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浅论“超度”

[佛学基本知识] 发表时间:2023-11-08 04:04:21 作者: 阅读次数:

一位居士到山中实修时,看见有人牧羊,产生了“羊是否能超度”的疑问,便向师父请教。由于佛教界内不少人对“超度”存有疑问,所以师父便对全体在场的僧众及居士作了简单的开示。后学根据一摄法师的整理稿,及自己对师父开示的记忆,将其大义述之如下。

首先,超度是令众生得到真实利益的事。如果行超度者,自己尚未明了,尚未达到一定的证量,是不可能令被超度的众生明了、解脱的,即不能使之获得真实利益。那么,修行到达什么程度,才能超度众生呢?藏地大成就者密勒日巴尊者曾说:“超度乃是地上菩萨的行为。”因此,至少是了达诸法如幻、认识法性坚固,登初地的圣者才具有超度的能力。

地上菩萨作超度时,观想被超度众生的神识清清楚楚,被超度众生见被度往之地现在眼前,也是历历分明。譬如密勒日巴到俄巴喇嘛处求法,俄巴喇嘛令其以咒术降雹惩戒抢他马匹的人。上师的教言应当遵从,密勒日巴只得降雹,结果砸死了许多鸟、虫等。他很伤心,便将它们的尸体背到上师前。俄巴喇嘛只一弹指,所有死去的生命瞬间复活。俄巴喇嘛有能令死者复生之证量,才能以如此手段调伏弟子,超度众生。

另外,诸佛菩萨皆随顺因缘行事,作超度也不例外。即使一个登地的菩萨,也不能不顾缘起,不顾被度众生前生所造之业,予以强行超度。若强行为之,与外道法无异。不讲因果,不随顺因缘,是要背因果的,菩萨应该是“不昧因果”。

譬如,有些居士求生净土心切,寿量未尽,便强求某仁波切修“颇瓦法”,超度其神识入极乐世界。结果如何?当他们神识离体,见极乐世界现前时,其家属们不能忍受亲人辞世,哭闹着要他们回来。于是,仁波切只好停止修法。他们世缘尚未了断,往生因缘不成熟,强行超度了,还是要回来!

若从究竟见地上说,众生本来是佛,根本无需超度。若菩萨还存有“要度众生”之一念,即有“我”、“人”、“众生”之分别,即不究竟。诸佛菩萨安住于法性中,随缘而行,无不是度生。经论中言“普度众生”亦是名言安立,是众生见佛菩萨度生,而佛菩萨实无此念。

羊之所以转生为羊,是因其前生业报成熟的缘故。业报未尽之前,它尚执着此羊身,受用此羊身,而不愿舍命,若不顾因缘强行超度,岂非等同杀害之!

若内证功德尚未达到登地菩萨的程度,所谓“超度”仅是一种发心。这种发心只有待因缘成熟之时,才能圆满超度的本愿。

身为法师,作佛事为人超度,应自问有无此证量。若没有,答应施主超度,收取施主信施,如何能消受?既不能消受,来世必然披毛戴角还。若明知不能超度,只为骗钱享受,硬说自己有此功德。因大妄语、大贪欲故,必堕地狱,无有出期。此类皆是佛陀、祖师诃为“邪命活”、“地狱种子”者。修行人当安贫乐道,直心而行,无超度证量时,可暂发度生之心,精进办道。遇居士请求超度时,亦应实言相告,如此方不失出家人本色。

作为居士,又何苦盲目求超度?佛说“自作自受”,六祖惠能说“自性自度”。何不信取自己本来是佛,当下顿超,渡生死河!若不自信,将本人前途命运送与他人“超度”,真放心否?真能度否?自己所造业,待因缘成熟时必然自受果,岂是无证量的法师念念经,便能“超度”的?若真能,释迦佛陀慈悲大力,早将一切众生超度无余。因此,与其求他人超度,不如求自己。自种善因是超度,自学佛法是超度,自立正见是真超度,于佛之见地认取而通彻,是究竟之超度。

学佛者无论僧俗,皆应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超度。前面说过,超度者必须有足够证量,而且要与被超度者因缘契合,超度才能成功;并不是随便哪个人念念经念念佛就可以的。而如果没有证量而妄行“超度”,是很危险的事情。

莲池大师在《竹窗三笔·施食师》中记载:有僧人在为鬼施食,因为心不清净,鬼没吃到食物,因而遭到鬼的恼害,差点送了性命。可见,与恶道众生结缘是要非常谨慎的。

现在一些人到处去给别人“超度”,结果自己染了一身病:腿疼、饭量极大、身体虚寒等等,有的甚至出现了见鬼、家中闹鬼等现象。这些都不是好兆头。

总之,超度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作为初学者,要以闻思修为正道,既不要总等着别人来“超度”自己,也不要盲目去参加一些不如法的“超度”活动。

(信息来源:摘自《临济棒喝》)

编辑:小月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