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6
ad3

弘新开示:预知时至,自在往生

[佛学基本知识] 发表时间:2024-05-06 04:07:28 作者: 阅读次数:
弘新开示:预知时至,自在往生

『明心直指道妙真』(第九讲)

作者:弘新

预知时至才能自在往生,这需要真修实证。没有前边的真修实证,你下边的自在往生都是一句空话。你要活着的时候就可以和阿弥陀佛相应,活着的时候就过上佛菩萨的这种生活,活着的时候就处于和佛相通的境界里,到临命终的时候才可以说是有,完全有把握。也可以这么说,你活着的时候就是活佛,死的时候你就不用担心个人成不成佛的问题。咱现在活着的时候,无论我怎么造,我做一个凡夫,活着的时候是凡夫,临命终的时候我就是一个佛。你记住了,没有那么好的事。活着的时候你做一个觉悟的人,到临命终的时候才能做一个圆满的佛。知道吧?

现在是咱们老是把修行寄托于临命终的那一刻,你要明白临命终的那一刻往生离不开当下的一念清净心。你没有当下的一念清净心,往生就是个问题,你根本往生不了。当下的一念清净心达到了相续,才达到一念清净一念清净,叫它连续起来就是念念清净。一念的清净就有一念的觉悟,一念的觉悟就是一念的佛,是心清净成佛,明白吧?

说阿弥陀佛来接引,是你心中影现出来的境界和形象,明白吧?叫心清月现,心浊月隐,如果你的心非常浑浊,阿弥陀佛就是来接你,你也看不见,那叫自性的境界。

往生是不是人死了以后走的?记住了,他不是死了以后走的,是活着的时候走的。咱们现在都是错误的理解,往生就是死亡,死亡就是往生,它不能画等号。另外,临命终,这个命终不只是指生命的结束,也是指人心死道心活,那也叫命终。什么时候你的人心死了,道心生出来了,这个时候就是命终,那时候自在吧?再往生就是非常自在。

你看高僧大德讲的,包括慧律法师讲的,说往生是当下的事情,不是临命终的事。为什么强调是当下?记住了,没有当下修行的功夫,就没有你临命终的自在往生。

说是念佛往生,没给你加是念佛号往生。现在很多人是念佛号,问他什么是净土,念佛号就是净土,不念阿弥陀佛就不是净土。这个念是不是口念?真正的以前的时候,这个念加了一个口(唸),咱现在的这个念,真正的念佛有这个口吗?没有。念是什么?当下心。是当下心吧?心,是不是当下的这种心?什么叫念佛?

当下心觉悟,是不是念佛?就是念佛。

念佛号是什么?你看这个念佛能不能明白?摄念归心达自性,这就是念佛。有没有摄念?无论说这句佛号念的高、低、急、缓,这个都没有关系,关键是有没有摄心,把念头有没有摄住?归于嘛?归于清净心。达是什么?通达自性,你看有没有做到。如果做到了,那就是净念相继都摄六根。

咱们现在都是修行这一块很颠倒,戒律有没有做?定力有没有修?有的说我们不用修戒定慧,因为我们就是念佛号。讲念佛三昧吧?都讲这是功夫,念佛三昧是功夫,明白吧?念佛三昧是真正的功夫,不是我一天念多少遍叫功夫,念多少声叫功夫。

戒定慧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根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慧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的?不是从外在的学来的、背来的,是你自性里出来的东西,自然流露出来的东西,才叫智慧。先天称为是智,后天称为是慧,叫根本智、后天智。智慧是自性里流淌,是自性里流露,不是你后天的心。

这个经文上有吗?念这一句佛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为什么我们这些人念了不是一句了,为什么你的罪还不消?有的人参加好几个佛七了,有的闭关闹了好几次了,到底是用什么心念,这个心是关键。咱们用什么心念?后天的意识心,要想达到这种效果用真心,离开真心,这句佛号就没有威力。因为真心能和十方诸佛相通,能和阿弥陀佛相通,能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这个真心是什么?就是你的自性弥陀。

念佛的时候是你念佛吗?咱们念这句佛号的时候,是你在念佛吗?还是佛在念你?你如果说是你在念佛,你就有我执在里边。是不是我执?如果说你说佛在念你,你就有佛执在里边。真正的念佛,既不是你在念佛,也不是佛在念你,是弥陀念弥陀。

弥陀念弥陀,两边都不着,当下心相通,是心即是佛。

咱们现在念的时候,你会发现不是真心在念。我们有没有摄心?没有。耳朵在听这句佛号啊?还是在听外边的东西?

2016年5月8日,弘新开示于问心斋传播中心,节选于《明心直指道妙真》,现收录于【宇宙大道真理系列~法宝丛书~清净正觉心平等】

ad8
ad10
精彩推荐
ad5
ad7
ad9
师兄善信您好:

佛教文化渊源流长,“她”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为人们的内心指引方向。楚汉国学网旨在传承佛文化,让更多的人领略佛文化的魅力,通过学习和沟通增加智慧,获得心灵的安宁和满足。“请各位师兄善信和我们一起,开启学习佛文化的大门”。在这里您可以每天听佛经的念诵音频,在线手抄经书,看一看法师的经典解答,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减少自己的烦恼。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楚汉国学网]  2008-2019 Copyrights reserved  佛学文化传播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