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菩萨道修行,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为人处世] 发表时间:2023-07-30 04:05:08 作者: 阅读次数:
菩萨道修行,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佛教的宗旨,就是要让众生解脱一切烦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脱生死,有生有死是世间法,不生不死是出世间法。世间法中有生死,所以苦多乐少,变化无常,不足贪恋。佛教形容世人贪恋世间的财色之乐,如同无知小儿贪吃刀锋之蜜,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犹如手搔疥疮,正搔之时、痒得快活,刚搔过后痛苦即至。所以,世间的快乐是瞬间的,痛却是长久的,所以佛教育众生要“出世”。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要正确认识这个世间,改造这个世间。佛经上所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善提,恰如觅兔角”也就是说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要以这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

从这可见佛教不是自私自利的宗教。除了自己出离也要设法使得一切众生都能出离。所以说人欲想成佛,先行菩萨道菩萨道的实践者,必须是更深入更扩大地入世,唯有打入了世间的群众之中,才能化道群众,为了化道群众,必须更积极地肯定人生的行为价值,发挥人生的道德价值。从而可知,厌世是出世的启发,出世是入世的目的。佛教是以出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在这个世道进行的。

虽然佛经上有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人念佛往生彼国。但这不过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方便,佛教的目的在于“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并不是要人人逃避这个世界而躲到西方净土去享福。

不少人都批评佛教“太悲观”“太消极”这并不奇怪,但这只是误解。

佛教揭示人生有生、老、病、死等痛苦,以及“人生无常”认为世间万事万物不过是过眼云烟。名、利、财、色都是虚幻的,劝世人不要爱恋不舍这些虚幻的东西。因为“多欲为苦”欲望太多,常是痛苦和烦恼的根本,劝人要知足少欲。

不过,佛并没有要求人们“绝欲”,而是说“少欲知足”过分节约会伤害自己的身体。他自己在二十九岁出家以后,就曾经依照当时外道的苦行办法,瞎炼盲修,每天只吃一颗米、一粒麻、搞得身瘦如柴,体力不支,结果并没有达到他所希望的觉悟。最后佛才认识的虐待自己的身体,并不是达到解脱之道的方法。

“少欲知足”是一种“中庸之道”,四十二章经里的第三十四有这一段记载:佛问一个未出家前喜爱弹琴的和尚说“琴弦如果太松,拉得出声音吗?”

“不能。”

“如果弦绷得太紧呢?”

“弦会断的。”

“如果弦调得恰到好处呢?”

“那就可以拉出多种美妙的乐音了。”

这也就说明佛也并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纵欲主义者,也不是故意挨饿受冻的自我虐待主义者。佛教的“少欲知足”乃是达到幸福快乐的“中道”主义。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