还有很多毛病都会隐藏下来,不能去除。遇到事情了就出现了。

遵循天理,你一定能宁静,但你宁静未必能遵循天理。

那些修心的道友,为什么遇到事情心就乱了,就这么个原因。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