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念佛人有十大利益好处

[佛教因果定律] 发表时间:2024-04-23 04:04:45 作者: 阅读次数:
念佛人有十大利益好处

文章转自文库,感恩原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一、常得一切天神隐形守护。

天道中的一切天神,都尊重佛法。我们念佛的功德,必然感动天神,欢喜赞叹,冥冥中 加以保护。因此,念佛的人,不求消灾免难,自然消灾免难;不求家庭平安,家庭自然平安。 这对念佛的人说,不过是现世获得的小利益。对天神说,也是积累功德,双方均有利益。

二、常得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菩萨的任务,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时常分身无量,游化十方,普度有缘。念 佛众生和诸佛菩萨有缘,众生在生死苦海中,一心称名,是向佛菩萨发出的呼救声。所以古 德说:“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称名求救是因,菩萨寻声救苦是缘,因缘和合,感应道交, 自然逄凶化吉,离苦得乐,这就是果。古今来,许多有缘众生,由于遭受厄难苦恼而称念名 号,由于称念名号而转危为安,也由于获得念佛的利益,而生信发愿,求生净土,见佛闻法。 “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 这是菩萨化度众生的善巧方便。

南无阿弥陀佛

三、常得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常得诸佛护念:护,保护;念,惦念。 《阿弥陀经》说:“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 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之藐之菩提” 。说明念佛的人,受到一切诸佛的保 护和惦念,由于诸佛保护和惦念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他们修行的心,能永不退转,直 到得着佛的智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照这样说,就算这一世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但 既已种下善根,就不会退转,一定有一天会往生净土,见佛闻法。

阿弥陀佛放光摄受:阿弥陀佛,又号无量光佛。佛的智慧之光,横遍十方,超越空间。 佛的光明比太阳的光大千亿倍,太阳的光,一道墙便隔断了。佛的光明无所不照,任何东西 也阻隔不了。 “阿弥陀” 是无量光寿,是佛的法身,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念佛的人,业 障消除,身心清净;心头清净,即心即佛。也就是“妄去真显” 的道理。

四、念佛之人,光明烛(照)身,四十里之遥(远) ,一切恶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龙毒药, 悉皆不受。

1

人人本具的常住真心,像一面大圆镜,能照天照地,具有无量光明。但被多生尘垢蒙蔽, 晦暗无光。一句佛号,是消除妄念的净化剂,妄念消除,心光显露,身放光明可达四十里之 远。这是真实不虚的。 《藕益大师文选》记载,安徽桐城县,有甲乙二人,外出经商,后甲病 死异乡。乙将他安埋并带回遗物,交给甲妻。甲妻以其夫年轻体健,何以突然死去?怀疑乙 谋财害命。乙深感委屈,又无法证明。便去甲坟前痛哭,倾诉冤屈。忽然甲的声音附耳说:“你对我有恩情,我妻冤枉你,我可以附在你的身上,回家去对妻解释清楚。 ” 于是乙便折 回。一路上,甲和他对话,和生前一样。不过只闻其声 , 不见其形。一次,乙偶然失脚,几乎 跌倒。不自觉地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这一下,甲用惊恐的声音在远处说:“你怎么放光 吓我?” 乙听到念佛会放光,又连念几声佛。这一来,甲的声音距他更远,说:“你念佛时, 胸部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我没法靠拢你身边。请你回去告诉我妻,叫她到坟前来,我会向她 解释清楚。 ” 乙便照办。通过这件事,使乙深感佛力不可思议,便弃商出家,潜心修行。后 来成为一位高僧。又 1948年,成都杨昌平居士,一天路经成都东门大桥时,脚下踩着石头几 乎跌倒,不觉口中念一声“阿弥陀佛” !当夜做一梦,梦中有五便伙同一道行至某街某号,她们进去并向他招手。这时有白胡子老人阻 挡他说:“你是念佛人不要去。 ” 他仍然拼命往里面钻,突然便醒了。杨觉得这梦离奇,次日 亲往某街某号,向主人询及昨夜梦中情景。主人说:“并无五个美女前来,只是我家昨夜母狗 产下了 6只狗仔,有 5只雌性的花狗,一只雄性的狗出生便死了。杨听后,吓出一身冷汗。 心想如果不是念了一声佛,就变狗去了。从此,他更虔心奉佛并常举此事劝人。以上是范隆 奕居士(现年 89岁住乐至报国寺念佛安养院)亲自听杨所说。

一切妖魔鬼怪 , 都怕光明,都怕佛名。 《普门品》说:假设在三千大千国土中,到处均有 夜叉罗刹,想来害人。听见他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时,那些恶鬼,连看都不敢看他,更不可 能加害了。一切恶龙毒蛇猛兽,也不会加害。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急走 无边方(迅速逃往远方。 ) ”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燃) 。念彼观音力,寻声(闻声) 自回去 (回避) 。 ” 至于毒药, 也有明确的开示:“咒诅诸毒药, 所欲害身者 (想用它害别人) , 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害人终害己) 。 ” 以上都是佛陀亲口宣讲,说的虽是念观音菩萨, 其实念佛也是一样。

五、水火冤贼,刀箭牢狱,横死枉生,悉皆不受。

2

五浊恶世的众生,种种厄难苦恼,层出不穷。这里列举水灾、火灾、冤对、强盗、枪炮 (古代的刀箭,就是今天的枪炮,都是杀人的凶器。刀箭之灾,包括战祸在内) 、牢狱以及 遭受横祸冤屈而死或枉堕恶道等。其实,灾难远不止此,不过举这些作为代表罢了。

贪嗔痴三毒是万恶的根本,是灾难的根源。念佛的人,念念清除三毒,消除烦恼,不求 消灾免难,自然消灾免难于无形。平时能一心称名念佛,到紧急关头,我们自性中的弥陀, 自会救护弥陀心中的众生,而使他逢凶化吉。如果平时不念,到灾难临头时,内心恐怖张惶, 六神无主,很难想起念佛。还有,念佛的秘诀就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说:“有一分恭敬,则 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必须牢记!

六、先所作业,悉皆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我们无始劫来,所造恶业,无量无边。如果所以长劫受苦,不能出离。妙空法师《持名四十八法》说:“救一时之苦,布施为急;救万劫 之苦,念佛为要。 ” 佛经说“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 对于过去所杀害的 冤命,我们应当至诚恳切地称念佛名,解冤消结,使他们能蒙佛慈悲加被,往生善道。自然 化仇为恩,转祸为福,无形中消除寻仇报复的恶报。

阿弥陀佛

七、夜梦正直,或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

梦境是唯心所现。欲念重的人多淫秽梦,嗔心重的人多恐怖梦。念佛的人身心清净,夜 眠安稳,不会做恶梦、邪梦。还有上床后,默持佛名或静听念佛磁带,可以养心安神,既能 对治失眠,又可消除恶梦。如在梦中,遇到恐怖境相,或出现梦靨时,一称佛名,顿时化为 乌有。

老实念佛,绵密用功,妄想逐渐消除,心光逐渐显露。众生心净则见佛,佛无时无处不 现身(净空法师语) 。水清月自见,能够见到阿弥陀佛殊胜的庄严妙相。但是,切不可因此生 欢喜心、 执著心。

这不但无益, 反致受害。 印光大师说:“近来修行的, 多有着魔的事情发生。 这都是由躁妄心,急于希望有感通,有胜境出现。应该知道,不要说显现的境界是魔所现,即便是胜妙境界,只要生起一念贪著欢喜之心,就会受到障碍和损害。 ”

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3

娑婆众生,身为苦本。一生多在惊恐、怨愤、忧愁、痛苦中度过。只有念佛的人,内心 清净,一心念佛,随缘消业,不被境转。内心充满法喜,容貌充实光辉,疾病自然消除;健 康长寿,不求自得,这只算念佛的付产品。念佛的人,诸佛欢喜,龙天拥护,善缘增长,所 作的事必然吉利。净空法师说,台湾有位男居士,九十多岁,每天走三万步路,念三万声佛, 身体健康,精神饱满,腰背挺直。他将来临命终时,必能毫无病苦,安祥往生。

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喜欢、礼拜。

念佛的人,内心清净,和气迎人,广结善缘,助人为乐。孔子说:“敬人者人恒(常)敬 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 (尊敬别人的人是种善因,人们常常尊敬他是结善果。爱护别人的 人是种善因, 人们常常爱护他是结善果。 ) 种这样的因, 欢喜、 礼拜,这是必然的事。以上九条,都是念佛现生就获得的大利益。那种认为念佛是消积等死 的,是临终才得用的说法,不攻自破。

十、临命终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持金莲花,接引往生西方极 乐世界。

死亡是人生最悲痛的事,也是人人都逃不了的。在临命终时,拥有无上权势的帝王,拥 有亿万资财的豪富,和一无所有的叫化子,完全一样。他们手中的权势和财富,丝毫邦不了 忙。只有念佛的人,这时才能无留恋、无恐怖,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同时,必定蒙佛接引 往生莲邦。从此超凡入圣,直至成佛。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第十九愿是闻名发心愿,第二 十愿是临终接引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 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 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顷(顷刻之间) ,即生我刹(国土) ,作阿维越致(不退转)菩萨。 不得是愿,不取正觉(不能实现此愿,我誓不成佛。 ) ” 这是阿弥陀佛对念佛众生作的保证。 还用怀疑么?如上十种利益,经文具载,乃佛金口之所宣也。既是现生、来世皆有利益,然 则,世出世间要紧法门,无如念佛者也。但当精进,勿用怀疑!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请多念阿弥陀佛!

感恩原作者,此功德全部归原作者所有,阿弥陀佛!谢谢!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