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缘、攀缘、随缘、省缘

[佛教因果定律] 发表时间:2023-08-12 04:04:58 作者: 阅读次数:
缘、攀缘、随缘、省缘

缘,时常被人们所提起,但,何谓缘呢?我一直感到有点说不清、道不明,总感到它忽隐忽显又若即若离,似乎始终伴随在身边,可又看不见、摸不着。可是,不知不觉间它又起着你意想不到关键的作用,也许就在那一下子,它决定了你的一切。不可捉摸的缘啊!人们因你的出现而喜出望外、欢天喜地;也因你的干预而痛断肝肠、生不如死;前不久,还为你心花怒放、神魂颠倒;瞬时间,又为你黯然销魂、哀毁骨立。正是的,缘,你让人伤透了脑筋。可,这一切难道都是你的错吗?肯定不是,绝对不是,肯定绝对不是缘的错啊!

缘,佛教最基本的观念;缘,显示着生命、存在的最基本形态。“诸法因缘生,缘尽法还灭”。 缘,就是原因或条件,宇宙万法,包括物质的外境与精神的心识,都是由条件或原因的集合而生起。缘集则成,缘去则灭。缘,就是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发生某种联系的一座桥梁,一条纽带,一只渡船;缘,也许还只仅仅是形成此种联系的一种潜在的可能性,蛰伏在那里等待时机的成熟;缘,或许只是一个几分之一乃至几十万分之一的可能,恰好被某些有幸或不幸的人们偶然碰到;缘,完全就是一种对人人来说都很平等,但却是电光石火般稍纵即逝的机会,一不留心,被那一二有心人幸运地抓到了;可有些缘,说不定还只是一种间接的条件、辅助的原因,往往不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重视。

缘,本身有没有善恶之分、美丑之别?我说不清楚。师傅们讲经中常有善缘、恶缘之说。按常理说,善缘就是好的因缘,当然能听闻佛菩萨的说法,肯定就是最高最大的善缘。师傅要我们“以结缘的心成就事业”,结什么缘呢?肯定是结善缘,和谁结缘呢,我想必定是和佛菩萨结缘,和善知识结缘,即,按佛菩萨的教导,以严以律己的姿态和众生结缘。我想在日常生活中,以无住相布施的善良心态,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人肯定是结善缘,但如果是有住相布施呢?

把恶劣、有害的条件、引诱人做坏事的外界事物称为恶缘,也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我想,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人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这些条件。譬如,枪,作为杀人武器,从通常意义上讲它肯定是恶缘,戒杀的人就应该远离。不过,也不是绝对的,还必须看这支枪拿在谁的手里,在做什么?“三八大盖”拿在日本鬼子的手里屠杀中国人民,十足的恶缘无疑;可是,握在当年“上马杀贼、下马念经”的师傅们的手里,谁又能不承认它是救苦救难的善缘呢?

攀缘,就是人们的心不停地随外境的转移而转移,也就是人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外在事物进行认识、再认识的心理活动。攀缘的关键在“攀”上,而不是在缘上。缘是客观存在,你攀不攀它都在那里在。诚然,心不独起。没有所攀的缘,心就起不来,心,必须有所攀之境缘才能起,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如果面对缘境,心不去攀,烦恼也就不会生了,心也不会由外境而浮想联翩。就好像行动不便的老人,必须攀杖而起一样,老人有了杖不去攀还是起不来,攀是关键。

攀缘,人世间的一种苦。正如《俱舍论》所说“世第一无间,即缘欲界苦”。攀缘导致了我们心头的万种烦恼起,我们的心倏忽于此,瞬间又倏忽于彼,奔驰于外界事物之间,如树林中猿猴不停地跳跃攀援于树林,一刻也不得安宁,哪能不苦呢?我就是在这样在不断攀缘中痛苦的呻吟,一直活得很累。看见电视剧里豪华的房子,宽畅、明亮、气派,一种打倒了五味调料瓶,说不出的滋味就涌上心头;站在人行横道线上,看见打着喇叭一溜烟呼啸而过的豪华轿车,气就不打一处来;甚至,参加亲朋好友家的聚会,面对亲友家全人全、儿女成双成对,联想到自己的悲惨境遇,悲从中来,差点控制不住破坏了人家的喜庆气氛,吓的以后不敢参加此等活动。

近来,反省攀缘之苦,发现苦的根源并不在缘,而在于自己的欲望。欲是攀的动力,欲是缘的加工厂。因为有欲、有我、有万法实在的执着,只要遇到与自己的欲望相对应的外界对象,那种干柴遇到烈火般的执著,就根本控制不住,比最快的化学反应不知还要快上多少倍。我们常说的攀比,就是攀缘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在以我为中心的好胜心、虚荣心的促使下,总喜欢与别人比,尤其在涉及名利地位等问题上,总感到自己的付出和获得不成比例,心理上的不平衡如熊熊的烈火,燃烧着自己的理智,一些不该发生的事也就发生了,一不小心可能已经酿成了悔之不及的大祸。

人在对名利地位的攀缘中,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止,必然经常是事与愿违,不可能处处心满意足。此后,那种求不得的妒火中烧,那种无可奈何之失落、绝望,不断地折磨着心灵。尤其常常还是一些难言之苦,在暗中自个儿恨得咬牙切齿,可又不敢外露,个中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了。但不可能就此为止,有句台词说的好:“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暴发”,攀缘,总要表现出来。重者,为了私欲的满足铤而走险,或明火执仗,或诲盗诲淫,结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触犯刑律,自取灭亡;轻者,什么都放不下,牢骚满腹,或借题发挥,或指桑骂槐,与他人关系搞得很僵,成为众矢之的,我就多次自食其果。

随缘罢!这是后来人们对闷闷不乐、在攀缘中败下阵来的我常说的一句话,一时感到很亲切,很能入耳,很受用。但过后静下心来想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并没有真正读懂随缘。认为自己已经随缘了,其实追求没有遗憾的人生只能永远地遗憾,我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不知所以然的随大流,是一种不情愿的得过且过,是一种无可奈何之后的被动。真正的随缘讲的是真如一方面随顺众缘,而生起现象世界;另一方面又能保持其自身的清净性,不加改变。对于攀境不止、尘缘未了,离无心而照、照而无心的本觉尚有十万八千里的我,说已经达到了随缘那完全是自欺欺人之谈。

随缘不是没有原则,原则就是有无分别心。

没有分别心,没有执著,以平常的心态淡定地看待一切人和事就是随缘。今后若能自觉的、主动的、心甘情愿的接受制约自己的各种条件和因素,逢茶喝茶、遇饭吃饭、困了睡觉、寒冷穿衣,不处处去和外缘作对,不徒劳的要求外部条件来适应自己,而主动地转变自己的思想与言行,让主观自觉地去适应客观存在的外缘,与各种因缘和谐相处,可能就离随缘近了一些。譬如,我们最不愿意的逆来顺受,也许就是一种随缘。可,由于我执放不下,对此,总感到有点被动和消极,总有点不甘心情愿,总还有点逆反心理。

最近,眼前一亮的是宗舜先生在《吃茶去的前世今生》一文中提到的“省缘”。先生在不厌其烦地介绍茶艺的繁杂规程之后,笔峰一转又谈到了“禅宗要专务省缘办道”。这是我以前闻所未闻的新鲜话题,大家不要认为可笑,由于孤陋寡闻,以前只听说过攀缘和随缘,不知“省缘”是何意。缘还能省?正是闻所未闻。平日里我们恨不得将对自己有利的缘用干用净,一星半点也不留,谁又何曾考虑过还要省一点,且又如何为省呢?读了先生关于:“省缘就是少一些交际、应酬、向外攀缘的事情,不管是该做不该做,能省则省”的阐述,的确耳目一新,尤如醍醐灌顶。仔细想想很有深意,认为这就是修行中的一件大事,所以试着做如下思考。

一是,处巧若拙。说白了就是做人不要张扬,还是人们常说的话,低调一点的好。即使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外在的条件也是很不得了的人,也要切记韬光养晦,尽量少一点外露,省一点可攀的外缘。若像我等才不出众、貌不惊人、胸无点墨、獐头鼠目,此种极其平常的普通人,本来就无资本可炫耀,更需要夹着尾巴做人,从小事点滴做起,更多地注意内在的养拙,寓巧于拙。千万不要人前卖弄自己,常言道:“枪打出头鸟,雨淋露檐椽”。君不见,身边哪些喜欢张扬、卖弄的人,往往不是十分的讨人嫌吗?常常也不是自食其果吗?

二是,处明若暗。虽然说人人都有好胜之心,总希望能够高出别人一头。但孰知人胜我无害,我胜人非福。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高处不胜寒。众目睽睽之下,稍有不慎就可能招来横祸。即便你的见地十分的高明,即便你做的比别人都好,也要善自韬晦,必要时装聋作哑也不一定就有坏处。特别要坚决做到不论人非,俗话虽说: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可,背后议论他人的确是一种非常要不得的行为,三人与我好、三人与他好,“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君如果热衷于此道,那么祸事可能就离你不远了。

三是,处繁若简。当今社会可以说繁花织锦,烈火烹油,是个热闹非凡的时代。着实让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欲望的琴弦被人为的不断地拨弄并拔高,像加入了上品酵母一样情不自禁地无限膨涨。这档口面对迎面扑来的五花八门的众缘,我们只有管好自己的当下,其中省缘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句话也就是惜福,弘一大师说的好:“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更何况今天的我们哪有十分的福气啊!在奢侈淫逸、暴殄天物已成为风气,在纸醉金迷、声色犬马已成为习惯,在大批量的耕地被不断征用的今天,我看到了这样一幅近乎哀求地对联:“余点方寸地,留给子孙耕”,不禁使人潸然泪下。物极必反,真的,我担心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再一次地被饿死,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省缘,就个人而言,我更喜欢《小窗幽记》上的这一段话:“累月独处,一室萧条,取云霞为侣伴,引青松为知心;或稚子老翁,闲中来过,浊酒一壶,蹲鸱一盂,相共开笑口,所谈浮生闲话,绝不及市朝。客去关门,了无报谢。如是毕余生足矣。”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