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般若法门的核心、精髓——心经

[佛教基础知识] 发表时间:2023-07-23 04:24:11 作者: 阅读次数:
般若法门的核心、精髓——心经

佛陀三十几岁时,坐在菩提树下悟道,此后讲经说法49年,传授八万四千法门,教诲我们怎么样在现实的、流转的、顺向的生死当中,调转头来,走上一条解脱的路,熄灭种种的痛苦与烦恼。

▲在书架上摆放着的大藏经

引用自《解深密经》玄奘译本,佛陀总结自己这一生的教法,将其分成了三个历史时期。

「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 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稀有,一切世间诸 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法轮,有上、有容, 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 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虽更 甚奇、甚为稀有,而于彼时所转法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 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 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 轮,第一甚奇、最为稀有,于今世尊所转法轮,无上、无容,是 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引用,玄奘译解深密经)

这也就是我们在《金刚经导读》课程中听到的佛陀的三时判教,佛教史称三转法轮。

在这些经、律、论三藏典籍中,《心经》属于二时教法,是佛陀在灵鹫山教授“般若”法门的核心经典。也是译数最多、译文最弘,传诵最广的佛家典籍,只有260个字.却基本涵盖了“般若”法门的核心教义,深受大家的喜爱。

▲书法家赵孟的心经

历史上,《心经》有很多译本,可考的至少有11次汉译,其中有9个译本留存了下来。

《摩诃般若波罗蜜咒经》

吴·支谦译缺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402-413年)略本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玄奘译(649年)略本存

《般若波罗蜜多那经》

唐·菩提流志译(693年)缺

《摩诃般若髓心经》

唐·实叉难陀译(695-710年)缺

《佛说波罗蜜多心经》

唐·义净译(695-713年)略本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别本唐·法月译(初译)(738年)广本存

《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法月译(重译)(738年)广本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般若共利言等译(790年)广本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智慧轮译(847~859年)广本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法成译(敦煌石室本)广本存

《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宋·施护译(980~1000年)广本

《到达彼岸终极智慧心经》

现代·元吾氏译(1965~-)存

▲(由净名精舍学员发起,团队精心编校的梵汉对读本《心经》,汇总了梵文原本和其中有代表性的五个译本,面向大众免费结缘)

佛经分经律论,经就是表述佛说。但是大家注意,这一部《心经》是佛亲口说吗?不是的,这部《心经》一会儿我们后面看是观自在菩萨说的。

那么,在佛教典籍中,佛所说的才能叫“经”,那观自在菩萨说的能叫经吗?

如果只是观自在菩萨说的,那确实不能叫经,但是我们现在念的《心经》是节本,是《大品般若经》600卷中的一节,来自玄奘法师的译本。

心经的全本依然是以“如是我闻”开头,从如是我闻开始,是观自在菩萨给舍利子(也叫舍利弗)说法。舍利子是佛陀的一个大弟子,称为智慧第一的弟子。

那么观自在菩萨给舍利弗说了这么一段法之后,佛陀说如是、如是。什么意思?就是称赞:说的对啊,说的对啊。也就是观自在菩萨这一段话被佛陀认可了,那么被佛陀认可了的也被称为是佛说,大家理解吧?被佛陀认可了的也被称为是佛说。

所以我们说佛经里是佛说,至少有两种情形,一种就是佛陀自己亲口所说,第二是佛弟子说,但是说完之后被佛陀认可了。只要被佛陀认可的佛陀弟子所说,我们也被理解为佛说,我表达清楚了吧?

所以《心经》从头到尾这个主要内容都是观自在菩萨说,但是说完之后佛陀认可了,如是如是,就是这样,就是这样。被佛认可的也被称为佛说。

在《心经》的这个经名当中的“心”,对 应着的梵文是“hrdaya”,“hrdaya”这个词它的基本含义就是“心脏”。 在这里引申它的意思,是“要点”、“要义”、“核心内容”。

所以,《心经》是讲什么的?是讲般若波罗蜜多的要义、要点的。大家要注意, 我们汉语这个“心”字,有的时候表示的是思想,比如说“你用心想想”,这时候的“心”,表示的是“思想”。

但是在《心经》的这个名字 里的这个“心”,不能做“思想”解,它是“要点”、“要义”的意思。 在《心经》的经文当中,后边有一句叫做“心无挂碍”,而“心无挂碍”的那个“心”,可以理解为是“思想”,它对应的梵文是 Citta。

所以大 家注意,我们同样翻译成汉语的一个“心”字,其实我们对照梵文原本,它是两个不同的词。所以讲到这儿,大家理解了,《心经》是讲什么的?是讲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法门的要点、要义的。大乘佛法修行的 核心是“六度”,“六度”的核心是“般若度”,而《心经》就是讲“般若度”里面的要点、核心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心经》这部经非常重要的原因!

▲图为2017年于老师讲授《心经》三十周年纪念活动现场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是经文的第一句话。那么一上来出现观自在菩萨。鸠摩罗什译做观世音菩萨,这是一个现在大家还搞不清楚,还在争论的一个问题。

大家看这个梵文,观自在菩萨是“ārya-avalokitevara”,大家看梵文第一句话,“ārya”,“ārya”是什么?就是圣者的意思。而“avalokitevara”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观世音菩萨的梵文的名字。

那么这个名字其实是由“avalokita”和“īvara”,这两个词组成的。

“avalokita”什么意思?大家你看“lok”这个词眼熟不?会英文的看它眼熟不?这个跟look的模样太像了,不就是差一个o字吗?

实际上梵文是欧语系,他们都是同源的,这个词根就在这儿呢,look是什么?就是看,英文也是look。所以这个东西翻译成“观”没问题,观就是看。它的词根就是lok,就是从词根演化出来的,lok,所以英文也是look,就是看。

“ivara”是什么意思?free,自由,自在。这个词在印度出现的特别多,所以“ivara”就是自在,自由。所以我们就把这个名字翻成“观自在”,没有问题的。

那怎么有会翻译成观世音了呢?大家看,“avalokita”跟后边的“īvara”的ī,a跟ī一拼到一起,按照梵文的规则就变成e。

关键就在这个字母上,如果是ī,那它后边一定是“vara”,一定是自在,如果这儿是字母a,是a,那就是“avalokita”加“svara”没有e,“svara”就是声音,那就是观音。

所以现在学术界也争论不清,你说鸠摩罗什这么大的翻译家,他总不能把“īvara”给处理成“svara”,但是也许在传抄的过程当中,这个字母历史上可能出过传抄的差异,有的本子传承e,有的传承a,传承e的就翻译成了观自在菩萨,传承a的就翻译成了观世音菩萨。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不同翻译?这个历史到现在还有争议,我们不多讲了,实际上观自在,观世音这在佛教里是一个名字。所以鸠摩罗什喜欢翻观世音,大家注意玄奘译本从来都是译观自在,玄奘从来不译观世音。所以你如果声称是玄奘法师翻译的里边出观世音,那一定是中间有错误。

所以这里说的观自在菩萨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观世音菩萨,当然这是狭义的。从广义的讲我们也不必纠结,说这个观自在一定是观世音吗?那么为什么他译观自在?不译观世音?我们也不必纠结。

其实作为菩萨,观自在就是能够观诸法自在的菩萨都是观自在。菩萨里重名的多的很,咱们人不也有重名的吗?那菩萨里也有很多重名的。所以观自在就是一位菩萨,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就是那位观世音菩萨。

大家注意,观自在菩萨是在甚深的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当中开始说法。那么,他是对谁说的呢?这里边译作舍利弗。实际上看,这个人的名字就是我们刚开始看到的这一大段梵文词,叫Sāriputra。Sāri我们音译成舍利,putra就是儿子。

所以你看这个鸠摩罗什译作舍利弗,玄奘就译成舍利子,子就是儿子。这个人的名字叫Sāriputra,他的名字是舍利的儿子。那么Sāri是谁?Sāri是他妈妈的名字,他是一个叫Sāri的人的儿子,所以他随妈妈的名字叫Sāriputra。所以你注意,在那个时候印度有的人是随母姓,这是由母系文明的遗存,大家理解哈。

你看现在咱们儿女都随爸爸的姓,都随妈妈走。你看这个人他的妈妈叫Sāri,所以他叫Sāri的儿子,Sāriputra,舍利子,这个是个人名不需要多讲了,是释迦牟尼十个最重要的弟子之一,而且被称为叫做智慧第一。可想而知,这个弟子相当杰出。

那么实际上,心经就是这个舍利子在这一次法会上问观自在菩萨,说观自在菩萨,如果一个善男子善女人想深入般若波罗蜜多的话,他该怎么样的修行?

是舍利子问了这个观自在菩萨这个问题,所以观自在菩萨这个时候深深的进入了般若波罗蜜的境界,然后开始回答舍利子的问题,所以他就喊了一声舍利子啊,Sāriputra,他对舍利子问的问题。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句话从字面上看是什么?色不异空,异就是不同,不异,就是没有不同。就是色跟空没什么不同,空跟色也没什么不同。

“五蕴”,这是佛教里边对凡夫境界的一种分类方式。也就是把凡夫境界,把它分成五种状态,这就叫“五蕴”。其实在佛教 里边,对于我们凡夫境界的这种分类方式,不 只是“五蕴”这一种,有很多种。

常用的是三种,这最常用的三种分 类方式在后边的《心经》的经文当中都出现了。这里出现的就是第一 种方式:“五蕴”。“五蕴”就是把凡夫境界自以为的真实的存在,分 成五种状态,分别起名为“色”、“受”、“想”、“行”、“识”。

那这是依 据什么划分的呢?这个“五蕴”的打头跟结尾的“色”和“识”,分别 表征我们凡夫境界的存在的那种纯物质的存在形态和纯精神的存在 形态,“色”是纯物质的,“识”是纯精神的。

中间的“受”、“想”、“行”, 就是当这个众生的精神的存在形态,与这个色法 这个纯物质的存 在形态,发生作用的时候,而产生的三种精神状态。

而“受”就是偏于 “色”的,是比较被动的,“行”就是偏于“识”的,是比较主动的。这个 “受”,就是当我们内在的精神与外在的物质发生接触的时候,“受”就 是一种比较单纯的、一种被动的领纳,一种接受。而“想”,就是当我 们的内在心识与外在的物质发生接触、发生作用的时候,在“受”的基 础上,而产生的进一步的精神活动,比如说“联想”、“分析”。

而那个 “行”,就是当我们内在的主观精神与外在的物质发生作用的时候,有 了“受”、有了“想”,而这个时候在“想的”基础上,又产生的那种非常 主动的去做、去行为的那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就会驱使出种种 的行为,这就叫“行”。

那么我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大家就好理解这个 “受”、“想”、“行”。比如说,一个人走进办公室,端起自己的水杯喝 一杯水,喝一口水。

可是当这个水接触自己嘴的时候,他才感受到这 是一杯滚烫的水,一下子就把自己的舌头烫了,感到很刺痛,这就是 “受”,这种刺痛的感觉就是“受”,就是一种单纯的对这杯滚烫的水的 一种被动的一种领纳,就是“受”。

那进而一定会产生“想”,你就会想: 哎,我离开办公室这段时间,是谁把我杯子里倒上了这么滚烫的水? 自然就会联想,就会分析,这就是“想”。

哦,联想的结果:这是小李, 肯定是趁我不在办公室的时候,他把我杯子里倒上了滚烫的水,你看 等他回来,嘿嘿,看我怎么跟他讲道理,我怎么教训他的。一会儿, 小李进屋了,你指着小李就要批评他:你为什么在我杯子里倒了这么 滚烫的水,也不告诉我一声?

你小子干这个事儿太缺德了。你上去就 给小李打了拳,哦,这就是“行”。所以“受”是很被动的领纳,而“行” 是很主动的,是驱使着产生行为的心理活动。

当然,我还要补充一句, 这个“色” “五蕴之色”的“色”,与“六尘”之“色” 我们后 边要讲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六尘 之色”的“色”,在这个名言所涵盖的范围上,是有点儿区别的。

“五蕴 之色”的“色”涵盖的范围大一些,它不仅仅是对应于我们眼根,我们所 见的种种的色彩、颜色。而“五蕴之色”的“色”,大家注意,刚才我说了,是表示一种纯物质的存在形态,这种纯物质的存在形态,我们可 以把它理解,是一种有质碍的存在。

质,就是“质量”的“质”,碍, 就是“妨碍”的“碍”。就是有相当密度的那样一种物质的存在形态, 叫“色法”。“五蕴之色”的“色”,比“六尘之色”的“色”所涵盖的 范围要大些。

《心经》的结尾处,观自在菩萨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真言,我们也叫做咒子,这个咒子你去诵持的话,你就会获得观自在菩萨对你的加持,加被。特别是末法众生,佛菩萨的加被是需要的。

观自在菩萨在说这个咒子之前,对他有一个赞美,说这个咒子是什么呢?

是大神咒,其实梵文就是mahā-mantro,就是一个很大的咒子,是个大神咒,是大明咒。mahā-vidyā,明就是光明,能够照破黑暗,打破无明。

是无上咒,这个咒子是无上的,也就是里边包含了,包容了观自在菩萨的无限的悲心,是无上的咒。

是无等等咒,等是什么?等就是等同,没有跟它能够等同的咒子。

所以下边个咒子重要不重要啊?太重要了。观自在菩萨说了一个咒子,这个咒子能除一切苦真实不需。能够除掉我们众生一切的苦难,而且是非常真实的,大家不要怀疑。如果你带着一种虔诚的心去持诵下边的咒子功德是无量的。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注意这个咒子叫什么咒?就叫般若波罗蜜多咒。

揭谛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什么是“般若”?什么是“波罗蜜多”?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