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较之佛教的产生和发展要早得多,两者有联系

[佛教因果定律] 发表时间:2023-10-26 04:03:39 作者: 阅读次数:
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较之佛教的产生和发展要早得多,两者有联系

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较之佛教的产生和发展要早得多,两者有联系

大家好,很高兴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关于佛学之天国憧憬。玉文化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玉宝概念作为古代思想史中一个独立完整的内容,可以说,自佛教在我国传播之日起,它们就和其理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佛教将佛、法、僧称为三宝。佛,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也泛指切觉者或智者,用佛教的语言来说,即“真正圆满觉悟诸法事理,了了分明,究竟无余的一切智人”。法,也就是佛教所称的一切众生所应知、应征、应行的法义规则,其中主要为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内涵。

僧,泛指信奉佛教的出家弟子。佛、法、僧中的法所以要列入三宝,是因为它能指导众生修善绝恶,离苦得乐,解除一切烦恼。这种至尊至贵的法,就如同人间至尊至贵的珍奇宝物。《宝性论》在将佛理比附为玉宝概念时,有六点说法:一日佛理稀有,如世间珍宝,无善根之众生,而易举可得:二日佛理离尘,如世间珍宝,瑕秽不占,绝离一切世俗尘染;三曰佛理势力,如世间珍宝,能解困扶危,医病治春,足具不可议的神通威力;四曰佛理庄严,如世间珍宝,美妙无比,能以隆重装饰,给人以庄严整肃之感;五曰佛理最胜,如世间宝物,与一切事物相比最为崇高;六曰佛理不改,如世间真金真宝,不惧磨洗锻炼,不为人间富贵、利禄所动。

《心地观经》在说明佛、法、僧何以称为宝时,将玉宝概念又归纳为十义,即:坚守、无垢、与乐、难遇、能破、威德、满愿、庄严、最妙、不变。《宝胜论》说的六义也好,《心地观经》说的十义也罢,都是要以珍宝之尊贵来喻断佛门之至高无上。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较之佛教的产生和发展要早得多。当佛教传到中国时,玉文化早已进入繁荣期。佛门经藏对玉宝概念的归纳和比附,可以认为是对玉文化的引进和利用。正因为佛门教理以玉宝概念作比附,所以佛经所宣扬的天国道场、佛门仪式几乎无一不与玉宝通联。佛国的场景,真是一个宝天宝地的境界。

佛教说,天国一定是非常美妙的,且美妙的程度远远地超出世俗世界。为要描绘这样一个无限美妙的场景,佛教的创始者和后继者们便把世世代代在人们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宝物引了出来。就佛门七宝来说,即一典型例证。在众多的佛书中,充满了宝的字样,诸如“七宝珍”、“七宝树”、“宝塔”、“宝幢”等等。佛界的一切活动,诸如许愿、还愿、成佛、灭度、天国诸景、法象庄严等等,也无处不用七宝来修饰。如“七宝塔”、“七宝华”、“七宝经”、“七宝树林”等皆佛学名词。“七宝”究竟包含哪些种类,诸说不一。《法华经》说,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玫瑰为七宝。也有将琥珀、珊瑚、玻璃列入七宝的。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撰述了佛和大弟子阿难的一大篇对话,为我们描绘了七宝和佛家所认为是宝的其他东西,在天国里所起的重大作用。

阿难问:法藏菩萨自成佛以来,“为今现在?”“为经几时?”佛答:成佛以来,凡历十劫。佛的世界名叫“安乐”。天国的国土由七宝合成为地,恢廊广荡,悉相杂厕,光赫煜烁。超逾十万一切世界众宝中精。其宝犹如第六天宝。佛又说:在天国的国土上,“七宝诸树,周满世界”。紫金、琉璃、白银、玻璃、珊瑚、玛瑙、砗磲等互为枝茎花叶以及果实,且“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耀,不可胜视”无量寿。佛的道场树更是精彩:其高达四百万里,树干周身五千由寻,枝叶覆盖达二十万里。此树由世间宝物自然合成,特别是“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珍妙宝网罗复其上”。当清风徐来,枝叶相撞,微妙宫商,自然相和,演出无量妙法音声。这种音乐自然美妙无比,即使取其一种,也要比第六天上的万种音乐高千亿倍,虽然第六天上的音乐比起伎乐之声已胜过千亿倍。因为那十万世界的万种音乐虽然也清畅明亮,微妙和雅,但其毕竟不是法音,故不可与之相比。

佛又说:天国中的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络,覆盖其上。内外左右还有许多浴池,成佛者须先入池中沐浴。该池以上述宝物筑成,以各种宝物为沙铺底。凡进入天国者,若欲饮食,则七宝钵会随意而至。百叶饮食,自然盈满。饥者仅见色闻香,便自然饱足矣。以上是关于无量寿国的大略描述,这是写景的。下面不妨再引一下有关佛门仪式中的一个典型场合的描述,那时写情的。《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描绘了一段佛祖师尊在前往菩提树下就坐“灭度”时的情景:“于路左右,七宝栏楯,量如七多罗树。众宝幡盖,处处庄严。又化七宝多罗之树,络以金绳。绳上皆悬珍铎明珠,琉璃间厕。其数两间,有七宝池。金池遍布,香水盈满,四华芳馥,四面空阶,周币庄严。”

从以上介绍中,读者可大略窥知佛教教理一七宝一玉文化当中的关联。《无量寿经》是如此,《华严经》也是如此。还有一部《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此书名即冠以玉宝中之至尊概念。此经原系唐高僧玄奘法师所译,至今已1300多年。在整个佛教传至中国的过程中,此书流传极广,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甚深。历代注释,不下数十家按佛教的理解,佛的智慧是圆满的,是至高无上的。其因缘是来源于佛祖的“金刚喻定之心”。其智最为殊胜,无所不能,好比金刚石,能断一切事物。世间一切事物在金刚石面前也尽皆相形见绌了。这就是此经的纲领要义,目的是为有情开智海、以正教转法轮。其间内涵引证七宝,就不再转述了。以上,佛学为我们勾勒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佛门大观图,描述了个至高无上的宝天宝地的美好境界,籍以引人向善。宝物是人们公认的好东西,把宝的属性引到佛理中来,着力进行虚构和渲染,做淋漓尽致的描述,去追求弘扬佛法的目地,这是佛学理论对中国玉文化的创造性地运用。当然,诸宝是财富、权力、神灵的象征,毫无疑问会成为天国的憧憬。

道教始于东汉,创始人叫张陵。因规定入教者要缴纳五斗米,所以人们也称之为五斗米教。道教把老子神学化,奉老子为教主,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并将巫术和神仙方术依托于老子的理论。道教自奉内修神仙,外行儒教。它宣讲的内容有炼丹、画符、念咒、修仙诸说,宣称对这一套笃信行之即可长生不老。实际上先秦道家和道教之间并无直接承继关系。前者是学术思想,后者是宗教。

怎样才能做到长生不老呢?按照道教的说法,除了力求做到“存真守一”而外,还要服食仙丹。仙丹的种类很多,主要是贵重的药料,除了水银外,还有金、玉、银等宝货。道教所说的“玉醴”,就是把这些宝货和菟丝、朱草等草本药物拌和在一起,使其久之成水。据道教徒说,这种“玉醴”食之便可长生不老,盲人吃下去旬日之内便可恢复光明。按葛洪《抱朴子》一书的说法,凡玉料琢成器件之后,就不能再用了。据说于阗(在今新疆)白玉长生功能特别好。如将玉料磨成屑,用水冲服,也能令人不死。白银跟珍珠混和成药,服之也可成仙,但效果不如金玉为佳。如此种种,数言难尽,好在已成历史陈迹,我们感兴趣的是,在中国历史上都大行其道的佛、道二教,关于取用宝物的论述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一样的宝物,一样的金银珠宝之属,在佛教是用以弘扬天国,追求寂灭,引人在逆来顺受中涅槃升天,而在道教则是用以传布玄一,倡导修炼,要人在磨砺忠孝中长生不老。这一生一死,各成一说,究有几分可信,大家自不难断定。好的,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欢迎大家订阅我们,和我们一起了解更多好玩有趣的资讯。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