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舍弃自我,这是修行的第一步

[佛学基本知识] 发表时间:2023-07-29 04:08:06 作者: 阅读次数:
舍弃自我,这是修行的第一步

我们总渴望着世间圆满,总期望着富贵人生,也期望家庭和睦,也幻想着父母安康,爱人对自己恩爱无比,孩子具有非凡的才能和事业,而自己在不同的行业中也有非凡的表现和成功。

我记得读研究生导师说过这样一个成语,眼高手低。在很多时候是对人贬义的评价,但是在导师的眼里却非同一般的评价。导师说这是说我们对任何事物应该看的很远,但是真正的实施还是要靠自己一点一滴来完成。

在哪个时候几个同学和导师讨论这个成语建立的论点时,不由得感叹,不同的人眼里,就有不同的世界,具有智慧者的眼里总有非凡的心境和超越的思想。

导师说,当您想得到成功,必须有超越成功的理由。当您想幸福,比如要有付出并得到收获的万全之策。当您爱一个人必须要保证所爱的人值得您爱并能给您相应的回报。

有智商的人从不做傻事。因为他已经周全了所有。每一个人心中总有属于自己的宏伟蓝图。

我在反观自己的修行的那段时间,我看到一本书,上面写道:舍弃今生。

在我反复思维的时候,我认为舍弃今生的说法还不是那么准确,应该说舍弃自我。舍弃今生这个论点应该付出追求解脱的出家众,对我这样的凡夫而言,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舍弃今生,舍弃了今生,我安于何处,我的衣食住行谁来给与。

舍弃自我,应该是我认为非常适合自己的说法。

如何舍弃自我啊,这是多么艰难的旅程。我时刻提醒自己,放下对自己的追求,放下对自己的执着,放下对自己的渴望,放下对自己的祝福。

当我念经修行的时候,我提醒自己不要为自己回向。舍弃自我从这里开始。

当我吃饭的时候,我提醒自己不要贪恋,舍弃自我从这里开始。于是我不再贪恋饮食。

当我购买衣物的时候,我提醒自己,舍弃自我,于是我简单而朴素。

当我祈福的时候,我提醒自己,舍弃自我,于是回向众生。

当我做种种功德的时候,我提醒自己,舍弃自我,于是一切给与众生。

当我结交朋友的时候,我提醒自己,舍弃自我,于是减少对朋友的索取并愿意付出。

舍弃自我,我们将不会眷恋自己,我们不会执着自己,我们不会因此而索取一切,

舍弃自我,我们将会懂得付出是多么幸福和快乐。

舍弃自我,您会多么期望着父母幸福,家人的安康,朋友的幸福。

舍弃自我,您将不会贪执一切,您会懂得自在才是真正的修行。

舍弃自我,您会卸下所有的包袱和伪装,展现最快乐的心境。

舍弃自我,您哪里还会有分别心,哪里还会有执着颠倒心,

舍弃自我是不是意味我们不再努力世间事业,并非如此,舍弃自我,是放弃对自己的一切贪执和索取,放弃自我的欲望。

由此,我们也会发现自己不会再有贪心,因为您已经断绝了对自己的渴求。

由此,我们也会发现自己不会再有嗔恨心,因为您不会在意别人对您的是非言论。

由此,我们也会发现自己不会再有痴心,因为我们看淡了自身。

我们已经舍弃了对自我的所有,您岂能不爱父母,您岂能不爱亲人,您岂能不爱家人,您岂能不爱众生,您岂能违背师言,您岂能不愿意付出。

舍弃了对自我的贪恋执着,您又怎么会嗔恨他人,您又怎么会对父母亲人朋友没有真心?您又怎么会虚情假意?您又怎么会不全心全意帮助别人?

您怎么会愿意自私?

您学佛了,可曾记得在路边上弯腰布施了多少乞丐?

您学佛了,可曾记得给父母多少祝福安慰的言语,您可曾还伤害辱骂过父母?您可曾给父母洗过走了一生的双脚?您可曾陪伴多少次父母?您可曾奉献多少给您的父母?

您学佛了,您可曾对您所爱的人有过嗔恨,怨恨?您可曾为爱人付出了多少软语,财力,心力,精力还有爱?

您学佛了,您碰见的每一个人,您可曾是笑脸相对?

您学佛了,您可曾帮助过多少陌生的人?

您学佛了,您可曾真心实意帮助、善待过您熟悉的每一个人?

您学佛了,您付出了多少爱给您身边的人?

舍弃了对自我的一切,我们必然呈现出非凡的思想和境界,利生之心油然而生。心只有两条路可以走,要么为了自己,要么为了别人,我们舍弃为了自己,必然心将主导我们为了别人,如此长久的熏修,慈悲,利益众生心自然增长。

此时,您会发现,您是多么的殊胜和吉祥,您会多么伟大,您会有多么非凡的思维和见解,您会有不同一般的眼光。万物纳入其心,了了分明。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