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烧香拜佛这么多年,你真的拜对了吗?

[佛学基本知识] 发表时间:2023-10-25 04:04:01 作者: 阅读次数:
烧香拜佛这么多年,你真的拜对了吗?

烧香拜佛,恐怕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历过,经常看见一些退休的老头、老太太出入寺庙,并且乐此不疲,他们都在祈求一些什么呢?有多少人真正想过我们为什么要烧香拜佛吗?

门外人认为这完全就是迷信嘛?他们从来都是无神论者,他们只相信自己,遇到事情也说是巧合,我们暂且不讨论这部分人,也许他们因缘未到,不可强求,既然我们置身局内,我们相信佛菩萨,那还得看我们究竟是如何相信?相信到什么程度?只有你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学佛拜佛就不是迷信了,在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一味地站在自己的需求的角度去学佛,拜佛,其实都是迷信,甚至于比那些不信佛的人更迷信。

说到答案,其实很简单,无非是为了平安,健康,财富,婚姻情感等等,只有少部分人是为了求心灵的安静,更有觉悟者是为了求解脱,了脱生死。

这就是祖师大德教导我们的,学佛的终极目的就是解脱,了脱生死。可是话虽然是这么说,毕竟我们都是凡人啊

,不是佛菩萨再来,也不是高僧大德,就连放下七情六欲,看破红尘,去做个出家僧众也不是,我们就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而已,在面对各种不顺当的遭遇时,自然而然的想到了佛菩萨。

身体有疾病,很自然我们想到了佛,恳求佛菩萨加持,能让疾病尽快消除,早日恢复身体健康;

工作不顺利,日子紧巴巴,我们希望生活过得宽裕一点,也想到了佛,要佛菩萨加持,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财富;

如果没有健康,财富方面的问题,那就求个平安,让佛菩萨保佑自己和家人,不要遭受什么意外事故,一家老小都平平安安的;

当然还有很多人生的困惑和烦恼,比如:求子,求男求女,求升官,求升职,求升学,等等,只要我们生活中遇到点什么麻烦事,或者大小事,我们都寄希望于佛,希望佛菩萨来帮忙解决。

以上的种种,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个字:“求”,为有所求而信佛,拜佛,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就算是真正的修行人,也需要在佛法的智慧中才能求解脱,了生死。这两种求,如果要区分开来,一种是世间求,一种是出世间求。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理应不分高下,没有分别。大德们也说过,佛法与世间法本无差别,你做好了人,做好了事,自然就能与佛菩萨相应,也只有相应才能得到加持,这就是求有所得的关键所在。

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来看,佛菩萨的加持只是“外缘”,而我们自身才是“内因”,如果内因不起作用,外缘如何作用都无济于事。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的老师教一批学生,为什么有的考上清华北大,有的却名落孙山,假设把学生比作我们自己,把老师比作佛菩萨,如果我们自己不努力,老师再怎么教也没用,你同样还是考不上好学校,只有你自己真正努力了,才有可能得到好的成绩,但是还是不一定,你必须得具备足够的德行,或者祖上有德,才能跟你所获得的学位相匹配,如此获得佛菩萨的加持就理所应当了。

佛家讲:凡事皆有因果。一件具体的事情,我们需要找出因,从因上着手,去努力,去解决,然后再去求,就会有所得。这便不是迷信了。

最后梳理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求佛菩萨加持,仅供参考:

1、求学业,求事业:先要自己努力,再与德行相匹配,然后求佛菩萨助缘;

2、求健康:先反省自己的过错,因为什么得的病,是懒惰,不锻炼,还是胡乱饮食,抽烟喝酒,或者是杀生,邪淫,经常恼怒生气,恶口伤人,又或是不孝顺父母,不尊敬师长......等等,这些都是造成疾病的原因,自己好好反省,忏悔,忏悔的意思,不是到佛菩萨面前痛哭流涕就完事了,要发自内心的忏悔,并且发愿以后不再犯,这就是真忏悔,忏悔完了,并真正改过,切实的做到了,再求佛菩萨加持;

3、求子:反省自己有没有堕过胎,有没有邪淫,有没有虐待小动物,尤其是杀害小动物,或者祖辈有没有从事杀业的,都要至诚忏悔,发愿不再造,定能得佛菩萨加持;

4、求平安等其他: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一切你所拥有的都是跟你的德行相匹配的,好人一生平安,请你扪心自问,你真的是一个好人吗?真的做好了自己吗?真正做到了五戒十善,行善积德,乐善好施,为人和蔼,宽以待人,孝顺父母,恭敬师长,低调谦卑......等等,倘若你真的做好了,即使不用求,也注定一辈子平平安安,你们说是吗?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