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演正法师:自性觉悟,自心是道

[佛学基本知识] 发表时间:2023-10-29 04:06:26 作者: 阅读次数:
明师除了指引人们认识自心,引导人们自性自度外,什么也给不了人们。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中说:“须菩提乎!你的意思怎么样?如来我,于然灯佛所,有法得此菩提心乎?须菩提答曰:世尊没有法得此菩提心。照我解师父所说的道理,我师父,于然灯佛所,自性自悟,并没有法得无上正等正觉。”由此可知,释迦牟尼并不是因为从然灯佛那里得到什么,才成的佛,而是通过自性自悟,才得以成佛。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中还说:“无法可得”,“无众生可度”,“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是因为众生本来是佛,自性本自具足,因为人们执著和迷于心外的事物,才不能得到解脱。释迦牟尼是佛祖,是真正的明师,佛祖说的话我们该不该信,明师的教导该不该听?当今一些愚痴之人,不读佛祖的经典,不听佛祖的话,非要听某些和尚、法师、气功师、邪教主的话。听这些人的话也没有关系,但要看他们讲的法与佛祖说的法是否一致。如果出现不同,那么不是佛祖错了,就是这些人错了。佛祖是大觉者,明心见性者,真理的实践者,我坚信佛祖的话肯定不会有错!有人说,你只相信过去圣人的话,轻视当今的法师,是厚古薄今。真理,难道还有古今中外的分别不成。古人说月亮是圆的,就不是真理,非得今人说月亮是圆的,我才信以为真?难道我不会辨别,我没有眼睛,我不会自己看。当今的一些骗子,不但可以把月亮说成是方的,而且还能够搞出一套所谓的科学理论,告诉你月亮为什么是方的,竟然骗得多数人相信!《菩提达摩大师破相论》中说我们这些痴迷的众生“见有为则勤勤爱著,说无相则兀兀如迷”。我们总想心外求法,心外求度,是因为我们对自心认识不清,对佛祖所说的真理信不俱足,意志不够坚定呀。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身边随众达一千二百五十多人,最后有几个成佛了?释迦牟尼佛若有法使众生得度,他身边的一千二百五十多人,皆应成佛。因此,圣人告诉我们,真理告诉我们,历史告诉我们,除非我们自性自度,否则,我们跟着谁也没用,拜谁为师也没有用。像释迦牟尼佛这样的圣人、明师,尚无法度脱众生,何况那些心性不明的和尚、法师、气功师、邪教主?因此,凡有人言他能够度你,他能够使你获得解脱,他有法给你,他能够使你进入天堂的人,肯定是个骗子!那些不识自性,执著和痴迷于心外事物,把个人的命运、未来、精神解脱,寄托在某些和尚、法师、气功师、邪教主等身上的人,应该醒悟了。本人并不是否定明师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一个学佛者不因明师开示、教育、棒喝,是难以见性的。《菩提达摩大师血脉论》中说:“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纵有珍馐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由此可知,学佛者除非有大的根基,才能够自己得以见性,一般人“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这里所说的师,是指见性者。《周易阐真》中说:“古今学人,自恃聪明,依一己之见,妄猜私议,不肯低心下气,求人请益,以故皓首穷年,一无所得。

或亦有寻师访友,不能辨别邪正,入于旁门曲径,至死不悟。或有能辨别其邪正,究明性命之理,遵道而行,又半途而废,俱不能成道……。”因此,学佛修道者在没有见性前,必须访求明师,低心下气,向明师请益。人之一生,了生死是大。你纵有亿万家财,死后带得走吗?你即使是一国的国君,死后不是还要轮回吗?当今的一些学佛者障蔽太重,自以为是,贡高我慢,如此如何受益?五祖弘忍禅师《最上乘论》中说:“不肯现在一生忍苦,欲得当来万劫受殃。”当今学佛修道者,莫说忍得苦,连面子都放不下,一个个自以为是,心里装满了成见。莫说棒喝于他,你说他个“凡夫”、“愚痴”,他都受不了,如此,怎能悟得自性,了死超生。现在放不下,死后也要统统放下,那时放下,为时晚矣!
图文:演正法师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