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泉州晚报数字报·泉州网

[佛教因果定律] 发表时间:2023-11-22 04:08:18 作者: 阅读次数:
泉州晚报数字报·泉州网

说起洛阳桥,编著《洛阳万安桥志》的专家刘浩然先生如数家珍:古代洛阳桥,有一石、一坊、一阁,二镇风,三城,四介士,五井,六朝,七亭,八景,九塔,十三进万安桥院,二十八兽(宿),四十六墩,八十一菩萨,三百六十丈,五百栏杆……至明代,桥两翼曾增加两座镇风塔。如今,古桥上有一月光菩萨,是弥足珍贵的纪年文物,见证了洛阳桥近千年的历史。

如今我们还能在洛阳桥头看到月光菩萨,边上不仅刻“月光菩萨”四字,还有时间,据此,人们确知桥与两侧之塔的建成时间为1059年。

刘浩然先生介绍说,除石碑之外,这是全桥唯一罕见纪年文物,准确无误地记载了这座历时近千年的梁式大石桥的建造年代。

景似古都洛阳而得名?

泉州洛阳桥名满天下,甚至远胜于河南洛阳的洛阳桥,泉州洛阳桥是怎么得名的呢?

记者采访中得悉,最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是古籍记载,认为泉州洛阳桥得名与帝王有关。

《泉州府志》曾提到,洛阳桥的得名与唐宣宗有关,而清人笔记里也有类似的描述——唐宣宗遁迹在泉,过此桥曰:“此间风景颇似洛阳。”即赞叹这里的山水似河南古都洛阳,洛阳桥因此得名。

对此,也有人提出意见进行辩驳:一首唐诗的诗名就可以击破此说——唐初,“温陵甲第破天荒”的泉州名士欧阳詹就有《洛阳江送别诗》,可见早在唐宣宗之前,泉州“洛阳”之名早已有之。

二是谐音之说。少年时曾随为官的父亲来泉州生活的《梦溪笔谈》作者沈括认为,“洛,义同落”;明代地方史学家何乔远亦曾考证,泉州“洛阳”是“落洋”的谐称。

蔡襄写碑不贪天功

古往今来,蔡襄与洛阳桥之间的故事流传着不少,郁达夫《咏泉州》里有一句“桥上人歌蔡状头”,就点明了蔡襄与洛阳桥的不解之缘,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以致后世人们一提洛阳桥便只想到蔡襄。对此,史学界则有更详细的研究。

刘浩然先生介绍说,史载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首先“■(读zhòu)石建造浮桥”,被视为洛阳江万安渡石桥投下第一块基石的建桥人,大胆地想要变舟楫摆渡为桥的先行者;而相传李宠■石建造浮桥后,一位叫王实的人站了出来倡建石桥,也即兴造洛阳桥之第一人。

泉州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人黄真真分析说,北宋名臣蔡襄当年任泉州太守,在泉州的任期加起来也不过占造桥时间的四分之一。蔡襄本人也不贪天功,其所书的153字《万安桥记》就有明确写明十五位建桥人:“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五年(1053年)四月庚寅。以嘉■四年(1059年)十二月辛未讫功……职其事着,卢锡、王实、许忠、浮图义波、宗善等十有五人……”

蔡襄留下的这一方万安桥碑记,是泉州的珍贵文物,被誉为文、书、镌“三绝”碑。

李五曾加高洛阳桥三尺

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洛阳桥经过19次修葺。

其中较大规模的有——

南宋绍兴八年,飓风袭击下,桥坏重修。

明万历三十五年,泉州大地震,洛阳桥北部桥基下沉,桥墩崩坍,板栏破损。经修筑桥墩和扶栏,并增筑两翼镇风塔各一座。

到明宣德六年(1431年),晋江池店富商李五把桥面增高数尺。

相传,明代李五自小随哥哥经商,后承兄业。李五经营蔗糖,兼营闽南特产,后来富甲一方,“富得像李五”,曾是泉州形容某人很有钱的一句口头语。李五为人和气,“韬光不仕,好义乐施”,是当时有名的慈善家。根据史载,明宣德六年正月,新到任的泉州郡守冯祯“欲始起修桥之图”,和晋江县尹刘■共同商议,把桥墩增高,以解决潮水淹没之苦,由于工程浩大,财政困难,最后由李五出资,花三年时间将桥面增高三尺多。

另外,1932年,十九路军曾把桥再增高并加筑钢筋水泥桥面,以通汽车。抗日战争时期,遭到严重破坏。

如今,古桥早已恢复原貌,并严禁机动车通行。

洛阳桥周边“井”观

万安古井寿比老桥

据刘浩然先生统计,与洛阳桥有关的古井有五口。

观音井:传说,建洛阳桥时,众神相助。观音大士化身老妇入凡间,于这一口古井边广施药茶,救人疾病。等到桥建好后,人们在井边建庙纪念,如今庙宇尚存。观音古井位于洛阳街东北段北侧。

街中通江井:传说,常有人不小心把木制的小桶掉落到井水中,而又复从洛阳江得回。井位于洛阳街中段北侧,井口为整体圆形石雕,直径110厘米,井壁石砌,呈六角形状,直径较井口略大。

昭惠庙井:相传昭惠庙始建于唐,原为镇海庵。北宋始筑万安桥时,就以此庵为工所,住宿民夫。庵北有一大古井,与街中通江井一样,都是提供给筑桥民夫汲水之用。

真身庵井:真身庵位于昭惠庙南侧数百步处江滨,祀协助兴建万安桥的义波和尚的真身,后来,真身佛被毁。

庭院内正对庵门处,有一石砌的六角形小井,井边墙上嵌有“真身庵”三字。

双孔井:桥南,曾有双孔井。这里流传着义波和尚以足代薪,为造桥工匠烧火煮饭的动人传说。双孔井留存千年,后来扩建公路时被填覆,令人惋惜。

万安井:记者从泉州文物保护管理所获悉,洛阳桥附近还有一口井,与洛阳桥同样古老。据一方民国重修碑记上记载,井名为万安井,宋代时因泉清且洌所以有了此井,虽久旱而泉不竭,而一乡人也都依赖着这井水。后来,由于汲水的人多,古井因年代久出现“剥蚀崩塌”等令人担忧的现象,这时,有两位善士出钱修井。碑记上还昭告乡人,不要在井边洗衣涤垢、使井中清泉水蒙不洁,辜负前人苦心。

三月三祭海神

每年农历三月三一大早,人潮汇集于洛阳桥上祭海神。据说,这一天是玄天上帝生日,此为泉州沿海人民心目中崇拜的海神之一,形象为一脚踩龟、一脚踏蛇。

泉州各地不少村落的人一大早起程,用二抬轿子抬来村中敬奉的玄天上帝、妈祖或境主等神像,来到洛阳桥,祈求风调雨顺,渔船出海平安,儿女多福。

洛阳桥中亭有一块岩石,叫“上帝化身”,上面有浑然天成的龟蛇形状的图案,系著名的洛阳桥八景之一。就在这块岩石前,来自不同地方的“村老大”往往要手持短剑,在石上划出火,另有人手持香火点燃,以将燃着的香火带回村里,这就叫“乞火”。

据悉,宋代,泉州海外交通昌盛,当时可作为海神的玄天上帝也曾作为祭海的对象,后来,祭海的主祭对象就被妈祖所代替了,但洛阳桥上祭玄天上帝的习俗至今没有改变。

“洛江子鱼进奉相”

洛阳桥下多珍品,其中有一种鱼叫子鱼。

清康熙年间,安溪湖头人李光地赶考途经洛阳桥时病倒了,幸亏桥北昭惠庙一对开豆腐坊的老夫妇细心照料,每天煮子鱼给他调理身体。后来,李光地取得功名,位居宰相,回乡时曾特地请老夫妇相见。当他看到二位恩人带来一篓子鱼时,不禁感慨万分,连声说道:“恩人情深,子鱼味美啊!”

从此,惠安与洛江流传着“洛江子鱼进奉相”的地方掌故。

据说,子鱼味美,盛产于秋、冬季。鳞薄而有油,鳞和肉都可以吃的,可口至极。鱼身扁圆形,大约长20厘米,渔民每于涨潮时网之,蒸、煎、煮均可。

洛阳桥连日月潭

据说,古时有对恋人为了生计而分开,相约三年后中秋夜,洛阳桥边相聚。

小伙子离开故乡流落到了台湾,很快是三年后的中秋,但他却无钱回乡,苦坐于日月潭边,手中荷包掉进潭里,急忙下水去捞。姑娘则在洛阳桥边守候,忽然发现江水上漂来一个鸳鸯戏水荷包,那是她亲手绣给心上人的,想起临别那一句人在荷包在,不由悲痛欲绝,纵身跳入水中。神奇的是,她醒来时,发现已在日月潭边,身旁躺着昏迷的心上人。从此,两人在日月潭边定居下来……

“西川甘雨”传说

泉州府文庙内有一方“霖雨苍生”碑刻,见证了古代天旱祈雨习俗,在洛阳桥上也有一方与求雨有关的更大石刻,为“西川甘雨”。

熟知民俗掌故的刘浩然告诉记者,这里面有一个传说,明代嘉靖年间,泉州府一带久旱无雨,田地龟裂,时任知府的方克听说洛阳江神灵应,步行前来祈雨,之后一时困倦,倚石而眠。朦胧中间金甲神人捎话,午时三刻见到背上有“七”字的人路过,可向他乞求甘雨。

方克仔细观察路人,但见有人肩横扁担,背后斜挂一镰刀,恰似一“七”字,他跪求增雨,以救黎民。那人寻思半晌,说,本来要去西川降暴雨以作惩戒,今分数滴与你解旱,事后上天谴责,不关我事。顷刻间乌云密布,雷声四起,下起了大雨。

这时方克家中小厮拿着一片树叶跑来,说树叶上有字。方克拿过树叶一瞧,上有“西川”二字。明白雨神确实是移西川之雨,解泉州之旱。

他回府后,连夜写奏本,向皇上奏明此事,并请求将西川改为四川,以免日后有事。天子准奏。

泉州大雨过后,雷部奏过玉帝,西川并没降雨,反而是泉州下雨了。玉帝召雨神问话,雨神说,凡间只有四川而无西川,因此未敢乱降暴雨,但见泉州久旱无雨,故移了两滴以解泉州之窘。

千里眼查看,顷刻便回,奏称凡间只有四川而无西川。玉帝只好作罢,令诸神复位。后来,泉州人为了纪念此事,遂在祈雨处建亭,并刻“西川甘雨”碑竖于亭中,后来成为历代祈雨处。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