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清泠明寂 遍地花黄 2015年4月5日至诚忏悔感念超荐宗祖清明蒙山法会

[佛学基本知识] 发表时间:2023-11-01 04:04:22 作者: 阅读次数:
清泠明寂 遍地花黄 2015年4月5日至诚忏悔感念超荐宗祖清明蒙山法会

2015年4月5日,时值清明佳节。今日清晨,惠风和畅,不远处的山上,时时响起祭祖的鞭炮声。慧日禅寺内,祭祖方式别具一格,百余位信众恭肃严整,收摄一心,在法师们的带领下,围绕慧日禅寺拜山。

三步一拜,步步生莲,每一礼拜,灭罪恒沙。汗水洗涤了业障,我执之山崩塌,心灵得到净化。

此次绕寺拜山活动,近三个小时。汗泥虽是蒙身,心却透亮。以拜山修行的功德,来纪念、超度祖先,实为最明智的选择,愿尚沉溺于轮回的祖先们,皆能蒙此殊胜行,离苦得乐。

黄色院墙之外,岚雾稠郁,山色朦胧。院墙下,成片的油菜花含香熠熠,点染着可人的金黄。熏陶在徐徐春风里,嘉木挺秀,添了满树嫩绿新芽。

下午一点,上传下喜法师于三圣殿前,主法佛教智慧心灵讲座,暨蒙山施食超荐法会。法会开始,法师以循循之音,讲述了远在春秋时代的清明节由来。

清明节思忆故人的传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晋文公重耳思议家臣介子推割肉侍主的忠诚,欲以高官厚禄回报。介子推辞而不受,背老母躲入绵山,隐于草木深茂之中,不见人踪。晋文公遍寻不得,乃放火烧山,以引其出,仍不得。于树下见焦尸二具,盖介子推与其老母。恸哭,于树洞中得一血书,书中劝其当爱民若子,执政清明。从此,晋文公常以此书自省,执政莫不离“清明”二字。王者常以“清明”自省,我等亦应清明心地,保持正思维。如今虽是桃红柳绿,翠语莺啼,却不可在此春暖花开时节迷失本性。

清明时节,炎黄子孙多上山扫墓,纪念祖先。然其纪念方式,多有缺憾,常有不慎而危及祖先。“如何如理如法地祭祖”,针对这个问题,法师慈悲开示:一、鞭炮本用以驱邪,扫墓时放鞭炮,无形众生会被炸得血肉模糊;二、烧纸钱无法解决祖先沉沦六道的根本问题,而烧金刚杵咒轮纸,则功德殊胜,亡者得之,如见朵朵莲花(若以金光明沙洒于坟上,亡者若堕于无间地狱,无间地狱亦被摧毁;若为亡者焚化印有“大宝广博楼阁”之纸,亡者马上超生净土);三、祭祀祖先,勿用荤菜,曾有亡者传音信言:毋用荤食供我,我食之不到,杀生之罪却算我的;四、益供水果、鲜花等物,并念诵咒语佛号,若念《阿弥陀经》《心经》《往生咒》,则为甚善。

法师在谈及“建立人类社会的精神次序”时,举了建朝八百年之久的周朝的例子。周文王在狱中开悟,究竟天人之际,通达古今之变后,发现后天八卦,创作《周易》。在建立周朝之后,祭祀天神,为阵亡将士封神。神灵对社会安定非常有用,他们匡护正义,是对社会次序的一种维护。周朝真正建立了人人次序,人神次序,人鬼次序,故朝代绵延八百年之久。以古为镜,如今的中国,不仅需要建立经济、交通等次序,精神上更应有一种次序。希望老祖先们荫庇子孙,给予我们智慧,让我们在荒芜了百余年的文化废墟上,重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法师层层深入,引示玄妙:周朝文明虽是广博宏深,令孔夫子都赞叹不断,但仍是地球文明的一种,属于六道轮回中人道的文明。作为佛弟子,我们要思维更高级的文明。生命如同网站,人道、天道等六道各是网站中不同的页面。我们学习佛法,不能只停留在点击网页,翻阅不同的六道页面中,而应登录后台,依靠佛的力量,修改生命的程序和密码,实现生命的超拔。

周围的山坟上,有不少新插的清明吊,缘深爱重,却不敌生死两隔,轮回路上,人间情爱显得那么脆弱肤浅。唯佛的慈悲深远厚重,累劫以来,辛勤救拔我等尘劳众生,不辞疲倦,甘入火汤。

法师揭示了使我们深陷轮回的根本之锚——我执。魔王虽可怖,魔障令寒栗,却不如“我执”能令生命久劫沉沦。六道轮回到今天,是“我执”害的,故应当自我觉悟,自我拯救。

法会即将结束,山雾散去,渺远山峦竟在眼前,佛智驱散了心间无明,恍然之间,灵山犹在,触手可及。法喜无量,鸟雀亦是如此,上下腾跃欢啼,更有蝴蝶翩翩,扇华丽翅膀,集一春之色,游舞人间。

阴超阳泰,万物吉祥,即如法师所吟:“春来山寺暖,花开满园香,一点灵犀透,祖先生莲邦。”

愿以此拜山、法会之功德,回向天地万灵,一切有缘众生,皆登大宝莲台,同生极乐。摄影工作室文字贤闻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