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洛桑陀美仁波切:思惟十二缘起

[佛教基础知识] 发表时间:2023-11-18 04:07:14 作者: 阅读次数:
洛桑陀美仁波切:思惟十二缘起

以十二缘起做思惟,共分十二缘起支分的差别、十二缘起支分所包含的内容、十二缘起含摄了几世的因果关系、十二缘起所总括的意义共四个部分。

第一、介绍十二缘起支分的差别

十二缘起(无明支、行支、识支、名色支、六处支、触支、受支、爱支、取支、有支、生支及老死支)的第一为无明(犹如盲妪)。

所谓无明,就像处在巨黯的黑暗一样,所以称为无明。

《俱舍论》中说:“无明犹如非亲非实等。”就是说,无明是非亲友及非真实亲友。非亲非实不完全表示否认阻止“亲(取亲爱)”和“实(真实)”二者,亦非除此二者以外的其他;而是说,无明与我们最亲爱的“明”和“真实”是互相违背的。“无明”就是无法遮止对治它的“明”,也无法遮止“明”以外的其他东西,而是无明和明是互相违背而已。只有明才能真正对治无明,所以,这个“明”对众生而言,是最亲密的,最真实的。

对治无明的“明”是指正确明了众生的无我真实义而言,因此,其所对立(违背)的是众生的“我执”之“坏聚见(萨迦耶见)”。这就是法称论师对无明的解释(认为坏聚见是无明的根本)。

然而,无著及世亲论师二位兄弟主张无明与蒙昧无知两个不同而做解释。对于实相而言,其有颠倒执著及愚昧无知两种因素,这两位论师是按后者做阐释的。总而言之,对于无明来讲,其根源不属于邪

见,而是属于不了解的范畴。我们无论执持哪一种见解,对治无明最重要的还是属于无我的智慧。

无明的反面就是明慧(明了智慧)。对于无我智慧的解释,以理论为主的法称论师及其弟子等,以及由经教为主的无著、世亲论师及其弟子的究竟见解是一致的。前者主张无明是由颠倒妄执而引起的;后者主张无明的原由是未能明确其意而以蒙昧无知所引发的。

在《集学论》中把愚痴无明分为两类,就是对因果的无明及无我空性的无明。前者能积集堕生恶趣的果报,后者能招集受生善趣的果报。不知因果的道理,就难免行恶,因此,堕生恶趣;不明无我性空的道理,所做的善业只不过仅生善趣而已。

十二缘起的第二支为行支(犹如陶师)。

所谓行支,就是造业。有引生恶趣的非福业及引生善趣的业。引生善趣的业,又分为引生欲界的福德业及引生色界、无色界善趣的不动业。

十二缘起的第三支为识支(犹如猕猴)。

所谓识支,在经中曾说是六识。这里主要指主张阿赖耶的行者为阿赖耶识(八识),不承认阿赖耶者为意识(六识)。

因众生愚昧无明而造恶业,此中产生苦苦之果,造作不善业,其恶业之习气所染之际,这时的神识是属于因位时的神识。依这个因,而造成了未来投生恶趣,所入胎时的神识是属于果位时的神识。

同样的道理,由于众生对无我空性的道理而愚昧无明,以为善趣的苦是安乐,执苦为乐,所以,积集了福德业及不动业,这时的神识是属于因位时的神识。依止这个因,而成为将来受生善趣欲界、色界及无色界,所入胎时的神识是属于果位时的神识。

十二缘起的第四支为名色支(犹如入船)。名是指受、想、行、识非色蕴的四蕴;色是指色蕴。色是如果受生无色界时,只有其色的种子,而没有实色。除此之外,其他(欲界天众、色界天众等)阿布丹(梵音,住胎第一个七日时)都有色蕴,应当推知。十二缘起的第五支为六处支(犹如空宅)。所谓六处,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若是胎生,最初神识进入父精母血之中,第一个七日中凝结成阿布丹。诸蕴增长,胎儿逐渐形成眼、耳、鼻、舌四根,身根及意根在阿布丹之时就存在。

若是化生,在结生之际,诸根同时形成,没有渐次生长的次序。

若是卵生及湿生,除了住胎的情况不同外,其余的情形皆与胎生相同。上述内容在《本地分》中曾有所阐述。

因此,名色(五蕴)的形成,就表明了身体主体部分已经成就;六根的形成,也就表明了身体的体支已经成就。六根可以受用六尘。对无色界的众生来讲,没有眼、耳、鼻、舌、身五根,意根是存在的。

十二缘起的第六支为触支(犹如接吻)。六根、六境(六尘)、六识三种因缘和合,就对外境产生乐意、不乐意,以及乐不乐意(中庸),取其三境(乐意、不乐意、乐不乐意)外,又说“六处的缘故”也表示了六境及六识。

十二缘起的第七支为受支(犹如眼中箭)。以“触”取喜欢、不喜欢,以及喜不喜欢三境,而随着产生乐、苦、不苦不乐三种感受。

十二缘起的第八支为爱支(犹如饮酒)。所谓爱,就是对于爱受

产生贪欲,不愿失去,对于苦受,欲想远离的心态。

所谓“以感受的缘故而产生爱”,就是说,由于无明的缘故,以触缘而产生爱受,若不存在无明,虽有感受,也不产生爱受。

由此可知,触是指境的受用;受是指生受用及成熟受用。前者是根、境、识三缘结合而生三境(乐意、不乐意、乐不乐意三境,是境的受用);后者是由触产生乐、苦、不乐不苦之感受,随生三毒,感受轮回果报。如果触受圆满,也就是受用二者圆满。爱又包含了三界的三种爱,依次是欲爱、色爱、及有爱(无色界所引发的后有的有爱)。

十二缘起的第九支为取支(犹如摘果)。所谓取,就是对四境,产生贪欲。四境,就是指对色声等五欲境的贪欲:除了坏聚见以外的诸恶见;与恶见相应的恶戒或恶行;萨迦耶见(坏聚见)。这四境以五欲尘、见取见、戒禁取见以及坏聚见而导致了欲取、见取、戒禁取和我语取。这也是对四境依次而言的。

十二缘起的第十支为有支(犹如孕妇)。所谓有,就是对原有的神识(因时的神识)上,熏习业力的习气,然后再加上爱取的滋润,所以,变为引生后的神识(果时的神识)。其实在这果时的神识上,假立了一个“有”的果名。

十二缘起的第十一支为生支(犹如生子)。所谓生,就是指四生(胎、化、卵、湿四生)之中,最初神识结生(八胎)的情况。

十二缘起的第十二支为老死支(犹如负尸)。老就是诸蕴成熟后转变衰相;死就是诸蕴分散息灭的现象。果时的众生生后叫“产生”;名色支至受支之间所引发的一切属于“老死”。

第二、说明十二缘支分大略所包含的内容

在《集学论》中说:“十二支分所含摄的内容,是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及所生支四种。能引支包括无明、行及识三支;所引支包括名色、六处、触及受四支;能生支包括爱、取及有三支;所生支包括生及老死二支。”

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两重因果,使一位众生显示受生一重因果,或者是两重因果呢?若以一重受生的因果来讲,从无明、行二支为因,引生果位的神识、名色、六处、触、受之间是一重的因果,再无法生起爱、取、有、生、老死诸支,因此,一重受因果,难以成立。如果以两重受生的因果而言,后者(第二重因果)因果方面缺少无明、行和因位的神识。前者(第一重因果)因果之中,可缺少爱、取、有支,这样就能否成立?回答是,完全可以,没有任何过失。能引因的无明、行和因位时的神识,也就是能生因的爱、取和有。中阴身的因位时的神识受生时,也要依止爱、取的滋润,才能形成果位时的后有(未来生),此间(第一重因果)已包括爱、取、有三者;若引生了所引的果位神识、名色、六处、触及受五支,就产生了后世的生命,其中已包含了生、老死支,所以,两重受生因果的说法,是合理的。

既然能引支及所引支,已包括能生支及所生支,为什么又讲两重因果的道理呢?那是为了分明所引果的苦谛及所生果的苦谛之性相各自不同的原因。前者所引的果位时含藏有种子,还未造业,未形成自体,还没有起惑造业。因此,这时的苦,变为未来的苦;后者所生的果位时,以爱、取的润发,产生烦恼而造业,形成痛苦,所以这时的苦也就是现世的苦。

另外,果的受生有两种因,是以能引因引起的果和由所引果而生起的能生因,所引起的果。为了认识这两种因素,因此讲说了两重因果的道理。

在《本地分》中说:“又人提问:从识乃至受的所引支,以及老死的所生支,既然互相是夹杂的性相,为什么又要分为两种不同的性相呢?回答是:为了说明两种不同痛苦事性的缘故(两种不同的苦谛),以及说明所引果,所生果二者,是以能引因及能生因两种不同的受生因中产生的,所以才成立了两重因果的区别。”

又说:“有人问:哪些支是由苦谛所包含,成为这世的苦谛呢,回答是:生与老死二支。又问:哪几支是成为将来要造受的苦谛呢?回答是:识、名色、六处、触及受五支,这五支中含有业习的种子,因此,将来起惑造业时会感受苦果。”所以,能生支的爱与引发的爱的受,此二者并不是一重缘起。引发爱的受是另一种缘起果位(就是说,能生支的爱、取、有与由爱、取的滋润,而取后有的识,名色、六处、触及受的所引支,这二者不是同一重缘起。爱、取、有的第二重因果的能生因;从识到受是第一重因果的所引果,一个在因位时,另一个在果位时)。

对于能引及所引而言,以四个方面应当了解。其一、所引的方面,应当了解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受支四支半(半支属果位识、另半支属因住识,这两个半支皆属能引之中)。

其二、所引支是以什么而引的?是依无明、行以及因位识二支半所引的,因此,这二支半是属于能引因。

其三、如何从能引因,而引至所引果的?是由于因位识中,含藏有业力习气的种子所染发的缘故。

其四、所引的规律,就是这些种子遇到爱、取等能生因,由爱的滋润,而有欲取、随着产生后有,所以,从因位识转变成果位识了。

至于能生及所生来讲,以三个方面应当懂得。

其一、以什么而能生因呢?是以爱缘取而能生因。由贪而对乐苦产生取,后有由此产生。

其二、以哪些为所生之果呢?是生及老死为所生果。

其三、如何而生的呢?是由行染于识的业力习气,使其习气成为一股强大势力的缘故。在《缘起经注释》中,单独把生支作为所生支,将老死归纳在生支以后的过患之中。因为老死是生以后才出现的现象,所以,归属在生的过患之中。

由此可知,我们对因果的道理产生迷惑,由无明行不善业,在识中播种了恶习的种子,成为将来受生三恶趣的因,从果位识至受,形成苦果(这些都来自恶习种子因位识)。再者由爱与取二者不断地润发,使这些恶习转弱为强,来生堕恶趣,感受生、老等。

又,对于无我之理产生愚痴,由无明而对欲界所涵摄的戒律等做福德善行,以及上二界所涵摄的四禅八定等做不动行,而在识中播种了善习的种子,成为未来受生欲界、色界、无色界天的因,从果位识

至受,形成乐果。再由爱与取反复润发,使这些善习转弱为强,来世受生善趣,感受生等。

总的来说,这十二缘起支,含摄在烦恼、业及苦道之中。龙树菩萨曾说:“无明支、爱支与取支是属于烦恼;行支及有支是属于业;剩余的其他七支是属于苦的范畴。”

《佛说稻秆经》中说:“十二缘起支摄为四因:无明播种者,在业田中播下了识的种子,以爱的水所润发,在母胎中形成了名色的幼苗来。”

第三、说明十二缘起含摄了几世的因果关系

在能引支所引支中间,可以容有无量劫长时间的间隔,也可以来世生起,或间断二世者也有之。至于能生支和所生支中间,不需要间隔,十二缘起,最快者二世就能完成。譬如:现世造的是来世受生天道的善业,现世中就以无明造业,并以行支所造的习气种子,含藏在识支中,这二支半及临死以前,爱、取、后有三者已经圆满,产生来世之生命,生于天道,就有了果位识。名色、六处、触及受这四支半,并圆满了所生支(生、老死)二支。这十二缘起在二世中就能圆满,最多也不过三世。能生支、所生支及能引支三者,各需要一生,因为所引支含摄在所生支内的缘故。能引及能生中,虽然间隔多世,这是另一个十二缘起的形成(开始),并非属于同一个十二缘起之内。这当中间隔中有的寿命,未能含摄在三世圆满的十二缘起之内,要另外计算。

由此可知,已经形成了一切果支时,造业者及遭受感果的众生,

对十二缘起从因支的烦恼、业中产生果支的苦,都是没有通达轮回的道理,而愚痴无明,妄执为我(我执);为求我的安乐,而造作了身、语、意三业的善及不善业,因此而流转生死轮回。

所以,无明、爱、取三惑中产生行、有二业,这二业中又产出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七种苦果,就这样七苦中又产生烦恼

(三惑),如此不断地轮转,所以,世间轮回之轮子无有间断,流不

息。

龙树菩萨说:“从三惑中出生二业,二业中生出七苦,再从七苦中产出三惑,世间轮回的轮子,就这样反复不停地永远轮转。”之所以众生轮回苦海的原因,就是未能通晓无我空性智慧而造成的。因众生执我为实,产生贪嗔,以贪嗔引起造业。若要破除我执,必须要懂得一切法蕴,皆无实性,定要证悟空性之理。

若以十二缘起的道理来思惟漂流生死轮回,是修出世心、解脱轮回的最殊胜的方法。从无量劫以来,积集了引生轮回的善、不善业,这些业报还未成熟期间,又没有修持对治而净除,再加上现在的爱与取所滋润,因此,借此力量而漂流于善趣及恶趣的轮回之中。可是,阿罗汉在过去凡夫之际,虽秘集了很多引生生死轮回的善恶之业,但因他在这世就破除烦恼的缘故,证得脱离轮回。为了获得脱离轮回的坚定信仰,我们把烦恼(我执等)看做是最大的怨敌,务必为断除烦恼而更加努力修持。

大善知识普强瓦,就是诚心修持十二缘起的内容,并思惟修持缘起还灭的道理,为净修自心而撰著道次第。

思惟造恶业而受生恶趣,这十二缘起支流转还灭的道理是属于下士道所修持的内容;然后思惟二善趣的十二缘起支流转还灭的道理是属于中士道所修持的内容;再紧接着观察自身,使自己脱离轮回的愿望,观想给无始以来曾为我母亲的一切众生。并要思惟由于十二缘起的缘故,众生仍然漂流于六道之中,使一切有情速离苦海,所以,生起慈悲之心,为了能利益遍及虚空的众生,发愿成就无上佛果,如此而修持的次第,是属于上士道所修习的内容。

第四、说明十二缘起所总括的意义

十二缘起所总括的意义,以引发出离心、清净正见习气成熟的方法;显密典籍中阐述之道理;昔时所发生的缘起(故事)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说明以引发出离心、清净正见习气成熟的方法。如同前文中所说的那样,由于无明而起惑造业的缘故,形成了轮回的苦蕴,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尤其是以十二缘起支的道理来明白如何转动六道的轮子,善于思惟,修持其中的道理,加以熟悉的话,必定会摧毁一切衰败的根本——无明黑暗;又能够灭除邪因所生的邪见和身心内外妄执的种种邪见。这样修持就能重视佛法的珍宝,也能正确了知生死轮回的性相本质,便发起勇猛的出离之心,通达前面所述的各种内容(十二缘起支、解脱道等),从无明中觉悟,成熟获得圣者果位的习气,这就是最殊胜的法门。

二、说明显密典籍中阐述的道理。在《妙臂禀问经》中说:“对愚痴无明的众生,宣说十二缘起的道理,而破其无明。”在《佛说稻秆经》中又说:“若能明确十二缘起的道理,就可以遮止过去、未来以及现在所现起的一切邪知恶见。”龙树菩萨也说:“这个缘起的道理,是佛所说法宝中最珍贵、最深邃的宝中之宝。”

三、说明昔时所发生的缘起(故事)。在《毗奈耶》经中曾讲,二胜(释迦牟尼佛的两大弟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及神通第一的目犍连)经常以神通游观五趣(也称六道),然后返回南赡部洲后,再给四众弟子们,讲述了六道轮回的种种痛苦。与佛共住一块或者近住的弟子当中,不愿意修习清净梵行者,都送到二胜(舍利弗及日犍连)近前,使这二位尊者传授教诲,这些弟子经过二胜的教导,乐于修持梵行,并且都证得了殊胜的果位。

佛知道此事以后,问阿难陀是何原因,阿难回答了事情的经过。佛说,无论各地方或任何时候,都难以有舍利弗及目犍连这样的人,应当在门房上画上六道轮回图,中间分为五分,周围画上十二缘起以及说明为何流转和还灭的道理。于是,就在房门上画了六道轮回的图案。后来又给仙道王(古印度南部胜云城之王,曾在世尊座前受过具足戒)寄佛像时,在佛像的下方绘画了十二缘起流转生死及轮回中还灭的内容。当仙道王收到佛像以后,到大亮的时候,结跏趺坐,端正其身,舍诸恶行,取诸善行,善观细思缘起的道理,因此,证得了圣果(摩竭陀国的影胜王跟仙道王是互相递信的好友,一次仙道王向影胜王寄了一阳起石所制的铠甲,贵如珍宝,影胜王收到后没有同等的礼物寄给仙道王,怕他是边缘的国王,定会带兵来攻打,这时候,该王有位聪颖的公主向国王说,不如把这件事禀告给世尊。他们禀告以后,按世尊的说法画了一幅佛像,在佛像的下方写了十二缘起偈及绘画了六道轮回图后寄给他,晚上他背诵十二缘起偈的内容,以及思惟其中道理的缘故,在天亮的时候证得了圣果)。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