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云老和尚谈“参话头”
绍云老和尚为虚云老和尚重要弟子。现为司空山二祖道场住持、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首座、江苏兜率寺首座、宝峰寺首座、高旻寺首座、香港宝莲寺首座、香港宝林寺首座。
(一九九九年六月三十日绍云老和尚开示于宝林禅寺禅堂)
老和尚慈悲,大和尚慈悲,各位班首师傅和各位法师慈悲:
...
隋唐时代,禅宗盛极一时。一般师徒之间的传法都是以问答形式,透过一问一答就开悟了,真的是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禅人开始之后便到山林静处加功办道,以其所悟的道理印证是否与佛所说的相符。所以那时禅宗出的祖师很多,悟道而不为人知的更不计其数。
宋代以后,人的根性就渐渐浅薄了,不能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开悟了。开了悟的祖师们于是就各出手眼方法,接引学人参禅。
参禅即是参公案、参话头。公案、话头有多种多样,有的参“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有的参“本来面目是谁”,有的参“拖死尸的是谁”,有的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近百年来,禅宗道场都以参“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最为普遍。
所谓话头,例如“念佛是谁”四个字是一句话,这句话没有说出来以前是话头,说出来之后就是话尾了。虚云老和尚说:“话头就是一念未生之际,即是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就是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胜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我们练习参禅的人,首先要看这一句话头,不能在这个上面思量卜度,无私乱想,思维念佛是谁,究竟是谁,这样的思量卜度就不是工夫,而是打妄想了。
现在我们谈谈参“念佛是谁”的下手方法。念佛的人当然知道念佛,那么反问你是谁在念佛呢?你一定说:是我在念啊!那么又再问你一句:是口念呢,还是心念呢?如果是口念,那么睡着时,你的口还在,为什么不念呢?刚死了后口还在,又为什么不念呢?如果是心念,那你的肉团心能不能念呢?如肉团心能念的话,那么睡着时,肉团心为什么不念呢?死了之后那个肉团心又能不能念呢?又有人说是灵性在念。那么灵性是怎么样子的呢?是长、是短、是方、是圆、是肥、是痩呢?还是青黄赤白色呢?就是在这个不明白之处,要反问自己。这个反问不是要你以话来反问,而是要你以意识反观,就是反观你的话头。集中精神注意力,向自己反问:究竟念佛是谁?
初用功的人,对于这一法没有用过的,是会感到有一点不很自在。你不要怕,坐下来,把腿子盘好包好,把身体坐得端端正正,你自己默念几声佛号,在默念最后一声时,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谁”字上面。这个巧妙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反观这个“谁”字时,你的妄想就给挡下去瓦解了。
我们初用功的人,一下子想把住这个“谁”字,把时间看长是比较难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办这个事之前,无量劫以来都是随妄想转。你现在要把它扭转过来,不让它打妄想,要把妄想转变到这个“念佛是谁”的“谁”字上去,这个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办得到的。所以古德说:“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这两句话怎么说呢,就是我们无量劫以来打妄想打惯了,很熟,而妄想是很熟。要把这个很熟的妄想慢慢的丢掉,转为生;要把参“念佛是谁”这一念抓得很紧,转为熟。这样就叫做生处转熟,熟处转生。
我们参禅,参究话头亦复如是。要把我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个“谁”字上,不起二念,只是反观这一念“谁”字。
初参用功的人,即使你想把注意力集中,它总是集中不长久,又被妄想打失了,但是你一觉察到时,就立刻赶紧把话头重新再提起来。古人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妄想来了,你不要怕它,不要和它拼命一样,你只要不睬它,不随它转,只要照顾你所参的一句话头就好了。
有些人在这个如意妄想当中,觉得很愉快似的。他们融入妄想了,随着它转,所以感到很自在快乐。这个千万不能随它转,任它打啊!不论是好妄想,是坏妄想,一概都不要它,让它跑开,你只要单单的的地,把这个“念佛是谁”的“谁”字观察好就行了。
“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当我们把“念佛是谁”一念用熟了,妄想便会慢慢减少,心亦会清净了,疑情就会自然现前。当真疑现前时,念念不动,了了常知。如果能够从朝到晚,二六时中功夫都不间断,日久功深,触境逢缘,便能开悟了。
初用功的人还要注意两点:
第一,就是你不参“念佛是谁”还好,一参心就烦得很,妄想就翻腾得不得了,这个时候,正是你用功用得得力之处。你如果不是看这个话头,那打妄想你还不知道呢,所以你不要随它转,也不要惧怕它。
当妄想打失了以后,感到自在,举起话头便要平心静气,就是说心要细。因为心不细,你若猛然将话头一提便容易上火,气就往上冲。你只要自己觉察到这一念,照顾这一念,“谁”字还在,你就不要再提了。如果再提,便是“头上安头”了。
第二,初用功的人参“念佛是谁”这一句话,搞了几天感到不得力,又来参另一个话头。其实不论哪一个话头,意思都是一样的,好像这个“谁”字是叫我们反观注意力。
所以不论怎样,参禅一定要有一个长远心。
我们现在举一个例子说明吧!就拿我们云居山的老和尚――虚云老和尚。他老人家三十一岁在天台山华顶龙泉庵参偈融镜老法师,教他参一句“拖死尸的是谁”,一直到五十六岁他老人家才开悟,像他老人家那样精进行持都要经过了二十五年。
所以我们现在用功的人,得不到开悟,就是缺少了决定心和长远心。因为这个用功法门,你只要用久了,所谓:“久参有禅。久住有缘。”当你参究话头纯熟了,这一句话头自然时间保持得长。看话头就是看这句话还没有出来之前这一念,一念不生之前就是话头,若果你能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个话头上,把时间能保持到五至十分钟以上,不打妄想,不起二念,那么你那个心便会慢慢地静下来,时间再长一点,就能感到心念非常安静,身子非常舒服、轻安,头脑也非常清晰,通身上下有说不出的舒服。这个时候,你就能亲自体验参禅的奥妙之处,如古人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若还没有到这一步,别人说的你将信将疑,也不会完全相信的。因为这个禅定的境界,就是一切的法门所必须要归纳到这里的。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只要你用功到了一心不乱,久而久之,你那个心就会出现了无限轻安境界。与参禅的工夫得力,是没有二样的。所以文殊菩萨在《楞严经》上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 上一篇:细行——参禅人最关重要
- 下一篇:维摩诘经
- 为什么晚上不能听大悲咒
- 62条人生妙言妙语,帮助你
- 白衣大士神咒全文
- 《阿弥陀经》全文念诵文字
- 超度经文往生咒全文
- 准提咒功德及妙用求财
- 长寿佛心咒注音
- 药师佛心咒正确念诵的方法
- 诵大威德金刚咒的感应
- 六字真言作用和功效
- 简单的清心咒口诀
- 准提咒手印全图
- 普贤行愿品全文诵读含仪轨
- 六字真言的作用和功能
- 金刚经四句偈语解释
- 普贤行愿品全文念诵仪轨
- 大悲咒原版30分钟mp3
- 准提咒回向文大全
- 普门品念诵的正确方法
- 准提咒全文正确注音
- 准提咒全文拼音版
- 天眼看持准提咒人
- 财神咒念诵108遍
- 心经可以随便抄吗
- 在家诵地藏经正确仪轨及回
- 准提咒晚上不能念
- 什么是绿度母心咒
- 楞严咒快速记忆法
- 道家静心咒原文
- 家里播放普庵咒的禁忌
- 宝箧印陀罗尼咒21遍
- 摩利支天咒手印图-摩利支天
- 女子在家念地藏经注意事项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 佛经静心咒全文念诵
- 《金刚经》全文-金刚经原文
- 地藏菩萨心咒108遍
- 念大悲咒使人阳气上升
- 大吉祥天女咒快诵7遍
- 千万不能在家放大悲咒
- 觉知每一念
- 虚云老和尚:如何对治四种
- 行住坐卧 不忘修行
- 虚云老和尚:“心平”二字
- 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 虚云老和尚开示:初心缘何
- 维摩诘经
- 细行——参禅人最关重要
- 绍云老和尚谈“参话头”
- 禅观呼吸“念息”应认识那
- 禅是什么?禅是生命的进退
- 禅法大义只能靠自己悟,别
- 禅宗说的“本来面目”是什
- 禅定之乐不可贪
- 禅所说的“无我”是怎样的
- 禅宗的心灵之道
- 禅宗是怎样了生死的呢?
- 禅宗是否具足道次第且又超
- 禅宗是否能摆脱戒律的束缚
- 禅宗是“无门关”,应从哪
- 禅宗修行,以三见阐明破“
- 禅宗就是禅定吗?
- 禅堂用功夫——亦行亦坐
- 禅宗“参话头”的功夫应该
- 禅坐的起源
- 禅修有什么好处
- 禅修为什么要禁语?
- 禅修打坐时是睁眼好还是闭
- 疑情不可卜度,卜度则成妄
- 用止禅治病的四种方法
- 由疑情而悟
- 理须顿悟、事要渐修
- 烦恼是客人,就看你愿不愿
- 理虽顿悟、承悟并消;事在
- 永信法师:顿悟法门也是日
- 济群法师:从禅宗式微看修
- 济群法师:如何才能使心平
- 正果法师:见性成佛
- 根治烦恼的妙药是什么?
- 梦参老和尚开示:什么叫攀
- 犯邪淫忏悔的方法
- 排毒:几款常见的排毒极强
- 排汗与排尿的差别!
- 排湿毒有奇穴:找到身体的
- 达真堪布:做布施要有好的
- 达真堪布:做人都这么难,
- 达真堪布:做众生的仆人
- 达真堪布:万法只有迁变,
- 达真堪布:三想颇瓦法的真
- 达真堪布:上去还是下去?
- 达真堪布:上师用神通观察
-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14[忏
-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15[忏
- 犯邪淫想彻底戒除,快速灭
- 排除体内12种毒素 素食演绎
- 排除体内的12种毒素
- 探访全球素食之都—伦敦
- 接受素食就等于珍惜动物 —
- 达真堪布:下意识地保护自
- 达真堪布:傲慢的人来世会
- 达真堪布:不一样的智慧
- 达真堪布:关于人类的起源
- 达真堪布:不与狡诈者交朋
- 达真堪布:不修加行而直接
-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16[忏
-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17[忏
- 接受素食就等于珍惜动物
- 犯邪淫报三代
- 推动素食的意义与殊胜功德
- 推荐5种必吃的紫色蔬菜
- 推荐7种食疗方应对少白头
- 达真堪布:健康不老的窍诀
- 达真堪布:具足四力,天大
- 达真堪布:净除心灵上的污
- 达真堪布:不净室中无妙香
- 达真堪布:不可能人人都赞
- 达真堪布:不同的层次里有
- 达真堪布:不必羡慕别人的
-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18 受
- 达真堪布:入行论讲记18[受