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色阴魔境中的十种相

[佛学基本知识] 发表时间:2023-07-28 04:07:26 作者: 阅读次数:

  一、精明外溢相  静坐的人,正当心不流逸,销落诸念的时候,就好像虚空一样,寂然不动,渐渐入耳根圆照三昧。初得这个离念境相,而为色阴所盖覆,心还没有发光,目前所见到的,只是黑暗。偶然之间,得到心光泄露,四大不相交织,身住虚空,毫无障碍,但旋得旋失。静坐的人,如果得到这个境界,本是善境,若妄言证了圣果,那魔就可得其便,乘间而入,为害甚大!假若听其自然,不作圣解,那魔自然远离,毫无所害。古德说:‘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实为遣魔要诀。  二、精明内溢相  静坐的人,心光忽然透彻身内,反观五脏六腑,清晰明辨,并可亲手将肚里面的蛲蛔虫拈出,而身体毫无伤毁。这就是精光流溢形体,暂时的境界,不是常有的,不可妄言证果。否则,必被魔所扰害。  三、精魄离合相  医经上说:‘魂藏于肝,魄藏于肺,意藏于脾,志藏于胆,精藏于肾,神藏于心。’魂魄意志精神,都通过于六腑。除了八识田中执受身根以外,其余魂魄意志精神,全没有一定的位次,彼此可递相涉入,可互为宾主,任何一个做了主人,其余五个就是宾客。静坐的人,有了相当工夫的时候,忽闻空中有佛说法,忽闻十方有佛开示,这就是精离本位而合于魄,或魄离本位而合于精。离则失本位,合则就他位,这种境界是由于初闻佛法时,耽乐六根互用的法门,久久薰习,得成善种,偶于静坐中一时发露,霎时销散,并不是真正到了六根互用的境界。静坐的人,如果以为得证圣果,那就会魂飞魄散,著魔成邪。  四、心魂染悟相  静坐的人,修习止观法门,日常又受过梵网等经的薰习,日子久了,工夫深了,心地渐渐皎洁莹澈,庄严的依报和正报,历历由内光发现出来。所见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形是佛形,所谓‘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就是这个境界。不过,这个境界是偶一发露,如果认为是证圣果,那必遭魔所恼。  五、抑按逾分相  静坐的人,如果反闻功切,用心绵密,毫无间断,对于过去的念,力加抑按;现在的念,力加降伏;未来的念,力加制止。

如是用功,鞭辟太过,忽见虚空有七宝色,或百宝色,或青黄赤白等色,这是由于相煎过急,以致焕散而暂时显露种种的异境,切不可认为证果。否则,必定著魔。  六、密见洞幽相  静坐的人,到了精光不乱,心光凝定,明暗不移的境界,就可在黑暗中见到种种的什物,这些什物也不是房屋中原有的,而是别种什物,从黑暗中显现出来。我们人类是和鬼神诸趣杂居一地,平常相处,各不相碍,互不相见。今由于静坐功深,见到许多鬼神诸趣,在马路上来来往往,或在房屋中进进出出。这也是暂时发露,还是魔境,并不是真有法眼。  七、四大入定相  静坐的人,因为反闻功切,暂时把身子都遗忘了,四体好像草木一样,知觉全失,无伤触。这是地水火风四大入定的形相,到了出定以后,又恢复平时的状态,也是一种魔境,静坐的人,千万不可心满意足。  八、凝想化成相  静坐的人,有的修习净土法门,每当静坐时,观想阿弥陀佛依报庄严,先作空观,次作假观,后作中观。日久功深,忽见极乐世界现前,西方三圣显现;又看到地狱天宫,若净若秽,了然无遗。这是由于厌恶娑婆,欣羡西方,到了极点,从这一个极点,凝想化成,好像太阳中的焦点,可以生火一样。偶一发现,并不是真见极乐世界。如果自作证果,便为魔所乘。  九、逼极心飞相  静坐的人,如果对于佛理研究深远,对于事境,观察透澈;但用功过切,逼令心光飞出,能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能亲闻他们说话。这种逼极心飞的境界,也是暂时偶现,并不是证到无边刹土,不隔毫端。不作是念,当然是好境界,一作圣解,就变成魔境。  十、含受魑魅相  静坐的人,到了色阴魔境将破的时候,形体顿觉变异,无端向人说法,没有研究过的经典,自然会明白。这种境界,是邪心含受魑魅,魔入身中,以致发出狂慧。一般愚夫愚妇,还以为是佛祖显圣。假如静坐的人得到这种境界,自知是妄心狂发,毫无实境,那魔会自然顿歇。否则,必定入魔,生命危险。  上面所举的色阴中十种魔相,都是静坐的人自己的禅观,同坚固的妄想交攻互战,或胜或负。如观力胜妄想,就会现出善境;如妄想胜观力,就会有所爱憎。由于互出互入,不得互融,以致魔力乘机而入。众生迷昧,不知忖度自己的见地,是不是佛的见地?自己的功用,是不是佛的功用?而妄情计度登了圣境,岂不是成了大妄语!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