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药师法门是世出世间成就圆融之法

[佛学基本知识] 发表时间:2023-07-23 04:23:59 作者: 阅读次数:
药师法门是世出世间成就圆融之法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于中国有着不仅仅于信仰层面,包含全方位的普及性影响,上至教义、文化、经典对于中国文人固有传统思想带来巨大的震荡跟冲击,下至艺术、语言、以及夹带而来的大量外来人事物对平民百姓交织出的新生活文化。

随着佛教的传布发展渐成的组织化与系统化,进而影响了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从而变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为世人生命各个重要历程的建构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一席之位,尤以生老病死个环节之上为甚,也因此佛教便随之衍生出服务于生命礼仪之各种仪式与忏法。

肇因于历史上发次多次佛教法难之故,于是造成佛教发展之中后期便以净土法门、禅宗为独盛,加之禅宗不强调宗教修持之固定形式,以致于造成几乎以净土宗之修持法门,为整个佛教仪轨的代表。然后常常许多信众接触佛教的初机多发生于渡亡相关之经忏场合,更因此令不谙法教之徒讥佛教为求死之宗教。

殊不知中国佛教虽号称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之净土法门甚为普遍之外,四大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王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自古以来多受中国信众欢迎,其中并不全然皆为偏重死后冥福之大菩萨,在寺庙大殿普遍供奉之三宝如来,横三世诸佛,除中尊释迦牟尼如来、西方阿弥陀如来外,东方另祀有药师琉璃光如来,而药师佛之信仰往往更超越佛教信众之限制普为万民之接受,各大寺院之药师佛诞、普茶拜愿,同为佛门中重要的例行常轨,也广受教内教外信众消灾祈福之所寄托。

药师法门是世出世间成就圆融之法,是显密二教圆满之法,更是本师、本尊一具,般若空、不空双显,法性、法相双融之法;文殊菩萨、执金刚菩萨双扬之法,是了生脱死之奇方。即在现实生活中了生死,以法药为第一、法空为地二、法行为第三,理解现世改造现世、不离生命实际、不尚死后空谈,眼下跟前起心动念、实时即行即应用之人间大法。

药师法门崇尚且不离世间实法,不离世法故可融通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为研究资粮助道之法;不离出世之法必可通达于佛法大小二乘、显密二教以兹前导,为收佛法教中破除色我、妄执与邪见之效。

亦即教导如何在生活中了生死;了生死中生活之法,是故药师法是人间正信正念、正知正见、正定正命之佛陀正法。

身为唐密三大法之一的药师法门,广为在显密二宗中流布,特别在中古时期发展到顶峰并开出璀璨的成果,由以天台宗药师忏法,密宗药师仪轨为最。

然而在经过中古时期的顶峰与后至之法难后,药师法门珍贵之相关资源多所散失,不惟药师法门、佛教各宗各法也多所佚失,那么药师法门传至当代,虽未完全消失,但现今是如何修持,特重现世利益之药师法门又用何种方法在当代实践?

古代佛教寺院举办各种社会福利事业,不啻为药师法门实践之发轫,那么现今佛教许许多多的非营利事业组织是否可视为当代药师法门之实践?

今天的社会虽然是高度的法制社会,但触犯法律,违法乱纪的现象,却比比皆是。而整个社会出现严重的道德沦丧,世风不正,国际社会也都在呼吁着社会道德的重建。古来,宗教始终是道德建立的基石。与其它宗教相比,佛教的道德似乎更为圆满,同时也没有丝毫的副面作用,没有排它性。应该说今天提倡大乘佛教的道德,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为提倡东方文化、弘法利生的佛法、则须回归实践药师佛法门,必须要从药师法门这方面来发展,不然当代佛教易流于空泛。如何使人安静,生活圆满,需要内心净化,修福修慧,并不只是磕头,念经,拜忏,消灾延寿了事。要能如此就要深研大乘教义,以药师法门的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各项工作,多做福利慈善事业,利国利民,这就是顺于佛道,也就是药师佛大慈大悲的济世精神,也就是「利生」的人间佛法!

许多国内外著名学者在国内外的研究及演讲,他们提出了当前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许许多多的解决方案,但少有人能从佛教的角度去探讨这问题,我觉得这实在是很大的遗憾。

佛教是无尽的智能宝藏,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民众生活,文明建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应该如法的继承,并思考出佛法不离世间法的实践方法,让佛法为我们今天的社会继续发挥其共与不共精神与物质的实际作用。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