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要在佛法上有所觉悟,《心经》里的这3个字,才是至关重要的

[佛教传播与发展] 发表时间:2023-08-02 04:08:13 作者: 阅读次数:
要在佛法上有所觉悟,《心经》里的这3个字,才是至关重要的

《心经》虽然只有260个字,却是字字殊机。“无挂碍”这3个字在这本经书中是很容易给忽略的,因为人们往往觉得做到”无挂碍“很容易,却很少有人悟到:越是容易做到的事,实际上就是最难以做得到。

佛像

其实”无挂碍“不只在佛法上,就是在现实的生活也非常重要。但真正能做得到的却没有几个人。《红楼梦》里的那首”好了歌“的本意也是希望能教人做到”无挂碍“,可见做到“无挂碍”对于人的心理和觉悟有多么的重要。

当一切都没有了,也就没有挂碍了。没有挂碍了,也就没有什么好恐怖了。这个时候只有真实存在,也就是到了自在究竟的境界,这也就是传说中所说的“涅磐”之境。

“无挂碍”正是因为离一切有。才有现一切的自在。

佛像

“现自在”是有情生命觉悟的开始。因为觉情就是自知,自知要从观自在开始,所以观自在者,就可以称菩提,因此《心经 的第句话是“观自在菩萨”。但求觉悟未必得觉情,经过现自在 而至无所得, 一切不得,这个有情生命就真的觉格自知了,就真的当得起菩萨的名字了。放说“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观自在的过程, 就是认识真我的过程。而认识真我的过程, 其实就是认识非我的过程。 因为真我不可见,可见皆非我。而人 们往往把非我当成了我,所以总是困感,难得觉悟,不能自知。

《心经》讲的观自在过程,就是不断剥去非我的过程,直至无所 得。这个过程就叫“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观自在”的过程,是 -个“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过程。 离有则无挂碍。

佛事法场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是知非我而离非我的过程,这个过程也 是“照见五蕴皆空”,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 是色”的过程。所观一切有皆空,“是诸法空相”,因而也就一切 有皆离,一切有不得。因为这个过程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 以“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离一切有而不得,则得我自在本来,这是生命觉悟的境界, 故称“菩提萨缍”。“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就是依此觉悟,就是居 此自在本来,即是自知真我于是凭真我而见,则知所见一切非我, 所以才会“心无挂碍”。

前面讲了一连串的无,都是在讲自在观。由自在观,而知一切所见皆非自,自本无有, 所以讲连串的无, 就是要说“心无挂碍”。

佛莲花

人自觉之后,依自在面观,即知所观见的一切,都不是我。 虽然我可以落在这些东西上面,但是我不再受它们的牵绊,不为 其所羁缚,所以“心无挂碍”。 说“心无挂碍”,并不是说这些东西都没有了,是有而不住, 所以才“心无挂碍”。

如果如果真的是没有了,就谈不上“心无挂 碍”了。 所以“心无挂碍”不是它没有,而是我没有。它有它的,我 没有它,我就不挂碍于它。我不挂碍于它,就不被它所束缚,不 为它所困苦。

无挂碍即解脱,“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没有挂碍,没有牵缚,没有困苦,我就没有恐怖。 “苦厄”是心中的“恐怖”。“恐怖”是从哪来的呢?是从“挂碍”来的。所以这句话是说,心中“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而心中 “无有恐怖",就“度一切苦厄”了。 自知真我,自在自觉,自见自主,我就不再被它左右,不为 它所动,这就叫“无有恐怖”。所以人心中的恐怖和苦厄,都来自于对它的挂碍。一旦无挂碍,我就解脱了。

西藏佛寺

所以这句话,是讲解 脱的。 有挂碍即困缚,人生的一切苦厄,都来自于挂碍。无挂碍即解脱,一切皆空,有亦是空,无所挂碍,我于是得自在、自觉、 自主、自由。 究竟无得即涅擊。 “无挂碍”也叫“远离颠倒梦想”。

因为我若以它为真,执有而住,我就不知“诸法空相”,而被诸法诸有所困缚。但这是我自已颠倒了知见,把假有当作了真有,把虚幻当作了真实,把泡影 当作了实体,并且在它上面生出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各种各样的情感,各种各样的看法,各种各样的理解,各种各样的追求。而 这.切,都属于梦想,于是我就进人到了“颠倒梦想”之中。

在这句话的前面,《心经》讲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 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 亦无得”,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佛家所讲的道理,此时这切全部 属于“颠倒梦想",全部不着,都无挂碍。

佛学院发证书

《心经》在说无的时候,很有意思,是先从实际说起的。先说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 法",这些都是从自然存在上讲的,是自然存在上的有。而“无眼 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则由存在之有转向看 法之有,即由物有转向观有,由自然存在转到观念存在。

用现代话说,就是由客观转向主观。这种转有什么意义呢?有,这样一 转,就从那边转到这边来了,由它在转到自在上来了。然后又接 着说“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是进一步再转,即由主观转到道理上来,转到人们平时听说和理 解的佛理,原来佛讲的这些道理,也是“颠倒梦想”,如果你信了 这些言说,或者着在自己的理解上,你就还在“颠倒梦想”之中。

佛书法

观音菩萨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学佛的人,常见的俗知俗解, 他已经不着了,没有兴趣,也不会当真。但是佛说的道理,他” 定会当真。但是佛讲的道理与世俗的道理,其实都是道理,.且观自在而得自在,依自在而观,即知一切道理, 无论是谁说的,都是“颠倒梦想”。

佛讲的道理是让你见真实的,如果你见了真实,就没有道理 了。如果你没有见真实,而是着在他讲的道理上,你就得了道理,没有得到真实,你就落在颠倒梦想里了。

佛境

见到真实,得了自在这个人就得解脱了,他就知道理是活 的,横说整说都可以,因为没有理,讲理是为了让你得解脱,如 果你没有得解脱,反而把理执着起来,给自己再加道束缚,你 就没有觉情,反而落在顺倒梦思里了。所以虽然是佛理,也不. 定能使人觉悟,也可能会使人颠倒。

佛讲了很多道理,讲了很多法, 都是让人远离颠倒梦想的。 但你是不是能远离颠倒梦想,那就不定了。

因为道理且讲出 来,就成了一个东西,成了一个有,成了一个可知可见、可学可 解之物,它就落在五蕴之中了。你若因此执着,你就掉在颠倒梦 想里了。所以自古学佛的人很多,成佛的人很少,他们在哪悟呢?都在“颠倒梦想”里。 就因为如此,观音菩萨在讲一切皆无时,特别把佛讲的道理 也举出来,告诉舍利弗这些也在其中,也概皆无, 才能“远离颠倒梦想",得见真实。

千手观音

学佛的人,于观自在时,一切不着,连佛讲的话也没有了, 连“苦集灭道”也没有了,连智慧也没有了,连功德福德也没有 了,他就真正“远离颠倒梦想”了,而到这个时候,就到了“究 竟”之地。这个地方,就称为“涅架”。 所以最后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得即颠倒,无得即涅檠。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