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苏轼的学佛与参禅

[悟性时光] 发表时间:2023-08-07 04:04:01 作者: 阅读次数:
苏轼的学佛与参禅

苏轼早年受到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追求精神的自由。经历了世俗的坎坷,苏轼将人生的寄托转到禅宗上,在参禅中排遣内心的苦闷。禅宗讲随缘自适、了悟生命、求静且达等人生追求,这些思想在苏轼后期成为他的精神支柱,让苏轼能更好的排解内心的苦闷,将世俗的名利、安危、生死通通抛弃,达到超脱生死的人生境界。

苏轼学佛,不图成佛,也不为来世,只是想在佛教中求静与达。在静与达方面,苏轼认为佛老是相通的,这里的“静”只的是心静,去除杂念,“以自洗濯”。用他的话说,“人能摄心,一念专静,便有无量感应”,人能一心求静,便有无限的能量,不留意于外物,对物没有要求,才能做到淡泊宁静的情怀,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才能摆脱功名利禄,体会人生的乐趣。“达”是指破执,以旷达的人生态度来对待万物,破除偏执。这里的“达”是一种旷达,超脱名利荣辱的心态,对外事外物无所求,投身到大自然中感受自然的美好。

禅宗的“静达观”就是一种圆融,一种无差别的爱,对宇宙、对人生有着深刻的认识,超脱于世俗世界的精神追求。为人们理解世界,思考人生提供了哲学基础。佛家讲静达圆通,心静如水,去除杂念,这就与道家所讲的“涤除玄览”一样,去除心中的杂念,对外物无所求,做到人生之淡泊,体悟万物的情感,与自然同一,体会自然的快乐。

苏轼正是吸收了佛家“求静且达”的思想观念,以平常心看待万事万物的变化,对人生的种种不幸、贬谪看成短暂现象的一个点,而时刻保持着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变化。这是一种情志,一种淡薄、娴雅的气质。

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本诗描绘了一幅“西湖骤雨图”。诗人捕捉到西湖要下雨时的景象,乌云聚集,大雨突降,而顷刻间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善于观察的诗人用诗句描绘出西湖别具风味的美丽景色。望着西湖的美景,作者心潮澎湃,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忘记了世俗的烦恼,对自然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官场失意的痛苦,都在自然美景中化解。一个“醉”字表达了作者享受生活、热爱自然、乐远离世俗世界,追求自适、宁静的人生理想。

李泽厚在《美学三书》中曾经认为,苏轼在禅宗中可以找到一种自我解脱和安慰的方式,远离世俗世界,功名利禄的诱惑而寻求内心的安宁。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