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苏轼的一首禅诗,高僧读完后写信安慰他,何必扬眉资目击

[为人处世] 发表时间:2023-08-07 04:06:52 作者: 阅读次数:
苏轼的一首禅诗,高僧读完后写信安慰他,何必扬眉资目击

北宋大文豪苏轼少年时就才华横溢,但他有时也很执着。苏轼在34岁时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却让御史在皇帝面前陈说他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离开京城时,他的表兄劝说他要注意言行举止,并特地留下两句诗,“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苏轼是一位性情中人,刚开始他还非常听话,可是隔了一段时间就又到处题诗。

苏轼一生喜欢结交朋友,其中不乏一些高僧,他也经常与高僧交流、并诗书往来。这首诗是苏轼36岁时游玩杭州广严寺,并留宿在住持的房间,两人促膝交谈了很久,苏轼回去后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并寄给大师。

书双竹湛师房

宋代:苏轼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

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这一天苏轼接受了广严寺住持的邀请,要去寺里游访。这一阵子诗人心绪很乱,受到京城事件的影响,很多过去关系比较亲密的朋友也不敢与他来往了,他自己也不愿意连累别人,所以不仅谨言慎行,而且深居简出,闲暇时光除了看书就是喝酒,心里非常烦闷,这次正好借此机会散散心。

苏轼下午处理好衙门里的事务,就独自启程出发。广严寺内有竹林,因所生竹皆成双作对,故又名双竹寺。他到了寺院后就明显感到气氛不同,气魄恢宏的庙宇显得古色古香,庄严肃穆;几棵苍劲的银杏树,在夕阳下与古老的寺院相互掩映。寺庙前游人寥寥,一派幽静;松柏森森,秀竹郁郁,立刻感到一种宁静的氛围。

方丈将苏轼迎到自己的房间,诗人十分钦羡这了无尘俗的方丈之室,飘散着淡淡的香雾,显现出清净而肃穆的气氛。

苏轼与大师谈了许久,晚上用膳之后又独自在寺中转悠,更感到一种幽静和庄重,让他立刻忘记了心中的各种烦恼。

回去后苏轼就挥笔写下自己的感想,前两句描写夜宿寺院的心境,“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寺僧们暮鼓晨钟,参禅礼佛,而诗人则闭门不问,面对渐渐暗淡的灯光,孤枕而眠。残釭,就是残灯,诗人闭门深居,一盏残灯更感到意冷心寒,也是对仕途生涯厌倦情绪的流露。  

后两句“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刻画了苏轼住宿山寺的情景。夜间风雨交加,山寺内残灯将灭,他刚拨开一层白色的烟灰,就发现里面还有一团通红的火焰,旋拨旋起。后面一句化用白居易的“萧萧暗雨打窗声”,代表了一种很艰难的处境;而炉火则象征着一种希望,即使风吹雨打,依然生生不息,表明诗人对未来的美好又重新有了信心。

大师看完苏轼的来信,脸上浮出微笑,旋即回赠一首诗,其中两句这样写道,“何必扬眉资目击,须知千里是同风。”高僧非常了解苏轼的心情,也知道苏轼待人真诚、办事认真,于是就善意地批评了苏轼的为人处世之道,亲眼所见的不平事比比皆是,为何非要执着地去消灭它呢?

高僧读完苏轼的这首禅诗后也写信安慰他,何必扬眉资目击。不过这首诗确实表现了苏轼的旷达情怀,最后一句诗更是余韵不尽,令人深思。苏轼曾写信给他的弟弟说,“眼看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如今在高僧的开导下,他终于懂得“白灰旋拨通红火”,只要自己方向正确,就一定有云开日出之时。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