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廷杰教授:《茜藏佛教认知理论》中的因明量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 韩廷杰
《茜藏佛教认知理论》,原由茜藏格鲁派喇嘛拉谛仁波切口述。他曾于1976年3月至1977年5月任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客座教授,对蒋悲桑佩格西撰写的《当代格鲁派的认知理论》进行口头注解,这就是本书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是根据拉谛仁波切的解释及其他两部认知理论著作所作的简介。一部是普卜究·强巴嘉措所撰的《对境、有境与认知理论的解释》,第二部是蒋央协巴的《认知理论》。由美国E·那贝尔(Elizabeth Napper)译为英文,又由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的廖本圣先生译为汉文,由台北市藏传佛典协会印行。
茜藏佛教把全部佛教分为毗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和中观宗四宗,经部宗又分为随教行经部宗和随理行经部宗二派,本书观点属于后者。茜藏佛教中的认知理论,对于毗婆沙宗、经部宗、唯识宗、中观宗而言,大同小异。所以本书所讲的认知理论具有普遍意义。
所谓“认知”(英consciousness,梵jnana),在佛教经典中又译为“觉知”(梵buddhi)或“明知”。“觉”为觉察,“明”(梵 vidya)为知识或学问。
认知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众生的心识,以及心识认识事物的过程。关于认知理论的研究,主要依据古印度唯识学家和因明学家陈那的《集量论》、法称的《释量论》和无著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前两部的内容是因明量论,第三部的内容是关于心识问题。除印度佛教原典以外,茜藏学者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如萨迦学派的萨迦班智达的《量理宝藏论》等。陈那或法称只提到四种认知形式,即现前知(pratyaksa,现量)、比度知(anumana,比量)、犹豫知(samsaya)、颠倒知(viparyaya-jnana),茜藏佛教则发展为七项,又增加了再决知(paricchinna-jnana)、伺意知(manah pariksa)、显而未定知(aniyata-pratibhasa)。现将七类认知分别说明如下:
(一)、现前知。即现量,系指“已离分别且不错乱的认知。”(本书第81页)只是“根知”,而非“意知”,还没有加进第六识意识的分别活动。“不错乱”,是说这是正确无误的认知。如果根有毛病,其现量则为似现量,即错误的现量。“不错乱”是指根健全的一般 情况,此时的现量为“真现量”,即正确的现量,“真”字可以省略。
此中所说的“错乱”是由四种错乱因引起的:1、存在于对境当中的错乱因。如把快速旋转的火把看成是火圈的认知;2、存在于所依当中的错乱因。如因患眼疾而把一个月亮看成是二个月亮的认知;3、存在于场所当中的错乱因。如当一个人坐在船上或汽车当中,看见树在移动;4、存在于等无间缘的错乱因。当一个人被嗔心笼罩时,见一切事物均成红色。
现量分为四种:1、根现量。亦称根现前知,即五根现量。包括见色的根现前知,即眼根现量;听声的根现前知,即耳根现量;闻香的根现前知,即鼻根现量;尝味的根现前知,即舌根现量;碰触的根现前知,即身 根现量。
这些现量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缘):所缘缘、不共增上缘、等无间缘。如眼识缘色的时候,它的所缘缘是色境,不共增上缘是眼根,它的等无间缘是其前一刹那的认知。
根现量不能给所缘的境命名,也不能思考它们,都是由根现前知所引生随后诸刹那的分别知所完成。
2、意现量。亦称意现前知,“由自己的不共增上缘---意根---所生的已离分别且不错乱的明知,就是意现前知的定义。”(P145)格鲁派认为,在根现前知结束的时候,会有一刹那的意现前知产生,这就是意现量。因为时间过于短暂,所以一般 人无法觉察 ,只有深层次修行且有神通的人,才能觉察到。
意现前知分为二类:“此处所说的意现前知”和“不是此处所说的意现前知”。“此处所说的意现前知”,就是当缘取色、声、香、味、触五境 的时候,眼、耳、鼻、舌、身五根对境的任何一个“根现前知”所引生的“意现前知”。“不是此处所说的意现前知”,是指通过修行所引生的神通等“意现前知”。
3、自证现量。亦称自证现前知,经部宗、唯识宗及瑜伽行中观自续派认为有自证现前知,毗婆沙宗、经部行中观自续派及中观应成派则否认他的存在。自证现前知的功能,是让我们记忆先前的认知。
4、瑜伽现量。亦称瑜伽现前知,在唯识修行五位中,只有见道位、修道位和无学道位的圣者才有瑜伽现量。瑜伽现量的不共增上缘不是眼等五根,而是止观双运的三昧。这是我们禅修的主要目标,能够认知无常、无我等佛教义理,能够对治使众生轮回的颠倒。
如果从“所依”来分,瑜伽现量可以分为三种:声闻的瑜伽现量、独觉的瑜伽现量和大乘的瑜伽现量。如果从“体性”来分,瑜伽现量又分为见道位的瑜伽现量、修道位的瑜伽现量和无学道位的瑜伽现量三种。
(二)、比量。即比度知,这是一种分别知,只有推理达到顶点时才能产生,必须以现量为基础,现量只能认识事物自相,比量则能认识事物的共相。比量不容置疑地了解外境 ,是一种值得信赖的认知形式。比量分为三种:
1、信许比量。如佛教徒认为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等;
2、共称比量。人们普遍承认的推理形式,如有月必有兔等;
3、事势比量。如由“所作 ”推知“无常”等。
(三)、再决知。本书说明如下:“现前知的第一刹那是透过经验之力了解其对境,而比度知的第一刹那则有赖于正因了解其对境。对于这两种形式的觉知而言,在同一个觉知相续当中的随后刹那,仍然了解同一个对境,但是已经不再需要依赖经验或正因,而仅需透过第一刹那(现量或比量)的力量所引生即可。这些随后的刹那被称为再决知。”(P89)由此可见,“再决知”是现量或比量之后对同一外境的再认知。
(四)、伺意知。正在仔细考虑的过程中,所以它不是一种值得信赖的认知形成。分为三种:无因相的伺意知、不确定因相伺意知和依赖相似因相的伺意知。
(五)、显而未定知。因为没有作意心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就是“显而未定知”。虽然某些事物已经显现在面前,因为自已的注意力被其他事物吸引,使我们无法确知显现于我们面前的事物,故称“显而未定知”。这种认知可以区分为三种:属于显而未定知的根现前知、属于显而未定知的意现前知和属于显而未定知的自证知。
(六)、犹豫知。其定义为“透过自力对于两端踌躇不定的明知。”(P226)犹豫知分为三种:倾向于事实的犹豫知、非倾向于事实的犹豫知和等分犹豫知。
(七)、颠倒知。对外境的错误认识。分为二种:1、无分别的颠倒知。如患眼疾,看到二个月亮;2、分别颠倒知。
认为有实我等由于虚妄分别而产生的错误认识。这七种认知形式又可以分为三类:把共相作为所缘境 、把自相作为所缘境 、把不存在的事物作为所缘境 的无分别错乱知。又可以区分为二类:量知、非量知,分别知、无分别知,错 乱知、不错乱知,意知、根知,遮遣趣 入境、成立趣入境,心法、心所法。
上述关于认知形式的七种、三种、二种分类,引伸出因明量论。所谓“量”,就是“新的不受欺诳的明知”(P245)新的排除再决知。“不受欺诳”,就排除了显而未定知、伺意知、犹豫知、颠倒知四种认知形式。“明知”,排除毗婆沙宗“根是量”的主张,也排除了外道主张“补特伽罗或吠陀之声是量”的观点。
关于“量”的分类,众说纷纭:唯物主义的顺世论只承认现量。数论则主张三量:现量、比量、声量①。正理派则主张四量,除上述三量以外,再加譬喻量②。耆那教主张六量,除上述四个量以外,再加无体量③和外除量④。胜论派的一个分支匝日嘎派(carika)主张 有十一个量,再加随生量⑤、不可得量、世传量⑥、内包量⑦和假设量⑧。
法称认为“所量二故量为二”,因为所量只有自相和共相二种,所以“量”只要有现量和比量这二种就够了,没必要设那么多量。圣教量和信许比量相同,譬喻量可以包含在事势比量当中,它们都是比量。
“量”又可以分为自定量和他定量。如我们看见远方有个像火的东西,因为太远,看不清楚。是不是火,不能确定。等我们走近时,依赖一个随生的量,才能确定是火。所以,最初的根现量不是自定量,而是他定量。
自定量又分为五种:串习外境的根现量(如儿子心续中持有父亲容貌的根现量)、显现有作用的根现量(看见火有燃烧的根现量)、自证现量、瑜伽现量、比量。
他定量也分为三种:由自己决定表象而由其他量决定实际情况(如上述例证,是否是火,因为太远,不能决定。)、由自己决定总相而由其他量决定别相(实际上是无忧树,因为太远,却以分别心怀疑它。)、不仅实际情况由其他量决定,甚至连表象也由其他量决定(如自己看到的本来是青色,却由于某种原因起疑心)。第三种情况只是徒有虚名,实际上这是上述“显而未定知”。
还有另外一种他定量的三项分类:最初的现量、不专注的意、具有错乱因者。
以上是关于“量”的论述,“量”的反面是“非”量,即错误的认识。“非量”的分类就是上述七项认知的后五项:再决知、伺意知、显而未定知、犹豫知、颠倒知。
注:
①声量,原译为“声生量”。
②譬喻量,原译为“透过实例而了解其对境的量”。
③无体量,原译为“语境量”。
④外除量,原译为“了解‘前五量所了解的对境之外的对境’之量”。
⑤随生量,原译为“推论量”。
⑥世传量,原译为“共称量”。
⑦内包量,原译为“存在量”。
⑧假设量,原译为“有点类似犹豫的量”。
- 准提咒正确念法
- 太上清心咒全文
- 为什么晚上不能听大悲咒
- 超度经文往生咒全文
- 准提咒功德及妙用求财
- 62条人生妙言妙语,帮助你
- 诵大威德金刚咒的感应
- 长寿佛心咒注音
- 普贤行愿品全文诵读含仪轨
- 六字真言作用和功效
- 药师佛心咒正确念诵的方法
- 简单的清心咒口诀
- 六字真言的作用和功能
- 普门品念诵的正确方法
- 准提咒手印全图
- 普贤行愿品回向文全文
- 净身 口 意三业真言拼音
- 金刚经四句偈语解释
- 普贤行愿品全文念诵仪轨
- 道家静心咒原文
- 大悲咒原版30分钟mp3
- 准提咒回向文大全
- 心经可以随便抄吗
- 准提咒全文正确注音
- 天眼看持准提咒人
- 准提咒全文拼音版
- 诵金刚手菩萨圣号的感应故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楞严咒快速记忆法
- 念坚牢地神咒的感应
- 财神咒念诵108遍
- 药师咒念诵正确方法有哪些
- 准提咒晚上不能念
- 家里播放普庵咒的禁忌
- 在家诵地藏经正确仪轨及回
- 普贤行愿品偈颂全文
- 念大悲咒使人阳气上升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
- 女子在家念地藏经注意事项
- 地藏菩萨心咒108遍
- 悟达法师-《心经》也被索达
- 悟达禅师:哪些人容易招邪
- 悟透人生的智慧语录,经典
- 悟道因缘
- 悟道法师
- 悟道法师:2014两岸三地中华
- 悟道法师:三时系念的意义
- 悟道法师:医院检查了说是
- 悟道法师:对阿弥陀佛大饭
- 悟道法师:鬼神的情形确确
- 悠悠不尽茶与禅
- 您了解108颗佛珠的含义吗?
- 您想来世得五眼六通吗?您
- 您是否当面错过了佛菩萨
- 您是否当面错过了佛菩萨?
- 您是否还在魔王的道场“修
- 您知道“香山”的名字怎么
- 您能判别潜伏在我们身边的
- 您能认得出那是谁的肉?
- 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堕三
- 悲剧预防针:爱情是个什么
- 悲智如海——本焕长老剪影
- 情侣交往2年后发现竟是亲生
- 情商低的人该怎么改善
- 情感故事:婚姻中丈夫皈依
- 情感机器人:左手执戟,右
- 情执不断往生实难,大德警
- 情欲是心灵的枷锁,不要做
- 情欲的痛苦
- 情深义重恩似海,得助修行
- 情缘与戒律
- 情缘发生的原因
- 情缘发生的原因,如何了断
- 情缘发生的原因,如何解决
- 情缘的生因、危害及对治方
- 情色,世界上最不值的交易
- 情迷廿载苦痴痴 凄酸悲痛有
- 惊世醒人!佛陀在菩提树下
- 惊呆了吧:你究竟是爱他?
- 惊天巧合!宇宙停止膨胀时
- 往生极乐世界 愿心为先
- 悟显法师:华严、法华均圆
- 我修学了凡四训的一些做法
- 张智霖:经营自己的肉身(图
- 惟觉法师:佛法与世间法
- 心律法师:忍辱苦修成大业
- 恬静安逸 清新隽美—评画家
- 我的修学报告:阿难问事佛
- 放生蛇会报恩吗?
- 恭敬心很重要
- 悟妙法师:我经常感到痛苦
- 怎样获得美好姻缘?
- 很想用所学到的佛法知识影
- 悟毅:学佛对我人生的影响
- 想清凉“爽一夏”吗?峨眉
- 往生极乐世界是为了更好地
- 念观音圣号提前合掌往生
- 大安法师:回向的功德是否
- 怎样戒烟
- 心律法师:最好的悟禅之道
- 悟显法师:印经布施开智慧
- 张继宝不孝遭雷殛
- 惟觉法师:六祖坛经 憨山大
- 放生蛇之详细攻略
- 我受了12年的等流果和增上
- 悟强:你快乐吗?谈大方和
- 恭迎伽蓝菩萨圣诞!教您唱
- 我的前半生从死阴的幽谷到
- 大安法师:因微果丰、做怪
- 往生极乐世界最殊胜
- 念佛感应见闻记:阿伽陀药
- 心律法师:脱掉你脆弱的外
- 悟显法师:口业清净不染尘
- 念佛不出声心里默念可以吗
- 悟演法师:三止三观
- 感恩上净下空老法师
- 很重要,去寺院吃饭要注意
- 悟显法师:万般将不去,唯
- 想看到僧宝的功德也需要大
- 怎样才可以彻底放开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