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菩萨界的“奇葩”——北宋彩塑泥菩萨立像

[为人处世] 发表时间:2023-07-30 04:07:10 作者: 阅读次数:
菩萨界的“奇葩”——北宋彩塑泥菩萨立像 00:16

北宋彩塑泥菩萨立像,出土于温州白象塔,通高64厘米,体态婀娜轻盈,通体温润柔美,是北宋泥塑的经典之作。现珍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被网友票选为浙江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第一次看到这个彩塑泥菩萨时,我是被惊艳到的,是一个对神佛无感的无神论者唯一一次被佛像惊艳到。她一改我对菩萨的刻板印象,刷新了我对佛像的认知。

人们总说佛无相、无性,普通大众对菩萨可以随性而造。然而,我们日常所见的经典菩萨形象却总是这么几个,或严厉,或和蔼,或端庄,或威武,或慈眉善目,或凶神恶煞,总之没有一尊菩萨像“人”。与这些菩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北宋彩塑泥菩萨的“人”味。

北宋彩塑泥菩萨立像

佛教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在吴越一带盛行。这尊出土于温州白象塔的菩萨带有鲜明的北宋“瓯塑”特色。在南北朝之前的唐朝,佛像普遍雍容华贵、浓妆淡抹,很是庸俗。及近宋朝,大众审美逐渐转向简洁素雅,这一趋势也在佛像上得到体现。这尊菩萨胎体简洁,衣着朴素,完全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仙大佛,更像是生活在市井的普通百姓。不仅如此,佛像以一名婀娜少女的形象示人,体现出当时的人们对菩萨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保平安、佑心愿层次,也同时产生了对美的追求,把心目中的理想形象投射到菩萨身上,希望生活是美好曼妙的。这也是这尊菩萨特别吸引我的地方。菩萨不再是一个虚幻的神灵形象,而是变成了一个可触摸可交流的普通人,一瞬间就增进了亲近感。

佛像界少见的婀娜shen'duan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就不断被“本土化”。最早的佛教讲究无根随缘,可当时的统治者认为佛教理想有利于统治,便设庙留住佛,才有了今天的寺庙。我们熟知的观音菩萨在成佛前是一个男的,但是由于参佛的信徒以女性居多,又因为古代女子在闺房设“男”像参拜不雅,遂致使观音菩萨的形象越来越女性化,直至今天我们熟悉的完全没有男性化特征的观音菩萨。同样是观音菩萨,你一定听过她的另一个称呼——观世音菩萨。之所以从观世音菩萨变成观音菩萨,是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号。所以说,佛的形象其实和同时代的人文环境有莫大的关系。

这尊北宋彩塑泥菩萨表现出的样子一反常态,既不威严肃穆,也非端庄安稳,而是恬美祥和的形象。可见当时的人们已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转而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这种社会经济进步本身就足够令人欣喜,不由地迸发出愉悦的民族自豪感。翻看史书,唐宋历史总让人津津乐道,这与他们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灿烂是密不可分的。

历经千年的漫长岁月,彩塑菩萨的色彩自然剥落,但其整体形体却保存完好,这得益于宋朝“殴塑”的独特泥塑技艺。做菩萨可不比我们小时候用泥巴糊小人,从选料到成型上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先是用杉木条打底做骨架,然后用含沙量较低的黑泥掺杂棉麻丝、桐油做成肌肉大形,再用白泥和上麻丝精细雕刻,最后再糊上白泥上色。工序繁杂,形成了独特的技法。

菩萨立像是浙江省博物馆“越地长歌”展厅的常设展品,如果去浙博一定要去看看她,体味一下这与众不同的美感。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