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大智度论札记〉--时间与心念

[佛经讲解] 发表时间:2019-06-14 15:40:33 作者: 阅读次数:

  〈大智度论札记〉--时间与心念(一)

  假始心通无量时,历劫何曾异今日?

  文/见护法师

  金刚经有一句名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现在、未来,佛教中简称为“三世”,大家对这三世似乎最是熟悉不过,可是偏偏很多地方又玄奥难解。

  时间的真相是什么?佛经中说,时间是虚妄的。这似乎是一件大违常理的事。我们明明觉到有时间,有现在、过去、未来,怎么说这是虚妄的?

  其实,有谁体会过“时间”?我们只是看到人事物的迁变,而定了一个共同的度量标准而已。这是一个人为的假相。如龙树的《大智度论》所说:“见阴、界、入生灭,假名为时,无别时。”

  那么过去、现在、未来呢?不可否认的,过去曾发生过一些事情,现在正发生一些事情,未来将发生一些事情。“三世是虚妄不实的”,事实上是指出我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认知,是不正确的,是自相矛盾的。这种不正确的认知又称为“不正见”、“邪见”。那里不正确?这很不容易说明。而龙树菩萨最擅长的,正是指出一般人观念中模糊不清、自相矛盾的地方。在《大智度论》第一卷中,龙树探讨时间的真相,而且证明了三世是虚妄的。

  有人问:“何以故无时?必应有时。现在有现在相,过去有过去相,未来有未来相。”

  一般人认为,过去和现在的“相”,也就是它的性质、特性,很明显的不同。现在正在发生,正在经验感受;过去的感受已经过去了,不再能够感受。上一分钟是过去,昨天、去年、过去世也是过去,所以过去是非常长的;而现在只是当下这一刹那而已。未来则尚未来到,自然无从感受。未来也是无尽的。这“过去相”、“现在相”、“未来相”不是很分明吗?这不就是“时间”的相吗?

  龙树回答:“若尔,一切三世时有自相,应尽是现在时,无过去、未来时。若有未来,不名未来,应名已来。……若过去过去,则破过去相;若过去不过去,则无过去相。未来时亦如是。以是故,时法不实。”

  如果现在相、过去相和未来相是不同的,那么应该只有现在,没有过去、未来!应为“现在”就是“现在存在”,而每一分、每一秒,时时都是“现在”,没有那一时刻我们是在“过去”或“未来”当中,所以一切时只有现在,那有过去、未来?

  而且,仔细再想想,“未来”的定义,就是“尚未到来”,这就是未来的相。既是“尚未到来”,则不存在。“若有未来”,就是如果未来存在,那就不叫作“未来”,应该叫作“已来”了!而如果未来不来(尚未到来),则此未来根本不存在,何有未来可言?

  过去也是一样。如果过去不过去,而停留在现在,那根本不叫作过去。如果过去过去了,那么过去永远消失了,不存在了,那还有过去可言?一个不存在的东西,那有“相”可言?所以说,若过去过去,则破过去相。

  这表示什么?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观念无法成立,这三个观念是自我矛盾的。我们觉得时间在流动,现在变成过去,未来变成现在,这是一种错觉。

  很难相信时间只是一种错觉,可是事实上,人很容易被自己的感觉所骗。很多感觉很真实的境界都是错觉。譬如在船上、火车上,就觉得两边的树木在向后飞奔;晚上走路,就觉得月亮在跟着自己走;科学家发现,钻石和煤炭、铅笔心其实都是同样的物质;爱因思坦也证明了物质即是能量,光与热其实和木头、石头是同样的东西。我们还能盲目的相信自己眼睛所见、直觉所觉吗?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三世的虚妄性。我们知道,一切世间的现象都是无常的,都有生、住、异、灭这四相。简略一点,就说三相:生、住、灭。再简略一点,就说二相:生、灭。这意义是一样的。譬如人,生出来、长大、变老、死去;一个苹果,生出来、维持一段时间,就会烂坏。一切有为法,皆有生、住、灭三相。

  可是仔细想一想。龙树说:“有为法不应有三相。何以故?三相不实故。若诸法生、住、灭是有为相者,今“生”中亦应有三相,“生”是有为法故。如是一一处亦应有三相,是则无穷;“住”、“灭”亦如是。若诸生、住、灭各更无生、住、灭者,不应名有为法。”

  如果一个有为法(如苹果)有生、住、灭三相,那么它三相中的“生”,也是有为法,也应该有生、住、灭。也就是一个苹果的“生成”这一个过程,自应有它自己的“生、住、灭”三相。如此,要有一个“生生”法,来生出“生”。若然,自更应有一个“生生生”法,来生出“生生”。这不是无穷无尽吗?那何时苹果才能“生”出来呢?所以,此理不通。

  相反的,如果苹果的“生”相,没有自己的“生、住、灭”三相,那么这“生”则不是有为法,而是无为法了!“生”是无为法,这不是自我矛盾!

  这问题出在那里呢?

  问题出在我们执着了“生、住、灭”是三个不同的“法”。其实,生、住、灭是不可分开的。在时间上,我们无法把“生”与“住”中间划一条线,说在这一秒钟之前,是苹果“生”的阶段,在这一秒钟之后,是苹果“住”的阶段。所有这样的划分,都是人为的,假立的,会产生如上的问题。苹果的生成、住持、腐坏,其实是一个不可分、无间断的过程。

  同样的,三世也是如此。过去、现在、未来,其实是一个不可分、无间断的过程。我们认为“现在”只是这一刹那,可是“现在”有多短?“现在”如何变成过去?这是不能回答的问题,因为“现在”和“过去”根本不可分割,根本不是二个。就如苹果的生、住、灭三相是一个不可分的过程,现在、过去本来是一体的!只是因为我们的觉性昏暗,所以“过去”的事情渐渐模糊、淡忘。志公禅师说:“假使心通无量时,历劫何曾异今日?”假始过去的事,历历如今,与现在何别?过去如此,未来也是如此,因为众生觉性昏暗,所以不能通达三世。其实三世就只是这一念心!当下这一念心,就含摄过去、现在、未来!如古德所说:“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三世是无尽的,心也是无尽的。

  有禅定的人,渐渐能通达过去未来的事情,因为心本来就是通达三世的,只是凡夫的心,散乱混浊,如风中之烛,如池有波浪,不能了了觉照。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

\

  〈大智度论札记〉--时间与心念(二)

  心无所住,则无所执;无所住则动、静不二,

  无所执则定、乱无别,定乱无别即是不出不入的大禅定。

  文/见护法师

  上一次我们提到,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其实是不可分割的一体。认为“时间”由未来来到现在,由现在流逝为过去,过去、现在、未来这三者历历分明,不相逾越,其实是一种错觉。人对时间的感觉,就是从自心心念的迁变而来。这是为什么一般人,往往因心境的不同,而对时间长短的感受有极大的差别。在静坐之时,很多人觉得时间过得很慢,这是因为心杂乱纷飞,不能安住所致。若能收摄一心,可能而数十分钟已过去了,感觉只是一刹那。对此人而言,在定中的时空与身心已与其他人截然不同了。

  “一心不乱”能达到什么程度?这是无限量的。了解这一点,就知道高僧大德能入定十天半个月,甚至于菩萨、圣者能入定千百年,决不是虚妄之谈,只看定力深浅。而最高的一心不乱,即是无念;既是无念,则时空尽泯,寰宇无踪,老和尚所谓“释迦牟尼佛也找不到你!”

  上次也提到,一切有为法,皆是生灭无常,但是有为法生、住、灭这个过程确又是无间断、不可分的。所以,要指出一个苹果何时生成,何时坏灭,是不可能的。这即是不生不灭。这个苹果,事实上,与苹果树,乃至于整个山河大地,皆是在一个共同的,不可分割的,无止尽的迁流变异之中。故不生不灭,不是静止不动,而是指法与法(物与物)之间,这种不可分割,而又无常流变的现象。不可分割,故无自相(我相)、他相,自、他的独立生灭是虚妄的,是错觉。无常流变,故法无定法;因缘聚合,似乎有各别相(如苹果)生起,因缘散灭,似乎有各别相坏灭。众生在这似有相中,便起了种种的贪爱执着;似无相时,便起了悲伤怨恼。其实一切法,非有相,非无相,不属有、无两边,故称“中道”;看破此一切虚妄之相,即是“实相”。一切法无有定性,故称为空性。如龙树说:

  观诸法生时、住时,则为有见相;观诸法老时、坏时,则为无见相;三界众生,多着此二见相。是二种法,虚诳不实……若不堕此有、无见,得中道实相。(卷十五)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诸法为何是不生不灭,为何其生、住、灭三相是虚妄的。龙树说:

  行者观心生灭,如流水、灯焰,此名入空智门。何以故?若一时生,余时中灭者,此心应常。何以故?此极少时中无灭故。若一时中无灭者,应终始无灭。

  若任何一个法──一个心念,一个现象、一个物件,若能暂时停留一秒钟完全不变,那它就应该永远不变,永远不灭。为什么?如前所说,任何有为法的变化,是牵涉到整个宇宙、整个法界,没有法是独立存在的。所以永嘉大师说:“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若一个心念可以停留一秒钟,表示它在这一秒钟之中,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与整个法界脱离了关系,也就是独立于此法界之外,那么它永远不可能与此法界产生任何关系。而事实并没有任何法是如此的。所以,任何法,心念也好,物质也好,只要有所变化(而有为法必定是有变化),就表示它是时时在变异之中,没有一刻是不变的。如此观察思惟,则能悟入空性的智慧。

  复次,佛说有为法皆有三相。若极少时中生而无灭者,是为非有为法。

  更何况,心念、物质,皆是有为法。若有一法能停留一刹那不变的话,那么在这一刹那,它就不是有为法,而是无为法了。若是无为法,岂可再有变异?

  由此可知,生、住、灭三相,不可能各别生起。若有一法,在其生起的一刹那,没有住、灭的话,它当下便是无为法了,因为在这一刹那它没有变异。同样的,若一法住时,没有生、灭,它便是无为法,永远不应改变。

  生、住、灭三相既非各别生起,那么它们是同时存在的吗?龙树说:

  又生灭性相违,生则不应有灭,灭时不应有生。以是故,一时不可得,异亦不可得,是即无生。若无生则无住、灭。

  “生”的定义,就是与“灭”相违,怎可能同时并存?所以,生、灭同时也不可能,不同时也不可能。这显示了我们对于物质界、精神界,一切法有生有灭的观念,是错误的,根本是自我矛盾的,不符合事实观察。也因此,佛法中说一切法,生不可得,灭不可得,是即无生无灭。在整个法界的浑然流变之中,似有自、他相生,似有自、他相灭。

  了解这个道理,则能不落入生与灭、有与无、常与断等二边的分别,如三祖信心铭所说,“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心若不异,万法一如”。离此二边,名为中道。而事实上,离无所离,所谓生灭,本来即是不生不灭;生灭是假相故,一切有为法,即是无为法;而众生本自无缚,只因落入二边分别,见有自他相,于相妄生爱着,故称为迷。

  了解了一切法,没有一刻是静止不动的,则世间没有所谓“静止”,一切法皆是在动当中。科学家也证实了这一点:原子或能量,没有一刻是静止不动的。一切看起来静止的东西,桌子,石头,高山,大地,皆在运动,只是我们的心粗,不觉察而已。若然,则“动”“静”这种分别并不是相违背的,动、静也是一如的。流水也在动,桌子也在动,只是流水动的程度比较大。然而一切都在动,只是动的程度有差别,在逻辑上,等于说一切都是静的,只是静止的程度有差别。桌子是静,流水也是静,只是桌子比较静;“动”、“静”只是描述相对运动(relative motion)的两个不同的名相。我们以为打坐是静,走路是动,其实打坐也是动,走路也是静。

  这代表什么呢?我们以为静坐时,外无杂扰,内身不动,可以得到禅定。其实静坐时,内外也不是不动,只是“比较静”。既如此,则知禅定的心,本来不是须要依靠静止的内外境;真正的禅定,不是静止的心,因为根本没有绝对的静止。不论内外环境是“比较静”或“比较不静”,心都能不为境界所动,才是真正的禅定。如六祖言:“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如此可知,无论在何时何地,心都可以在定中的,这即是“不出不入”的大定。

  为什么心时时可以在定中?这念心本来无住--没有一个念头能停止一刹那。唯其如此,它也本来时时在定中。为什么呢?心无所住,则无所执;无所住则动、静不二,无所执则定、乱无别,定乱无别即是不出不入的大禅定。如龙树言:“菩萨不取乱相,亦不取禅定相;乱、定相一故,是名禅波罗蜜。”故我们禅堂中有一句话:“动静元是虚妄,日用一切现成”。六祖言:“本性自净自定。”自心本无住,无住即是涅?,此心本在定中,只是见境生心,忽而贪此,忽而憎彼,假名为乱心。了达一切相皆是不实,皆是空性(不定性,变易性,无自性),心能无所著,能作主,即是自在解脱。了达此理,生死、涅?,有为、无为,本来无二。

ad8
推荐阅读
ad10
精彩推荐
ad5
推荐内容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